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018-09-10 05:54王永乐周金堂
宁夏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党的建设

王永乐 周金堂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共产党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自我更新、自我创新,践行“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品质和属性,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度构建的历程。改革开放40年,在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以科学性效度和人民性旨趣为基石,孕育和谱写了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华美乐章。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8)06-054-008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总体上来说,就是在资本主义全球化世界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实现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P16)的党主导性和人民主体性,如何通过改革创新加强党的建设使党实现当下社会主题的同时,也使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走向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信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國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 [1] (P63)。因此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度构建是内嵌于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基础上,以科学性效度和人民性旨趣为基石,孕育和谱写了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华美乐章。

一 、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 (P49)理论逻辑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3] (P46)。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从未中断,作为世界中心和引领世界前进几千年,正是基于内生的自我创新能力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汲取民族的精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 。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的一句千年传世格言。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奋图强、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5]

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时代要求。时代召唤着中国共产党正视时代之题,一方面,破解在改革浪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中,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本因素有序流动,重构资本逻辑,即实现资本寻租效率优先,又能彰显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难题;担负着在开放的浪潮、资本主义全球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式微背景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构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全球话语权的历史难题。因此,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创新创造中前进的。要破解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中华民族以伟大创造能力著称于世。我们要适应历史前进的要求,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敢于下深水、涉险滩,勇于破藩篱、扫障碍。” [6]

(二)改革开发40年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逻辑

“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 [7] 40年来,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为驱动,把改革效能转化为创新的动力,提高全党的创新意识和活力,以极大的勇气承认错误,回归党建思想的正确轨道,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创新党的建设的时代航标。

首先,回归党的建设思想的正确轨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回归和恢复回到中共八大确定的思想路线和经济生活的判断。改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艰难的。回归初期,党的建设和改革是不同步的。经过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真理标准的讨论,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全党的认识重新回到中共八大时的认知和判断。随着经济的初步恢复,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开放后面临和世界接轨等亟待解决的难题,考验和冲击着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新的实践应运而生。

其次,探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可行性路径——定位改革的性质和历史职能。在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主义者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和谐的,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8] 。解放生产力是革命的使命,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解放生产力,而改革是和革命相对的,没有解放生产力的社会功能,为此列宁强调,“改革的概念,无疑是同革命的概念相对立的:忘记这种对立,忘记划分两种的界限经常导致在一切历史问题的论述上犯最严重的错误[9] ”。改革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中共八大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但此后社会发展并不及预期甚至走了弯路,这与对革命和改革的认同有很大关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10] (P370),因此“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10] (P373),并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0](P113)。改革无论从解放生产力的效能,改变社会关系和社会思想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是一次革命。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以改革创新勇气脱胎换骨,在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党风建设方面大力推进党的建设,全方位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供给者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1] (P4)。

再次,创新党的建设的时代航标——重构资本逻辑的映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的旨趣是以资本的逻辑解构资本主义,把未来社会构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语境的资本运作平台,即市场的对立面上,把人从资本的异化中解放出来。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者也没有先例可循,认为资本是万恶之首。但中国共产党建党后就开始深度思考过资本属性的课题,如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就认为:“资本家是可以推翻的,资本却不可以毁的” [11] ,并提出“重造资本”的课题[12] 。虽然资本属性课题由来已久,但早期的反思并未引起重视。当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制彻底摈弃市场,把资本的潘多拉魔盒彻底关上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真正得到发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建设不得不直面改革中面临的非公有制经济、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入党,还有资本要素等参与分配等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现实,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与时俱进,提出和践行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判断。党的十八大进一步直面、利用市场和资本,提出国内资本的规范流动:“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2] (P20)。党的十九大要求国有資本有序参与国际竞争,“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1] (P33)显然,党的建设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剥削现象,如何实现公平正义,逐渐“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 [10] (P373),国内建设和谐社会,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行的道路上,以改革创新的勇气加强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执政,走在时代的前列。

