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进行时

2018-09-10 03:40邱彦昌
大社会 2018年5期
关键词:农村

邱彦昌

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用“五句话、二十字”概括了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从而优化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和社会协调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是新时代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通过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在神州大地吹响,乡村振兴的活剧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绎,在我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广袤土地上,亿万农民正在用智慧和双手描绘着美好家园的蓝图,勾勒着美丽乡村的图景。

浙江:久久為功 驰而不息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如今,浙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33年居全国各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2.054∶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初步实现了城乡均等化,“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如今,在浙江农村,垃圾不落地,分类处理已成习惯;公路、公交车、快递、电话、宽带也已“村村通”;在浙江农村,大家享受着跟城里人一样便利的公共服务。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力支撑浙江乡村面貌、经济活力、农民生活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为建设美丽中国带来实践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树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多次讲过,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广东:重中之重 统筹谋划

广东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乡村振兴摆在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科学谋划乡村振兴工作,统筹好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书写新时代广东“三农”工作新篇章。

2018年全省计划安排616.8亿元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比上年增长125.9%,规模历年最大、幅度历年最高,成为今年增幅最大的省级重点支出。

一是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到2018年,基本完成村道硬化、集中供水、雨污分流、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脏乱差现象,健全长效保洁管护机制,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宜居;到2019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村民环保意识、村容村貌进一步提升,所有自然村达到整治标准;到2020年,确保60%以上自然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二是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持将农村改革作为农村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细化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水田改造等,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是坚持大扶贫格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引领,按照“三年攻坚、两年巩固,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总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和分散人口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全体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乡村:因地制宜 各具特色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各地瞄准实现农村产业“强”、乡村环境“美”、乡风文明“淳”、乡村治理“安”、农民增收“富”的目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选择优势产业及特色产业,逐渐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和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农村产业结构新格局。一批“美丽乡村”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样本。

“特色小镇”莲麻村

莲麻村是广东从化最北部的一条村,毗邻韶关新丰,地势偏僻。2016年,从化实施特色小镇发展战略以来,莲麻村有幸成为首批试点打造特色小镇。近两年多时间里,他们搭借特色小镇这个发展平台,依托流溪河北源头生态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头酒酿制文化、豆腐饮食文化以及红色革命历史文化,先后发展了特色民宿、酒馆酒铺、酒作坊、手炒茶、特色手工艺制作和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使这条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问题村蝶变为人气旺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现在,来莲麻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在村里开设了货栈,目前共设11个卡位,供村民摆卖村里的特色农副产品,生意不错。两个多月间,村民从抗拒到支持,强烈要求扩大货栈。”长期在农村一线工作的省人大代表潘安娜说,特别是今年元旦期间,我们通过举办莲麻美食节活动,三四天的时间吸引游客21万人次,总销售额超456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莲麻小镇建设吸引了不少早已外出务工的村民带着技术、资金、项目返乡创业,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发展。潘安娜说,“从去年12月至今,接近40名昔日外出打拼的村民把户口迁回了莲麻村,大家要共同推动莲麻的欣欣向荣。”潘安娜认为,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生的良好效果。2017年,莲麻村先后荣获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和“全国文明村”称号。

“活着的古村”新光村

浙江浦江县虞宅乡新光村是个古村落,村里的灵岩古庄园始建于1738年,被誉为“江南乔家大院”。如今,这里又有新故事:一群心怀梦想的青年创客,引进地质科普、树皮画、糖果糕点、雕刻等特色项目。美景与创意、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碰撞和融合,在这个村子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渐渐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平均日客流量达5000人,周末甚至达到1万人,节假日更为火爆,被誉为“活着的古村”。

渐渐地,人们开始意识到,乡村旅游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它的原汁原味。乡村美,首先是文化美;乡村振兴,需要文化自信。

对于古村落而言,就是要以乡愁为底蕴,彰显乡土文明,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灵魂;以乡愁为纽带,串联着回乡的人和做客的人,让乡村文化在共建共享的乡村旅游中传承创新。“留住乡愁”,就是要留住人流、资金流、财富流,最终实现人在,乡愁才在。

“村美民富”沙美村

海南琼海市博鳌镇沙美村自然生态资源得天独厚,同时拥有南国田园风光、丘陵村落风光和河、湖、内海风光,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沙美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努力塑造“村美民富”的新沙美。

按照“一环(环村行车道)、一带(滨海风光带)、多节点(村落入口以及主要道路周边景观节点)”的建设思路,打通沿海环村道路和村庄慢道,实现路网、水网、电网、光网、排污管网“五网”贯通,奠定了沙美村振兴的基础。

以历史文化为内涵,以热带村落风光为特色,对村庄进行综合治理改造,修缮特色民居,打造出“椰林水韵”“饮水思源”“滨海长廊”“眺望乡愁”“水静莲香”和“金牛偃月”等沙美六景,让村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在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也让游客有良好的游玩体验。

以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沙美村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由党支部牵头组织村民成立沙美休闲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专业的管理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负责按照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整体运营、管理和维护,合作社负责整合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协调入股村民分红和就业,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沙美村正在迈向“村美民富”的新时代。

社会组织: 积极作为 佳绩可期

乡村振兴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因此要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短期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加快补齐农村水、电、道、气、讯等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短板,让广大农民群众尽快有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调动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长期,要坚持目标引领,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从构建体制机制着眼,重塑中长期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激发各方面携手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活力,稳扎稳打,不断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这无疑给社会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助力乡村振兴,社会组织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慈善联合会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等社会力量共同倡议发起“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委员会将致力于搭建政府部门、企业、慈善组织、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多元主体的跨界合作平台,凝聚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合力;促进学术、慈善资源对接,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的机制创新,推动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合作模式探究、实践工作评价标准制定,为乡村振兴事业构建良好的理论基础;促进科技、金融等市场资源的对接,提升乡村产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引入教育资源,基于共享教育思维,利用实体教育、网络课堂等多种形式,促进乡村人才培养。

四川省成都市成立社会组织乡村振兴扶贫联盟,意在通过让社会组织深入乡村田坝,发揮其在乡村人才培养、新型农村合作社培育、城乡融合等领域的专长和优势,让其成为成都市开展乡村振兴和扶贫工作的一张“良方”。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营造“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良好氛围, 创造性地提出组建“乡村振兴促进会”。2018年2月1日,勒流街道黄连社区成立了顺德区首个乡村振兴促进会。该促进会以“社区主导、居民主体、企业参与、乡贤支持”为机制开展村企结对合作共建工作。共建活动涵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共享、慈善公益等方面,共建方式包括直接捐赠、参与议事决策、投资合作和定向帮扶等。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公益慈善组织要积极筹集资源,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农村社区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和谐乡村建设;行业协会、产业商会类社会组织要在农村经济供给侧改革、农业生产集约化产业化方面发力,提升乡村经济建设水平;异地商会要积极动员同地籍乡贤回乡再创业,反哺家乡,回报家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驰而不息,就一定能够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要有农村的“味道”
记忆里的“农村”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从“量”入手 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质量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农村老人健康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