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茹
摘 要:文秘专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沿续了几千年,在单位的组织架构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一专业的发展在经过瓶颈期后,必然会有新的突进。如何在新的职业教育环境下,密切文秘专业与人才市场需求的架构,构建高职文秘专业的新型培养模式,在有效的实训模式中完成对其职业能力的初级培养,使其迅速完成职业角色转换,是文章探讨的核心。
关键词:情境化;微课;专业化;小助手;日常化;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6-0164-03
Abstract: As an old profession, the secretarial profession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the uni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the bottleneck period, there will be a new breakthrough. Under the new vocation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close the structure of secretarial specialty with talent market dem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new training mode of secretarial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how to complete the primary training of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the effective practical training mode to make students complete the transition of professional role quickly.
Keywords: contextualization; microlecture; professionalization; assistant; routinize; training base
國际职业秘书组织(英文全称:professional secretaries international)的“秘书”这个词来源于保密者。指被宫廷雇佣来保守国家和私人秘密的人。资产阶级革命后,秘书职位主要承担的是辅助性管理职责,并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私人秘书也在贵族成员仿效宫廷雇佣私人秘书的历史中,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化职业。
在我国,“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但最初指物而非指人。至东汉后期,“秘书”成为物与机构和人员的共用词汇。此时,秘书令除负责掌管图书典籍外,还具有收发奏章、草拟和上传下达的职责,初步具备了现代文秘人员的特征。至清末,我国的秘书工作才真正名副其实。
虽有悠久历史,但专业秘书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各级秘书资格证书的人数就已达11万以上,从事秘书职位的不下百万人,但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在秘书从业人员中,真正受过秘书系统培训的人不足30%,大部分人是改行而来,秘书的专业性大打折扣。因此,培养更富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合格文秘人员成为高职文秘专业的迫切任务。
一、情境化课堂仿真实训模式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让·莱夫(Jean Lave)教授和独立研究者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于1990年前后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他们认为,学习不仅是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简单说来,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抽象学习的僵局,使先验、抽象、普适的理性回归到其产生的具体情境中,让学习者在现实、可感的环境中,理解其深刻内蕴,符合认知过程与人生体验特点。
在课堂中,通过设置情境,营造仿真环境,使学生更为真实地贴近知识,在实训状态下完成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升的双重学习任务,可以更好地促进文秘专业能力的发展。
在专业课程《会务管理》中对会前接待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即可采用情境化教学方式。
首先,在课前利用蓝墨云班课下发会前接待所需关键知识,并提醒学生搜集备用知识。学生自主组建模拟小组,拟定模拟情境并完成小组内部分工。
其次,完成课上模拟展示。按拟定模拟流程下达任务单,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展示前的最后磨合,派代表向各自负责人汇报工作,汇报后负责人给汇报人相应评价、分数。之后依次展示,其他同学以评委身份观察、打分。展示完成后师生讨论交流完成最终评价。
最后要做好会议善后工作。1. 整合会议资料;2. 根据评议修改工作方案;3. 上交工作方案等待审核;4.修改方案并上交。例如:
教师首先设置“xx公司订货会”这一大教学情境,根据真实会议进程设置模拟情境,并将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相关工作,最后师生根据各组工作情况做出相应评价。(见表1)
一些文化素质拓展课,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情境教学环境。如文学欣赏课程可以各类不同会议形式(研讨会、记者答辩会、座谈会等)开展模拟教学。
情境学习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课堂模式,打破了学生有知识,没能力的学习窘境。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权威变身为活动总导演、参与者,引导模拟情景有序进行。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的主体,知识的寻觅者和学习者,能力提升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组织、沟通、策划等能力均有一定发展。情境学习虽不似真实工作环境复杂,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工作场景,使学生在做中学,既掌握了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并能有效培养其应变能力。例如客户组可以扮演不同类型参会者,设置一定难题,供会议服务人员破解。
二、微课提升实训效果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对某个知识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过程。除重要教学视频(课例片段),还囊括了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独特的视频形式“营造”了新型的教学“小环境”,是一种日渐被广泛运用的崭新教学模式。
