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自然风景体系与城市格局研究

2018-09-10 05:21高原王向荣
中国城市林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镇江

高原 王向荣

摘要: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自然相融合的城市营建案例越来越需要总结和借鉴。镇江城市营建遵循自然环境特征,是典型的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城市格局。文章通过对镇江城市发展历史的研究,总结镇江历史城市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营建模式,为当今城市格局营建、城市生态规划带来启示,也为保护镇江当今“城市山林”的风景特征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自然风景体系,城市山林,城市经验,镇江

《镇江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对镇江城市的发展建设提出了目标:“依托镇江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充分利用长江、山林、河流等自然要素,建设山水花园城市,发扬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城市空间特征,营造‘青山、碧水、绿城、翠林的山水城市特色”。镇江城市在不断的发展变迁中,经历了城市萌芽、城市崛起、城市繁荣发展和转型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伴随着长江、运河与其他自然环境的变化,镇江历史城市营建呈现出一个不断适应自然,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镇江逐渐形成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形成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城市风景格局,并且以“城市山林”的风景特征著称。

1 自然山水特征

镇江处于宁镇丘陵地区.自然山水资源丰富,山体在区域、城市多个层次构成镇江城市和风景骨架,城市水系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脉络。镇江地区在地域范围内形成“宁镇山脉一茅山山脉山字形构造”[1]骨架。城市层面上形成“连岗三面,一江横陈”的自然山水环境。镇江城近郊山体从东、西、南3侧将镇江古城区围合,形成古城的“三面环山”的格局特征。众多山体形成层次分明的地形结构,符合堪舆学说中的形势论法。

镇江北临长江,南部为丘陵区域。自然水系多为沿江水系和山体汇水,程短流急。自古以来城市的发展变迁与长江、城市运河紧密相关,长江与运河的变迁影响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并直接影响城市营建过程。长江镇江段的进口和出口段相对稳定,中间部分变化复杂,且白西向东分布着一批大大小小的沙洲,这些沙洲在发展变迁过程中逐渐稳定,形成江中绿洲。自然山水环境是城市营建、绿地环境和自然风景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底。

2 镇江自然风景与城市的一体化营建模式

2.1 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历史城市空间构建模式

历史上,区域和城市都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景体系,并分布着若干重要的风景地,承载着地方的历史和人物,具有纪念性、乡土性的特点。在一方百姓的感情中往往具有传承性和连续性,这些成为地方精神维护的关键点。镇江历史城市的发展进程可以总结为5个阶段,即,城市的选址阶段、城市萌芽时期、城市的崛起、城市的繁荣发展以及城市的转型与变迁阶段。

镇江城市早期的治所、聚落选址多坐落于江河会口、山体环绕的沿江高地之上,控拥江河、千山所环,是风水学中的藏风聚气之所[2]。三国时期,孙权以“绝高为京”,占北固山前峰建铁瓮城,“一峰入城一里弱,两峰出城一里强”[3].并于后峰甘露寺处建居住之所,尚南为上,“前朝后寝”,同时营造了城与山林景观高度融合的空间环境。六朝时期,南京建康都城地位确立,京口为军事重镇,拱卫都城。六朝京口城是建康(今南京)的东南津要,京口城在北固山铁翁城的基础上,借助山体、高地增山为壁,向东侧沿江高地扩张,半山半城。江南运河贯通后,润州城(唐代镇江城)扼守江南运河与长江的交点,成为南北漕粮运输的枢纽,水运辐射到黄河、海河流域。唐代润州城形成子城、夹城、罗城“三重城”的城市营建特征。南宋时期,岗丘与运河之间低地修建的新城,并将北固山后峰包入城中,城墙紧邻长江。元代之后,镇江城受到海运、陆运的影响,规模减小。元末明初修建的镇江府城,清代延用。清代镇江城市中英美租界、京口旗营的出现,城市的格局又出现了新的特征,形成“城中之城”的格局(表1)。在历史进程中,区域的经济、政治环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社会背景,更直接影响到城市格局和特征。城市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空间营建模式与城市发展进程呈现一致性的特征。