二、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实践逻辑

(一)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实践路向

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就是在“现实——未来”路向上行进,准确地说,就是在践行如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到共产主义未来的理论和实践。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最终的使命是建立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13] ,探索从现实到未来的路径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1] (P63)。为此,马克思曾深度思考:“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14] (P40)显然,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动态过程。人为地强行改变现实与共产主义接轨只会走入发展的误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和所谓的“一大二公”强行改变生产关系的做法使中国社会无序,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

中国共产党在“现实——未来”的路向上,革命时期在“二大”改变了“一大”推翻资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最初的预设,提出“渐次到达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15] 的方案。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改革创新勇气夯实现实,得出了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知。在这一现实阶段,党的建设要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社会走向,肩负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这一阶段是通向未来共产主义的一个节点,而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一个个节点最终无限接近共产主义的终端理想。在这一现实线段,党的建设一方面要应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 [1] (P9),发展失衡、社会出现断裂现象,“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 [2] (P5),甚至“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 [2] (P5)等党内和社会的严峻问题;另一方面要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苏联东欧巨变的社会主义低潮的外部环境,面对纷扰的意识形态终结叫嚣。高举社会主义大旗,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建设主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理论、思想和作风建设,与时俱进制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领》等条例,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 (P49-50),“全面增强执政本领”[1] (P68)。

(二)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实践品质

首先,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在与时俱进中认知中国社会阶段性质。①邓小平深刻地指出:“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10] (P116)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 (P373)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判断,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基础上,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因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得出判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

其次,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在与时俱进中行进。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7]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历经了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实现计划经济、受到封锁的政党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思维的政党性质转型。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设计师第二代领导集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P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建设能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8] ,“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 [2] (P11)。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党中央进一步要求建立能凝聚人民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风硬朗、群众基础深厚的、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七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下出现的社会分层、利益分化的环境中,适应时代的潮流和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强调党的思想理论、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党的建设方向、检验效度和路径,“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P12)。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明确“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明确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1] (P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 (P16)不动摇,“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P19)。

三、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效度和旨趣

(一)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科学性效度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2] (P49)是建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效度机制。党的建设水平的科学性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效度。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关注党的建设科学化,毛泽东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19] 那么党的建设的科学性是什么呢?党的建设科学性实质就是党的建设规律性。当下,党的建设科学性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夯实现实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党执政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规律,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党的主导性和引导人民的主体性的有机统一,携手人民实现现实,走向未来。

党的建设科学性水平取决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的素养、中国国情和世情认知状态,以及把二者结合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历史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核心的就是唯物史观,以及利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的解构(政治经济学)、对未来社会的建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情就是“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1] (P11)。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向度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中国的国情和世情也是和资本逻辑有关。在中国还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阶段,在世界还是以资本主义为体系的资本博弈中,如何利用资本、重新构建资本文明、打造资本运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领世界资本体系的发展等课题是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理论创新问题。

当下党的建设的科学性效度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党把资本逻辑和党的思想、制度、理论创新等相结合能力。当改革从体制外触及和延伸到体制内,从社会全体普惠的增量到存量改革时,市场经济释放出巨大的资本张力,但资本最大的逻辑是通过资源的配置寻租利益的最大化。在這一社会的资本效率化中,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涌现,以资本要素为依托的民营企业家和以信息、技术要素等从业人员重组了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原有的社会福利体制被打破,社会分层加剧,城乡差距拉大、行业利益博弈明显。社会公平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鉴于上述原因,社会对社会阶层的认同,资本效率对党内少数人员的冲击使党面临着新的考验。那么如何解决把资本和资本的平台市场置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强调效率的同时,初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筑牢正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底线,建立效率和公正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课题摆上了日程。

目前,建立一支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深谙中国国情和世情、并能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党员队伍是党的建设科学性效度的关键。习近平指出:“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 [20]为此,增强党的活力,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和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聚集和广纳各方面英才于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人才机制,利用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2] (P53);建立一支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党员队伍。

