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观察之刘星元篇

2018-09-10 02:46刘军
广西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炊烟乡土诗意

刘军

乡土散文的写作序列中,比较常见的是内聚焦的形式,乡土人物、器物、动植物等,皆成为内聚焦的聚集点。众所周知,人、牲畜、庄稼、村庄是乡村生活的基本要素,它们包裹着民俗、信仰、香火、饮食、思维习惯等地域特性,共同铸造了乡土这一血肉丰满的躯体。白话散文以来,虽然有小品随笔的别枝旁逸,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抒情传统,驱使着一代代的作家们将一往情深泼洒到承载着童年经验、记忆、梦想的乡土之上。对于很多人来说,乡土是人们的出发之地,也是经验写作的源泉。如海德格尔所言,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地。如果仅仅将散文篇章中纸上的还乡理解成诗意的旅程,则是对文學、对散文书写的严重误读。比如20世纪末,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强化了乡村书写的诗意化路子,如此个体写作式的异军突起,在逐渐符号化的过程中,对他者的影响和覆盖是巨大而深刻的,流波所及,过度的诗意化促使乡村书写渐渐步入一个窄小的胡同。如同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本来驳杂丰厚的乡土世界,因为主体的单向切入,真实、疼痛、神圣、幽秘的因素被普遍遮蔽。可以在此打个比方,就拿炊烟来说,它并非村庄的必要条件,比如在时间和自然双重作用下荒废的村庄,比如当下空心化的村庄中,炊烟是普遍缺席的。即使是那些仍然活跃的村庄躯体上,炊烟也并非全部与诗意、平和、自足、牧歌般的图景相对接,很多飘荡的炊烟后面,埋藏着我们父辈粗糙的胃,以及他们手臂上皲裂的伤口。

从某个意义上而言,关于村庄的整体性叙述在当下散文写作中,相对匮乏,上面所举的《一个人的村庄》实际上通过组合件的方式,建构了村庄的横切面,尚可以归入整体性叙述之中。除此之外,山西作家王进曾经以《村庄史》为题,以七万多字的篇幅切入童年的居留地,相对完整地再现了一个村庄的多重面貌。其他,以内聚焦为主要处理方式的乡土作品中,地域性要素的呈现是片断式的,而水文、历史沿革、人口结构等指示性要素则是模糊的。

本期散文新观察迎来了山东80后作者刘星元的作品《水中的村庄》。这篇散文作为勘探村庄纹路的篇章,提供了别一种村庄史的图景。因为人为的原因,个别村庄在历史的行进中被动抹去,但是关于村庄的人事和人伦血脉还以多种方式存留,比如地方志,比如姻缘血亲,比如记忆和交谈。物质和精神暗中转换,使得村庄纹路发生了变异。也正是因为在地图上被动抹去的原因,使得相关村庄的细节,一旦翻耕,则指向某种整体性。在具体处理上,这篇作品叙事条理清晰,场景单元的描述精微而生动。为村庄的整体性叙述提供了一个切片。《周易》有言,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动不居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演进逻辑,也是村庄的演进逻辑。沧桑中恰蕴含如云烟的往事,进而让人低徊流连。

猜你喜欢
炊烟乡土诗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江澜新潮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冬日浪漫
初冬
炊烟
乡土分外妖娆
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