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玉滢
[摘要]目的:探究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予以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就诊的6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随机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各32例,予以常规治疗法的为对照组,予以中医针灸治疗的为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予以中医针灸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予以中医针灸,可缓解患者的神经痛,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针灸
前言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毒性皮肤疾病之一,该病因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患者初被感染时病毒潜伏在脊髓后神经节,当患者免疫力下降后,可诱发病毒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着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从而诱发带状疱疹,其皮疹多以单侧性或按神经阶段分布,由集簇性的疱疹组成,还伴随着剧烈的神经痛,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l]。另外,针对带状疱疹患者急性期可予以药物有效地治疗,但该病存在后遗神经痛症状,传统的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且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研究予以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神经疼痛,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临床疼痛治疗技术》中关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且将合并心、肾及肝严重疾病患者或精神障碍者排除在外,并告知患者本次研究的知情权且签署了同意知情书。其中对照组有12例男性,20例女性,年龄为42~ 75(51.36±8.37)岁,病程为1~7(1.32±0.78)个月,而治疗组有15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为41—76(52.31±8.34)岁,病程为0.5~8(1.65±0.57)个月,将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及病程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每日饭后口服25mg消炎片,3次/d,并肌肉注射500ug维生素B12及lOOmg维生素Bl,1次/d,持续治疗4周;而予以治疗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先予以患者侧卧位,后对患者穴位进行消毒处理,再选用1.5寸、30号毫针对患者病变位置的穴位进行针刺,如腰腹背部后遗神经痛患者,则取同侧夹脊穴与患侧三阴交、阿是穴、血海及足三里进行针刺;而胸肋背部后遗神经痛患者,则取肋间同侧夹脊穴与患侧太冲、阿是穴、支沟、阳陵泉进行针刺;针刺得气后,进行2~ 3min捻转后在患者的夹脊穴、阿是穴的针柄上放置点燃的艾柱,每次予以针灸3壮,每次针灸时长为30min,且隔日进行1次针灸治疗,持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该量表评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反之越低。
1.4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计算,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使用卡方值X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如表1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
带状疱疹多发生在患者的腰腹部、胸部,在治疗后可消退皮疹及皮损伤,但部分患者还遗留顽固性的神经痛,并且为跳动性的刺痛感,多在夜间发作,临床将其症状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据相关报道,當患者出现剧烈神经痛时,易使得患者心理上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带来极大的伤害。传统治疗上予以口服药物、静脉注射治疗,镇痛药物治疗虽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但长期药物治疗会影响患者的代谢功能,且还存在嗜睡、口干及疲倦等用药后不良症状[3]。
带状疱疹后遗症在中医学上被认为是“蛇丹愈合痛:因患者体内湿热毒邪重浊黏滞所致,治疗后虽可祛除部分邪毒,但并不能彻底根治,体内依留存余邪,导致经络气血受滞;此外,据《灵枢·百病始生》中记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患者早期肝脾遭受带状疱疹危害形成久病阴伤、经络失养,免疫力较低,易使得患者出现不荣则痛,而中医灸法有多种方法如艾灸、龙火灸及隔姜泥灸等,并通过经络、腧穴等结合,可有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及防病保健的作用[4]。为此,本文研究予以治疗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针灸穴位治疗,通过患者的病变位置选取针灸穴位,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神经痛,且可疏通经络,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从而增强患者抵御病毒的能力。通过中医针灸内病外治,还使得患者瘀阻的经络得以正常运转,从而恢复了患者生理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夹脊穴进行针刺,该穴位为背部脊椎两旁穴位,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此外该穴位处在足太阳膀胱及督脉经重迭位,通过针刺该穴位还可调控二脉的作用,还具有养神、柔筋及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5]。另外,还对穴位进行艾灸,可调整人体混乱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患者免疫力。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予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可缓解患者的神经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强,张议文,王健.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用穴思路探讨[J].吉林中医药,2017,37(2):191-194.
[2]闫珺,赵志轩,刘松江.火针扬刺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5):46-47.
[3]王雷,周清辰,田鸿芳,等.基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病症特点的针灸取穴、施术规律探析[J].中国针灸,2017,3 7(4):429-431.
[4]季晓旭,刘飞.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1):144-145.
[5]敖琼媛,黄亚风,谭洁,等.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选穴规律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5):78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