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信息集锦

2018-09-10 07:13
大众考古 2018年7期
关键词:青铜器考古

《古物的声音:古人的生活日常与文化》

杨泓 著

商务印书馆,2018年6月

本书以中国考古发现的古代遗物为标本,复原中国古人社会生活的日常起居习俗、日用家具及与之相关的日常礼仪。作为一名辛勤耕耘53年的考古人,作者结合历史文献,抽丝剥茧,细致解读,以生动严谨的笔触,帮助我们走进博物馆,尽情聆听考古标本的吟唱,感悟古物内在的历史文化积淀与魅力。

《稽古文存——卢兆荫汉唐考古文集》

卢兆荫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6月

本书是作者从事汉唐考古工作60年所辑,内容涵盖考古与历史、玉器与玉文化、唐代金银器三大方面。卢兆荫是满城汉墓的发掘者之一,他在田野考古发掘之余,还曾在《考古》编辑部工作,其文笔优美流畅、深入浅出,所作汉代玉器、唐代金银器的文章,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古代丝绸之路与技术知识传播》

陈巍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作者以丝绸之路上的蹄铁、马镫、系驾法、剪刀、提花机、缂织技术等为切入点,讨论了古代科技知识沿着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网络传播的诸多问题,通过贸易、战争、宗教等各种途径,各个领域的技术知识通过适应新的环境以及目标文化中的习惯传统,在跨文化之间历经差异性,最终形成相似性的传播过程。

《中国栽培植物源流考》

罗桂环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2月

作者总结了我国栽培植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指出稷、水稻、大豆、桑树、苎麻、桃、柑橘、茶、漆树等是独具中华文明特色的一类作物。它们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独特作用。作者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植物区系、植物地理和遗传学资料,分粮食、蔬菜、水果、纤维、油料、糖料、饮料和嗜好等门类,对我国种类纷繁的农作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研究。

《金汁:中国传统肥料知识与技术实践研究(10—19世纪)》

杜新豪 著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2月

全书从施肥原理阐述、肥料收集、施肥器具、肥料制作、肥料技术的传播以及施肥技术六个方面,勾勒出一幅宋代以降中国传统施肥技术发展和演变的完整图像,将肥料与宋代以来的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士人流动,乃至医药学和煉丹术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更宽广的背景理解中国的肥料技术史。

《古希腊铭文辑要》

张强 译注

中华书局,2018年4月

本书辑铭文116篇,包括古希腊三个主要历史时期的各类铭文。每篇铭文分题解、译文、注释三个部分:题解项除铭文的发现地、藏地以及所据底本外,主要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兼及全篇的简析;译文部分,个别词句的迻译不同于所选底本者附注说明。另外,针对译文出现的术语,尤其是中文著述中的一些误读,相关注释中亦见辨析与正误。

穷物理

古人类“幼童”能直立行走也能爬树

达特茅斯学院和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分析了约332万年前南方古猿阿法种一个2岁半雌性幼猿的足部骨骼化石,化石与人类拇指差不多大,2002年发现于埃塞俄比亚的迪基卡地区。发现该幼猿足部的许多结构特征表明她可以直立行走,其内侧楔骨凸出,可用来帮助爬树。相比成年猿,幼猿可能有更多时间生活在树上,或在母亲觅食时挂在她身上。(周舟,新华社)

碳酸铅测定法可测远古化妆品

19世纪前作为古人化妆品重要成分之一的白色颜料中常含有碳酸铅,这类无机样本很难直接进行年代测定。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Lucile Beck团队及合作者研制出一种测定碳酸铅年代的方法,并用该方法测定了古埃及和古希腊墓穴(公元前1500—前200年)中发现的化妆品样品的年代。由于这一方法检测的是制作碳酸铅时混入其中的空气中的碳,因此可以区分自然颜料和人造样品。(鲁亦,《中国科学报》2018年7月10日)

基因组分析证实日本人祖先与东南亚古人相关

日本金泽大学、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马来西亚理科大学等机构合作,对日本中部爱知县出土的一具绳文时代晚期女性人骨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在东南亚各国发现的25具古人骨以及现代人的基因信息进行比较,发现绳文人骨基因序列与在老挝发现的约8000年前人骨以及在马来西亚发现的约4000年前人骨的基因序列相似度较高。这从基因上证明了绳文人和东南亚的部分古人存在深度关联,有助解开两者的起源之谜。(据新华社)

古代美洲穿颅手术康复率

迈阿密大学神经学家David Kushner和杜兰大学生物考古学家John Verano、亚利桑那大学生物考古学家Anne Titelbaum合作,系统研究了颅骨穿孔在不同文化和时间段的成功率。该团队分析了来自秘鲁南部海岸、可追溯至公元前400—前200年的59个头骨,来自秘鲁中部高原、可追溯至公元1000—1400年的421个头骨,以及来自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附近高原、可追溯至15世纪早期—16世纪中期的160个头骨。如果接受手术的洞口附近骨头未表现出痊愈迹象,便知道这位病人在手术中或者手术后的极短时间内死去。开口附近的平滑骨头意味着病人在手术后的数月或者若干年后幸存下来。研究结果显示,在最早期人群中,仅有40%幸存下来;但在第二个群体中,生存率达到53%;在印加帝国时期,则达到75—83%。(宗华,科学网)