(二)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民性旨趣

人民性是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利益,实现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马克思主义始终把人民性作为理论构建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属和指向。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解构始于资本的逻辑导致人的异化,而人的异化偏离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认知。因此构建的未来社会是对人类社会的第二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即“人对物的依赖的”枷锁(异化)的破解,是建立“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的第三社会形态[14] (P273),也就是《共产党宣言》所预言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唯物史观,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前进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坚信共产主义信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当下”需要做的是实现和维护好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带领人民一道前行,最终到达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

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正是践行着人民性的宗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 (P14)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坚持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把人民性置于思想路线的中心地位。党的十八大的主题旗帜鲜明的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 (P1)邓小平理论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理论构建和实践航向的重要考量因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是“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3] (P2)。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 (P5)

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民性效度昭示我们,一方面人民性的效度取决于合理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但不能采用那种革命时期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另一方面人民性的效度在于党的主导性和人民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党的主导性在于引领性和示范性。中国共产党员要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做道德、诚信、公平正义的示范者、引领者和维护者,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党格和人格。党员的主导性还在于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现党内和党外的良性联动,充分发挥党内和党外的活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四、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华美乐章

“时代是思想之母。”[1] (P26)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21]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 (P10)。改革开放40年来,开创了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华美乐章。

(一)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旋律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内社会发展和谐,“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1] (P70)。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不久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携着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史底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践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的宗旨[1] (P57),构建了“有一个宽广的视角,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 [1] (P3)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2] (P15),提出了解决人类问题的“天下为公”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政治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P25)。中国共产党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主张和而不同、厚德载物的文明交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谋求开放、互利、创新、包容正确义利观,构筑尊敬、顺应自然和谐生态体系,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经济上,打造以“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1] (P60)为主体国际合作新平台。首先要实现平台的无缝对接。其次是增添平台的动力。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援助力度,努力消减南北差距。努力畅通贸易、融通资金、相通民心、联通设施,培育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动力。

外交上,走“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1] (P59)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构建的全球治理观。

(二)改革开放40年党的建设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音符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1] (P61)。

首先,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明确在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下,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党的建设着力点,促进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党的建设主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宗旨为党的建设根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1] (62),把党建设成为勇于创新、代表人民,与时俱进的、充满活力的,能够扬帆破浪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其次,明确和细化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时代党的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讲政治。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度,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性建设。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党中央的权威和统一领导。讲政治就要尊崇党章,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党性锻炼。第二,讲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应自觉践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第三,讲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员队伍,重在选拔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全党一方面要增强善于学习的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执法执政本领、创新群众工作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另一方面要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第四,讲底线。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守住道德和纪律底线。筑牢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自律道德底线。健全“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利关紧制度的笼子”机制,建立巡视巡查上下联动监督底线。

再次,强化了新时代哲学科学建党的思想。习近平在2016年5月的哲学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22] (P26)“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科学工作的领导” [22] (P25)。新时代党的建设召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2] (P15 )。 2013年12月3日和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就是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和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015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学习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则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才能肩负起新时代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随后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要实施哲学科学创新工程。2015年11月的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不仅提高了党的决策和领导水平,也从哲学理性高度让世界通过“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理解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理念和方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 周易·象辞上传.四书五经大系:第2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109.

[5]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6-4-23(1).

[6]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

[7]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

[8]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1-772.

[9] 列宁选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8-169.

[1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 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8.

[12] 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61.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7.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1982:77.

[16]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4.

[17]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18] 江澤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

[19]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

[20]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 (01).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89-290.

[22]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党的建设
让党的旗帜在互联网上高高飘扬
增强核心意识,树立核心权威
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研究综述
提高党性修养,打造共产党人精神高地
关于全面从严治党,习总书记有何重要论断
加强高校二级学院党建工作的若干思考
浅析列宁政治遗嘱中的“党的建设”
改革举措落实难的表现及其化解
论习近平关于党的组织建设思想的创新
把“两学一做”落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