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松海 周志新
摘 要:容器育苗技术在造林绿化苗木当中被廣泛地应用,是一种比较快速、有效的培养苗木的方式与路径,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如减少根系受损的概率,以及缩短育苗的周期等。此外,在实际应用当中,还具有能避免季节变化影响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就容器育苗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林业育苗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容器育苗技术;林业育苗;应用;发展
容器育苗是促进林业育苗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其具有育苗周期短、育苗成活率高的优势,能够进一步推进我国绿化建设的进程。通常容器育苗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壁育苗,是在容器内部通过放置培养基,如育苗盘、育苗钵以及育苗容器带等进行育苗;另一种是无外壁育苗方式,其借用泥炭混合原土或者肥料,加上少部分化肥制成块状的培养基进行育苗。容器育苗方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对林业育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 容器育苗技术应用到林业生产中的优势
1.1 节约育苗成本,实现机械化育苗
通常使用容器育苗,在每一个容器当中,培养的种子数量为1颗或几颗,其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种子的使用量,而且有利于在后期通过使用机械化的手段进行树苗的种植,降低育苗人员的工作强度。
1.2 采用营养土种植,满足育苗需求
容器育苗技术是基于营养土壤进行培育苗种的,通常营养土壤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水分含量也相对比较充足,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育苗过程中幼苗对营养以及水分的需求。
1.3 摆脱季节变换的影响
不同于露天的育苗环境,容器育苗技术是在塑料大棚以及温室中开展的,因此,无论季节如何变化,自然环境以及温度都不会对育苗的过程造成影响。在同样的时间内,通过容器育苗的方式会进一步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1.4 根部保护提高育苗成活率
进行育苗工作中,幼苗的根部保护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容器育苗中由于根部是在容器中进行生长的,因此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伤害,这大大地提高了幼苗培育的存活率,同时避免了幼苗培育的缓苗期。
2 容器育苗基本技术分析
2.1 容器育苗的两种主要生产方式
在当前的林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容器育苗技术主要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手工生产方式容器育苗;另外一种是无土基质轻型网带育苗生产线设备应用的工艺生产方式,该种生产方式是由中国林科院研究设计的一项国家专利成果,在林业育苗当中具有广泛推广的意义。
2.2 容器育苗步骤
进行容器育苗的第一步是苗圃的建立,苗圃应选在水源以及日照都比较充足的地方,且在建造的过程中,应当配备发芽室和育苗室,这两项基础设施是开展容器育苗的基本配置。第二步是进行育苗容器的选择,不同的苗木对育苗容器的形状、大小以及相关材料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育苗容器的选择对树苗的培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育苗容器包括3种类型,即纸质容器、泥制容器以及塑料容器。随着新型育苗技术的推广与发展,一种新型的育苗容器,如轻质网带也被逐步应用于树林育苗当中,这种技术是基于空气修根技术而实现的,对于提高育苗的效率具有积极作用。第三步是进行育苗基质的选择,基质应当具备通气效果好、使用成本低以及保湿功能强大等优势,通常容器育苗基质有木屑、珍珠岩、马粪以及树皮粉等,应当针对不同的育苗树种选择不同的育苗基质[1]。
在完成了上述几项工作后,接下来就是种子的催芽工作,这项工作指的是通过人工方法的介入,打破种子的休眠。接受过催芽的种子,其发芽率能够得到大幅的提高,从而有效缩短出苗期。在达到种子出苗整齐度标准的同时,出苗的数量以及质量都可以获得同步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结合休眠种子特征实行对种子的催芽工作,即在催芽的过程中,会出现种子生理期休眠的情况,该种情况是因为不够成熟的种胚发育导致出现生理后熟现象,同时由于种子的蜡质坚硬外壳影响,造成种子的不透气、不透水现象,因此在实际应用当中,可以通过对不同温度的调节,进行高温层以及低温层的催芽,这样大部分的生理休眠种子能够得到催发。
之后就是播种,通常容器育苗选择种子的正确播种方式非常重要,它对种子的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在容器中加入66.6%的轻型基质,确保容器中有充足水分[2]。
在容器育苗的过程中,不同的树种应选择不同的育苗方式。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松科以及樟科树木都能进行工厂化育苗,同时一些珍贵的树种对育苗容器的要求较高。
在育苗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技术指标,包括在每个容器内平均播撒的种子数量为1~3粒,把握覆盖层厚度是种子半径的6倍,在育苗的过程中对水的灌注量应当把握好,并且要准确把握育苗过程的温度,技术人员应当牢记容器育苗的温度要求,通过大棚加热以及通风设施的使用实现对温度的控制。
3 结语
容器育苗技术以其独有的优势,在我国林业育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 ] 李明亮,张玉.容器育苗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与发展探讨[J].种子科技,2017(07):95,97.
[ 2 ] 刘艳.林业育苗现状及容器育苗技术[J].黑龙江科学,2017(18):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