知文明

商时期南方地区的青铜器与社会

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商时期,无论是在中原还是在南方,人们都选择将青铜器作为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工具。在共同将青铜器作为政治权力工具的前提下,中原和南方各区域的青铜器的具体内涵和功能却存在差异,使用的具体方式也不相同。中原的青铜器更多用于礼仪活动,并作为随葬品出现在不同等级的墓葬中,铜器形成固定组合,使用变得制度化。赣江流域的青铜器功用与中原青铜器最为接近,但作为随葬品使用的青铜器似乎只体现出财富的集中,而非明确的组合和使用规制。新干大墓没有饮酒器,甚至整个赣江流域也罕见,这也表明当地社会对作为随葬品的青铜器保留了自身的选择。湘江流域的青铜器有一部分是墓葬随葬品,墓葬主人可能来自于中原。但还有很多青铜器可能是用于祭祀自然神灵。能用青铜器祭祀的可能只是少数人,但祭祀后埋藏的青铜器毕竟与具体的人不再关联,因而青铜器并不像随葬品那样可以标识所有者的身份。在成都平原,青铜器被用来表现祭祀对象和祭祀场景,或制作成专门的祭祀器物。将青铜器完全用于宗教信仰,以加强社会统治、增强社会凝聚力,这与其他地区青铜器的功用完全不同。(施劲松,《考古》2018年第5期)

中国丝绸最早何时传入古代希腊

中国丝绸传入古代希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可能的零星传入,时间是在希腊的古典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中国丝绸的西传,首先是从蒙古高原到阿尔泰山,再经过准噶尔盆地到哈萨克丘陵,或者直接由西伯利亚南部的巴拉巴草原到黑海地区的北方草原。实际上,这是一条从东到西的丝绸传播路线分出来的两个岔道,这两个岔道最终又汇合于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希腊地区。这条传播路线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已经存在了若干世纪。第二个阶段是小规模传入,时间是在亚历山大东征及其以后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后期—前1世纪)。亚里士多德记载了科斯岛的人们养育一种类似蛆虫的小虫子,这种虫子从幼虫变成蚕蛾需六个月,然后妇女们拆开蚕茧、纺丝,再将丝织成布。他所记载的极有可能是中国的养蚕纺丝技术。第三个阶段是大规模传入,时间是拜占庭帝国时期(公元4世纪及以后)。此时欧亚大陆物质文明交流更加频繁,丝绸作为重要的交流内容,已经大量进入拜占庭帝国,引起帝国内各个阶层的浓厚兴趣,不再是贵族阶级独享特权的象征了。根据普罗科皮乌斯记载,拜占庭帝国官方不仅通过贸易获得中国的丝绸,而且开始有意识地了解种桑养蚕的知识,并获得了生成蚕丝的技术。(李永斌,2018年7月2日《光明日报》)

玛雅人拿巧克力当钱

玛雅人从未使用硬币作为货币,他们大多数时候以物易物,用诸如烟草、玉米和衣服进行交易。来自16世纪的西班牙殖民者记录显示,欧洲人甚至用可可豆——做巧克力的基本原料——支付工人薪水,但这种物质是否在他们到达前便成为重要货币一直不得而知。新泽西州巴德学院Joanne Baron分析了从公元691年到900年间陶瓷和壁画上的约180种不同场景,它们展示了作为贡品或者税收形式被交付给玛雅领袖的商品。像巧克力和玉米籽粒一樣的商品有时被当作贡品,在这些场景中出现最多的物品是纺织布以及标有所含干燥可可豆数量的袋子。(徐徐,《中国科学报》2018年7月3日)

读天下

开启文物保护新时代

7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包括《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文物工作已被纳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战略部署,文物保护迎来了新时代。会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制度设计和精准管理,注意盘活文物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穆森,国家文物局网站)

北极考古遗址面临气候变化威胁

1826年,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称在加拿大麦肯齐河三角洲因纽特人村庄发现了17座冬季房屋和一处公共建筑,现在这些建筑已经全部消失。过去通常认为,偏远的地点且寒冷的天气可以令北极附近的考古遗址得到足够的保护。如今随着气候变化,这些考古遗址不再安全。研究者称,全球变暖加上各国对北极资源的开发与游客的到来,使得北极考古遗址面临重大威胁。需要尽快对这些考古遗址进行挖掘和整理,形成研究数据,找到最佳保护方案。(赵琪编译,中国社会科学网)

猜你喜欢
青铜器考古
我们的国宝 “利”青铜簋——明确记载“武王伐纣”的青铜器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考古”测一测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