2.2 城市山林:多层次的生态规划策略

古代城市规划强调“体国经野”,即城市与周边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模式。而当今城市中“国”和“野”的概念,包括了大量的山林区域、村庄、农田等,人们在当今城市发展中同样注重區域生态的规划,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生态规划策略赋予城市自然环境以更加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纵观镇江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历史,其多层次的规划特征值得我们借鉴。

镇江城市形成了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格局和策略体系。镇江城市东西方向形成了以长江和宁镇山脉为基础的蓝、绿廊道,同时南北方向形成以运河为基础的生态廊道.3条主要的生态廊道串联其他公路和水系廊道组成了镇江城市的主要生态骨架。在生态骨架的基础上,形成以沙洲、水体和山体为主的主要生态节点。生态节点嵌入到生态廊道之中共同影响着分布最广的生态基底,北部滨江圩田和湿地、东部平原水网、西部丘陵山地都是镇江城市当今最为主要的生态基底,生态廊道、节点和基底共同作用,使城市内外的环境具有生态的连续性。

生态规划的差异性与镇江城市的分区规划密切相关。镇江主城区的空间布局可以总结为山林相嵌的“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图1)。 “一体”指主城区,也就是以南山为绿核的4个区域,其中主城核心区主要为历史上镇江城的主要区域,南徐片区、丁卯片区和丹徒片区在历史上都是镇江城的郊野区域,而如今成为围绕南山东、西、南3侧发展起来的新城区,城市扩张的趋势明显。“两翼”指主城区两侧的高资分区、谏壁分区和大港分区,他们分别以历史上的高资镇、谏壁镇和大港镇为基础发展而来,是镇江主城区两侧的主要功能组团,也是主要的山林绿地涵养区域。

生态规划的特殊性则表现为节点的种植设计。南山是镇江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绿核,是多条生态廊道交汇的枢纽。民国时期南山附近就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林场,如今,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范围为18k㎡,森林面积近333h㎡,是理想的森林公园。南山风景名胜区总的植物景观特色是:运用植物群落学的理论,结合园林艺术与景观要求,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形成以再现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性植被为特色的植物景观,其基调和特色树种是麻栋、栓皮栋、白栋、石栋、青冈、苦谏、樟、女贞、冬青等乔木和乌饭、胡颓子、卫矛、山茶、油茶、杜鹃等灌木[4]。

镇江城市的规划延续古代“体国经野”的规划特征并在多个层次上提出策略,城市生态“联通”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国”与“野”的差异与特征。“城市山林”不仅是镇江历史城市的风貌与特征,更是一种生态规划的可持续目标,将自然环境纳入城市规划与统筹之中,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一步拓展发掘。

2.3 山一水一城一林与人文意蕴共生

山水风景与城市的营建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过程,是协调人地关系的过程,也是融文学、绘画为一体的艺术。

镇江的三山风景体系、南山风景体系、城内三山五岭八大庙风景体系都是在镇江自然环境基底的基础上,通过人们审美层画的附会形成的风景体系。历史上京口三山,金山“一岛中立”,焦山“江天一览”,北固山屹立江滨,雄踞其中[5],“三山”成三角形的空间关系,隔江眺望。金山江天禅寺以“寺裹山”的创作手法闻名:焦山定慧寺“山裹寺”藏于山林深处:北固山甘露寺“寺冠山”高踞峰颠。南山是镇江城市水源地之一,南山谷地之间汇集形成多条水系流入城中。南山珍珠泉是镇江古代主要的水源之一,“岩头匹练兼天净,泉底珍珠溅客忙”[6]。这些山水风景体系与城市互相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当地人们的审美与环境观念,更以最直观简单的方式完成了一种风景意识的普及。

历代文人墨客游览镇江时留下许多吟咏江山风光的诗篇,“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金地浮山星两点,铁城横锁瓮三重”等诗篇都成为镇江山水风景的点睛之笔。与此同时,起源镇江的京江画派也以实景山水为特色,用艺术的手法描绘《润州十二景》《京江二十四景》等城市风景,这些城市风景多以山水环境为依托,突出表现了镇江城市内外的山林环境特色,形成了人文意蕴下的镇江城市风景体系。

