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起源于马克思关于自然的哲学研究成果,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成果。它至少有强调人和自然互相作用,强调人和自然的一体性,重视劳动在人和自然之间的作用等6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尤其是在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结合实际情况,发展了这个理论。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并用以指导我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起源;基本内容;发展;对待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8)06-0001-06
1986年8月,笔者在提交给全国中青年哲学工作者最新成果交流会的《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试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文章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人和自然的一致或统一出发”的[1],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人和自然的一致。后来,笔者进一步认为,从“人和自然的一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本文拟就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起源、基本内容、发展,以及如何对待等问题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起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的研究成果,起源于马克思对于自然的哲学研究成果,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成果。我们分头来看。
1.马克思关于自然的哲学研究成果
早在学生时代,马克思就从哲学角度出发,对自然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和研究,这种考察和研究一直持续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的写作。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发生阶段。从写作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到写作博士论文《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青年马克思一直把眼光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确立了这么一个观点:“自由选择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在自然面前,人不是必然性的奴隶。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二者的统一。”[2]
二是形成阶段。在马克思对自然进行考察和研究过程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那部手稿中,马克思不仅重点讨论了劳动和“劳动的异化”,还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从而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开始形成。
三是深入阶段。写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马克思又写了《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著作。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他又进入了《资本论》的写作时期。在上述著作中,马克思都一如既往,写到了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更加深入的看法,如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等等。因此,写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的漫长时期,可视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马克思手中的深入发展阶段。
2.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成果
从1873年开始,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下,开始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特别是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全力倾注于完成《资本论》的出版工作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不得不在事实上停止自己著作的写作,以致于《自然辩证法》沒有写完。然而,尽管如此,恩格斯还是在已经完成的二三十万文字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科学的概括,充分地展开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这么一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成果就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来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曾经被人称为“马克思自然概念”(见周义澄《自然理论与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自然观”(见柳树滋《大自然观——关于绿色道路的哲学思考》)。其原因在于: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不只是一个“自然”概念,而是超越一个概念(“自然”概念)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用“马克思自然概念”的提法不能概括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看法不只是一般的看法,而是有系统的结论;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的问题上,论述的是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如何让这种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进到更好更高的阶段,即文明阶段。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系统看法和结论,还是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好。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这一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至少有如下基本内容:
一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他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马克思还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3]128
二是从自然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现实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他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马克思还提出了“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论断,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3]128、122。
三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看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和自然总是互相作用着,存在着“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
先说自然的人化。马克思提出过“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观点,说“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3]126。有学者指出: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对象化(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这种“自然界的人化,充分表明了人的能动活动,受自然界作用的人对于自然界的反作用。可以这么说,人类数百万年的生成史,尤其是几千年的有文字史,人类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活动,其面对着的作为活动结果的自然界,就是人化了的即被人的实践活动所作用过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也就是进入人的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2]101。
再说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作为自然对人的反作用有两种表现:( 1 ) 自然反作用于人,通过自然力使人的能力更加强大:“人们在活动中更广泛地掌握和同化自然力,将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力量纳入自身,变为自身的部分。如果说自然界的人化是使自然加入社会历史之中,那么,人的‘自然化则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用各种各样的自然本质丰富和充实人自身的生命活动,大自然无比丰富的属性成了人的主体能力。”“在现时代,不光是风力和水流的机械力,连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所释放的能量都已经可以成为人的能力。”[2]102 ( 2 ) 自然反作用于人,通过自然力使人受到“打击”“报复”。这就如同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举了好几个例子进行说明和解释后,又这样告诫人们:“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
四是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互相作用,还强调人与自然是一致、一体,相统一的。他们用赞赏的口气说过:“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性。”[5]恩格斯后来又明确地指出:“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4]384正因为有人和自然界的一体性,所以,马克思深刻地高瞻远瞩地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關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它将是一门科学。”[3]128
五是马克思、恩格斯特别重视劳动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马克思强调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经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6]这么一来,人与自然就在劳动中、在生产实践中实现了辩证的统一。
六是马克思认为到了共产主义历史阶段,人和自然界的矛盾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他这样说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3]120
1866年,德国科学家E.黑格尔首创生态学(Oecology)一词,并给予科学的定义。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学者波尔克(Pork)等人又提出人类生态学这一科学概念[7],推动了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研究和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认为以上讲到的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生态文明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支持我们以上观点的理由至少有四: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阐明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现实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人和自然互相作用(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等思想,为人类生态学(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几十年后才有这门学科)的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反作用,重视保护环境等提供了理论根据。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和自然界具有统一性、一体性,这就有力地说明人和自然界的发展之间也具有相容性、协调性,人和自然完全可以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特别重视劳动在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这为劳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习近平《弘扬塞罕坝精神》)这段话中间的“艰苦奋斗”“实际行动”就是劳动。没有劳动,“绿水青山”不会变成“金山银山”,属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荒原林海的人间奇述”也不会出现。
