林子琪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开凿、利用和维护大运河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运河文化。
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地处黄淮海平原与鲁中南山地交接地带,是京杭大运河贯通的城市之一。运河文化不仅促进了济宁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繁荣,更主要的是改变了济宁人民的思想观念。
以运河为背景,生活在运河两岸的人民生活为主线,在中共济宁市委提出的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的战略目标的大背景和市文广新局领导下,由济宁演艺集团、济宁艺术剧院(济宁艺术团)有限公司原创的大型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将运河的精神传承做了一次时空的对话,凭借运河之都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质朴、浑厚、简洁的创作理念及全新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的创作手法,利用现代舞台技术,将音乐、舞蹈、杂技、曲艺、影像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组合起来,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了运河文化的风骨内涵。这不仅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运河历史文化的厚重与久远,体会运河两岸风土人情的亲切,更是让济宁人民更加了解家乡,在观赏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大型原创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加序幕共有九大篇章。首先,序幕,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琴书出场,形式以一人坐唱。山东琴书为中国曲艺曲种,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后至1933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始称“山东琴书”,此后便正式使用“山东琴书”的名称。序幕以“说书人”的形式呈现,并贯穿整部民俗风情剧,这不仅是以此为载体重温久远的记忆,我想更多的是一位老人在讲述济宁历史变迁的故事。
第一章,河祭。每个时代都创造了本时代的艺术,也创造了本时代的美。本章以放河灯为主题,体现了运河文化中的民俗活动,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
第二章,河魂。心灵即意识,意识即灵魂。美在心灵即意识的肢体表现是内在的完美呈现,而无语言表的意识即灵魂是永远没有离开意识的深层意义。诺威尔曾强调戏剧性“哑剧”是芭蕾的灵魂,邓肯和福金强调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其实质都在强调意识。本章以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夯歌为运河号子的组成部分,并运用其动机来发展音乐,其本意也是在强调意识,因为动作的表层无灵魂可言,动作本身如果说是没有灵魂的,音乐的内涵却包容着人的情感、意识与思想。
第三章,排船。排船,又称捻船,也是打排斧。早年为鼓舞士气,捻船人员统一行动敲打成一种音乐——打排斧。打排斧一般由一人领导,众人谐和。节奏一般为“叮空空,叮叮空空,叮空叮空叮叮空,叮空空叮叮空......”,由慢到快,有快到慢,捻进去,剔出来,剔进去,捻出来。从本章的背景音乐可以感受到斧凿的铿锵声、船体的共鸣声自然构成节奏鲜明、清脆动听的乐曲。从舞蹈情节可以看出,排船是表现劳动工人边劳作边娱乐的生动场面。而如今,此段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济宁文化风范的艺术表演,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第四章,开河。本章以狮子舞和傩舞为主要表现成分。狮子舞,济宁的狮子舞,属北方的狮子舞。在剧目中,其威武勇猛的性格,跳跃、跌扑、登高、腾转、彩球等技艺都可以充分说明是狮子舞中的武狮表演。以汉族民间舞蹈傩舞加以创新与发展,我想是本段最大的独特之处。凭借驱鬼逐疫、祭祀的方式进行图腾信仰、文化信仰,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诠释。
第五章,踏浪;第七章,湖韵。我认为,这两章是整部民俗风情剧的高潮,分别诉说着对生命与自然的思索。春之使者春风也,春天的风,散发着泥土复苏的清新,参杂着植物苏醒的清香,仿佛春雨落在脸上的清凉,却变得温馨与芬芳。坐在台下,似乎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芳香,郁金香、花苞香、柳芽香,但更多的是观众欣喜的味道。夏之使者夏日月也,夏季的日,光晕透过茂密的枝叶漏下一滴滴阳光,点在叶下乘凉的少女,轻轻地、淡淡的,羞涩中漏出盈盈回眸,她们嬉笑着,玩耍着;夏季的月,清澈的如水一般,月光笼罩的夜空,显得万物更加生机勃勃。春去秋来,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无人问津,却仍美轮美奂。生命好似无声的歌,此时无声胜有声。尤其是看到第七章湖韵,不禁让我想起了张志和那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也许,这不仅仅是如诗如画般地传递着爱与美,我想更多的是让观众体味人与自然、生命的和谐,犹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第六章,码头。此章主要讲述发生在“小土山”上的故事,并以山东梆子、济宁皮影、端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体现了“小土山”曾是济宁重要的文化集散地。单说山东梆子,京杭运河贯通后,济宁因河兴商,由于山峡商人来鲁经商,随之山峡的高调梆子也流入济宁,可见京杭大运河给济宁人们带来幸福与快乐。还有济宁皮影,据传系河北滦州传入,不仅丰富了济宁人们的生活,还遍及全省。这样的表演,我想不光是对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是对国家的卓越贡献,更是对前辈和祖先的致敬。
第七章,節庆。最后一章,编导以济宁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秧歌、高跷、杂技、阴阳板舞蹈呈现,这不仅体现了京杭大运河带给济宁的繁荣,更多的是绘制了一幅济宁祥和的美丽画卷。如果说济宁是运河之都,那么一定是时代赋予的美誉。
一部原创剧目,值得关注的有三点,艺术创作的社会性与群众性、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与知识性、艺术创作的创新性与二次创新,而大型原创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恰恰符合其要求。大型原创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是时代面貌与精神的反映,编导凭借济宁历史文化、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济宁人民社会生活等方面提炼剧目内容,并与时俱进,加以创新,以舞蹈、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体现。更重要的是,该剧以保持济宁文化特色,展现大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实施二次创新,不仅满足了两岸人民思想精神的需要,还唤起人们的记忆,引发其对人生的思考。
曾几何时,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孔孟之乡的广袤大地上浩浩荡荡;曾几何时,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孔孟之乡的广袤大地上风光无限;曾几何时,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在孔孟之乡的广袤大地上造就了运河之都。如今,一张张古老的照片,或明或暗浮现在人们眼前,犹如一幅幅水墨画在屏幕之上缓缓呈现。一曲曲悠远的旋律,由远及近飘荡在云水之间,犹如历史的音符穿梭在观众耳畔。大型原创民俗风情剧《我家就在岸上住》,就是这样,带我们走进了深沉厚重的古运河畔,感受着运河文化的岁月变迁....
(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