在以往对“自然”的研究中,曾有专家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将自然分为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第三自然和第四自然,其中第三自然为美学的自然,这种自然使人们融入美学的观点营造自然环境[7]。对于历史城市景观体系的研究和保护除需要保护历史上的建筑、山水、林田肌理与风貌外,也需要去保护这些山水文化和环境观念。山水画、诗文中不仅有自然的“山水”,还有人化的自然,以及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意境表达。这些意境的表达,正是人们从自然山水中所感悟到的自然之美、自然之景,也是人们寄情山水、拖景言志的情感寄托和人们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

3 启示

3.1 延续“城市山林”的风景特征

“城市山林”作为镇江历史城市的主要风景特征延续至今。“南山风景体系”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扩大。南山风景区由招隐、竹林、鹤林、八公洞、九华山、文苑和回龙湖等景区组成,形成具有“城市山林”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生态平衡的风景区。在延续历史上风景区域的同时,当今镇江城市的发展还促成了固山风景区等新的风景区域,并将江上沙洲区域、周边的自然山体整合成为自然风景区,这些新的融合也是“城市山林”概念的扩展和延续。

3.2 山水骨架控制城市的无序扩张

镇江城市发展进程中,山水环境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轨迹,并有效地控制城市无序扩张趋势。镇江历史上城市的发展与变迁以运河与长江为主要脉络,沿江、沿运河向西南两个方向发展。历史上城市范围~直集中在南山以北、京岘山以西、宝盖山以东的区域之内。在高速城市化的今天,镇江城市发展仍主要以历史上的古城区域为城市核心区域,以南山风景区位城市绿核,沿江展开,形成山林镶嵌的“一城两翼”的城市空间结构,延续历史上的总体格局,进行有秩序的发展和扩张。

3.3 “山一水一城一林”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景观体系营建模式体现了传统的“整体”观念,而这个营建过程也体现了“人一地”“天一地”“天一人”的相互影响。在当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过程中,协调好“天一地”关系(气候环境、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处理好“天一人”关系(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规律的关系)、认真思考“人一地”关系(人在改造土地、改造环境的正确方法和策略)是城市总体格局营建中首先要应对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山一水一城一林进行一體化的景观营建,形成山一水一城一林融合共生的和谐面貌。

4 结语

在科技发展水平有限的历史时期,人们与自然相互影响的过程更是人与“天”“地”的直接互动,其城市营建的过程与经验更值得我们研究和挖掘。镇江地处江南宁镇丘陵地区,其历史城市营建的过程是城市与山水环境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形成了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城市营建模式和“城市山林”的特征,这种营建模式中包含了区域尺度上的城市郊区整体的规划理念、山一水一城一林一体的城市空间构建、山一水一城一林与人文意蕴共生的美学观念。城市的建设要充分保护经过岁月沉淀形成的自然山水格局以及历史文脉,同时在城市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需要从山一水一城一林多个层次综合考虑,将城市的规划提升到区域的范畴,使城市浸润在自然环境之中[8-9]。

参考文献

[l]王琦.镇江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

[2]郭巍,侯晓蕾.双城、三山和河网:福州山水形势与传统城市结构分析[J].风景同林,2017(5):94-100.

[3]俞希鲁.至顺镇江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4]岳菊生.镇江南山风景名胜区六景点植物配置构想[J].中国园林,1993,9(1):13-15

[5]刘建国.守望天下第一江山[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4.

[6]高曾伟.镇江南山地质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利用[J]镇江高专学报,2008,21(1):29-32.

[7]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7,23(1):6-17.

[8]王成.关于中国森林城市群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2):1-6

[9]徐倩,郑曦.山水城市建构溯源:苏州山水体系与区域风景系统发展[J].风景园林,2015(10):85-91.

猜你喜欢
镇江
水晶肴肉,带你领略镇江味道
守正创新推广篆刻保卫汉字赓续文脉
——写在《印记镇江》即将出版之时
江澜新潮
遇见镇江
镇江香醋
镇江阁
Globalization is Beneficial for the Economy
狮子山
镜头里的镇江·美美镇江锅盖面
古代镇江曾是一座“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