文秘专业有些辅助性课程形同鸡肋,利用微课,既浓缩了重要知识点,又为专业能力实训提供了更多时间,同时,还可随时对相关能力进行训练,可谓一举多得。
如《商务礼仪》包括化妆、举止礼仪、谈吐礼仪、会面礼仪、电话礼仪、谈判礼仪……等内容,如果采用讲授法,不仅耗时多,且效果不明显。但如果利用网上资源制作微课,发送在学生手机上,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进行实训考查,往往事半功倍。如“化妆事宜”。教师课前发送相关微课内容,让学生分组完成“日常妆”、“职业妆”等化妆工作,课堂上集体评价,找出不足并予以纠正。同时,因微课的长期有效性,学生可以随时学习、训练,从而提升了实训相关,夯实了其专业能力。
微课制作应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关注以下幾点:1. 课程内容的模块化;2. 重要的、需反复实训的知识点;3. 适合用多媒体展示。
制作前应充分做好学生知识能力的前期调查,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此外,脚本设计应尽量遵循知识线条简单明了,每一微课只有一个知识点,语言保持幽默简洁。
微课制作好后,可放到蓝墨云班课资源库中,供学生随时学习巩固。
三、实训日常化
课堂实训尽管扭转了过于看重知识,弱化能力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毕竟仍有差距。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被称为第二次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双元制”意指学生在入学时即有企业员工与职业学校学生两种身份,他们既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也定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是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它不仅适用于理工科学生,同样也适用于文秘等文科类学生。
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学生绝大多数时间身处校园,有较多学习任务,无法充分开展“双元制”教学。但可以创造性地利用校园环境,为他们开拓日常实训场所,使“双元制”教学思想得以局部运用。
学校实际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其组织架构与社会单位基本相似,日常事务也与文秘工作息息相关,因此,由学校牵头,与学校各部门协商,为学生提供日常实训岗位,使学生以两种身份、两种形式践行日常化实训。
其一是学生以“小助手”身份,利用课余时间协助各部门工作人员完成相关工作,学期末根据其表现给予相应的实训分,并写好评语反馈为与之关联课程的教师对其实训评价依据。如学生如果实训中参与了会务的相关工作,会务管理课程的老师就可以把次作为评价的依据之一。
其二是每学期安排1到2周在学校内部或校外的集中见习,根据所见习的部门或单位,下发相关见习任务书,并设置每天见习情况表,及时了解学生实训情况。为更好地落实见习的有效性。见习任务最好由易到难,主题鲜明。并根据学生自身优势匹配到相关部门,下达见习任务书……学生做“小助手”多是在本校,面对熟悉的环境和自己的老师,学生的见习畏惧情绪减弱,实训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实训心态;其次,因为师傅多为学校老师,对本校学生有较大的包容性,学生在见习中如果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都能得到老师的耐心指导,即使,做得不到位,也能得到老师的谅解,极大地保护了学生见习的热情和职业的好感度。
四、人才实训基地的培育
实践教学是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而实训基地建设,则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核心保障,是高职院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必要条件,也是目前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
作为学生踏入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学校应铺设好学生通往社会的衔接路径,这既是对学生的高度负责,也是提升学校知名度的有效途径。人才基地的培育既可以为学生实训拓宽领域,又可成为学校人才孕育及反哺大本营。
(一)实训基地的筛选与创建
结合文秘专业特点,在当地知名企事业单位中,选择信誉度高的合作对象,通过积极协商,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发挥学校的科研、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吸引企事业单位加入人才共育领域。
在保证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的同时,大力协助合作单位培养人才,提供咨询及研发、文化建设扶持,促进学校和实习基地单位共同进步。
为激发企事业单位参与人才共育基地建设,学校可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如班级冠名、不定期免费培训员工等。
对个别有合作意向的中小企业,也可制定适合其单位的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及指导。
(二)实训基地导师制的创设
导师制是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之一。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企业期盼骨干员工和后备力量的迅速成长,员工则渴望获得成长的空间,导师制恰吻合双方的需求。企事业单位的导师在受聘导师职责后,不仅承担着指导学生学习的重任,且肩负着全方位育人的职责,有利于其知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责任感和管理水平,而学生在导师的近距离指导下获得了成长的快速通道。同时,因为导师制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也有利于学生延伸性素质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导师制实现了企业与学校人才发展的共赢。
为优化导师制,可创设“双导师制”的实训培育模式。学校专业教师侧重担任学生的理论导师,企事业单位导师偏重于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得到理实两方面引导与培育。
通过强化专业学习的实践性,能使学生真正融入工作环境,切实掌握所需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让接收方对他们产生认同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便于学生就业,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邓泽民.职业教育实训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3]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