第四,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ulture)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又可以将生态文明定义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8]显然,生态文明事关“社会形态”“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而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社会阶段的共产主义的任务,这就高瞻远瞩地在一百多年以前预见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社会阶段(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进行事关“社会形态”“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的生态文明建设。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内容显示出它的蕴涵是丰富而深邃的,有待人们好好发掘。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创立以后,在掌握了国家政权,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共产党那里得到了发展。现以一些党的领导人的一些言论为例子,做点初步的考察。
首先是毛泽东。虽然新中囯建国初期诸事繁多,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还是注意生态建设问题的。例如,他1955年10月论述农村规划时讲到:“还有绿化荒山和村庄。我看特别是北方的荒山应当绿化,也完全可以绿化。北方的同志有这个勇气沒有?南方的许多地方也还要绿化。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9]“绿化”事涉生态建设。毛泽东大力提倡“绿化”,就是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贡献。
其次是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生态建设也很重视,这体现在他对植树造林的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和批示“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10]上。邓小平的这种重视也可视为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贡献。
再次是江泽民。江泽民对生态建设问题也很重视,他的不少重视生态建设的思想言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贡献。例如,他在论述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指出:“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11]
再其次是胡锦涛。胡锦涛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他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他讲过不少话。例如,“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揺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放牧、掠夺性采矿、毁灭性砍伐等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12]37“中国将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重要理念,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2]43“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当前和今后我囯的发展趋势看,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12]45胡锦涛这类根据我国情情况而阐述的重视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言论,毫无疑问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
当前是习近平。迄今为止,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上出力最多、贡献最大的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要数习近平。他不仅是历届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中论述生态文明最多的人,而且有很多创新之处。这些创新之处主要有:
在《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中,發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激动人心的号召,这个号召能够激励中国人民为完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在《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明确回答了“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中,明确表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13]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我国环保管理体制》中,提出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必须“改革我国环保管理体制”问题,并指出环保管理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
一般人认为“保护环境与发展生产是矛盾的”“建高楼大厦总要破坏一些旧的风景”,习近平却在《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一文中,将环保纳入发展中,认为二者并不矛盾,搞发展就要考虑环保,环保是发展的“题中之义”。
在《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中,习近平倡导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并且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习近平强调要推动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弘扬塞罕坝精神》中,习近平赞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民立极”,给全国人民树立了一个光彩夺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兵” [14]。
通过以上初步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结合建设的实际情况,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使这个理论更加丰富,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理论和实践的魅力。
四、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一个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正如毛泽东经常教导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而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样,我们也不能用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而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那么,怎样才是科学的态度?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三点:
1.继续发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内蕴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跟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是博大精深的,但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内容”部分里,只讲到主要的、基本的内容,还有许多内容没有讲到。这就需要人们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论述,如《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等里面寻找,发掘出更多新的关于生态、生态文明并足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内容的思想蕴藏。
2.以国内外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成就,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我们在前面讲过,恩格斯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重要成就作了科学概括,才得出了许多正确的生态文明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一百多年来,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诞生了“行为生态学”“污染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许多新的生态学学科,以及“生态系统”“生物圈”“智力圈”等许多新的生态学学说,我们应该像恩格斯那样研究它们,总结它们的研究成果以丰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3.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经验丰富这一光辉理论
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讲: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也如此,它以前是,以后还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的指南。事实正是如此:因为遵照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关于自然会反作用于人,通过自然力使人受到“打击”“报复”的告诫,我国加强了环境保护。因为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关于人与自然一体性的揭示,我国党和政府强调要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因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揭示的劳动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功能,我们充分发挥了劳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总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的结果。“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继续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作指导。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搞生态文明建设以后,我们党,尤其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他们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塞罕坝、安吉、余村、贵阳等许多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加以总结、概括、理论化,就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综合以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起源于马克思关于自然的哲学研究成果,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成果。它至少有强调人和自然互相作用,强调人和自然的一体性,重视劳动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功能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结合建设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这个理论,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并用它指导我囯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肖君和.肖君和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5.
[2]周义澄.自然理论与现时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00-10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202.
[7]夏伟生.人类生态学初探[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5
[8]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 [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03.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
[11]翁杰明,等.與总书记谈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5.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出版社,2009.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207-212.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7:389-397.
(责任编辑:钟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