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广飞
今年5月12日,是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也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从某种意义上,如中山大学张和清教授所说,“2008年是社会工作元年”。它开启了广东社工参与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从认知到实践再到展能的时代。十年,广东社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理论到实践,不断磨砺着专业之剑、价值之剑、服务之剑,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刻划出一道道不可磨灭的痕迹。
那一年,广东社工用行动诠释了“能做什么”
2008年6月24日下午5时许,地震后1个月零12天,在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慈善会等支持下,还在筹备中的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便组织了5名广州社工先遣队到达汶川县映秀镇,在重建工地上借了两间未完工的板房,竖起了白底红字的“广州社工”队旗,这一竖就是100天。
在这100天里,广东社工走访了灾区的每一户需要帮助的群众,观察着每一个失去孩子、父母、妻子、丈夫的受灾者……捕捉着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个体的需要,千方百计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修复他们的关系网络,重建他们的生活勇气,点燃他们坚强生活的希望……
作为当年广东社工代表之一的王宇丰老师在快结束服务时说,“震前,映秀镇大概没人听过‘社工这个词。如今,他们都把社工看做是值得依靠的朋友。”社工用实际行动救治“人们精神心理上的‘创伤和受损甚至解体社会关系上的‘病痛。”
麦国娟在《情绪支持:陪伴映秀丧亲家庭》中所描述的灾民困境和社工救灾服务的细节,回答了人们对社工“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的疑问。
11岁的小琪,是四年级一班9名幸存者之一,地震发生时她未听从老师趴在桌子下的指令,刚跑出走廊,教学楼就坍塌了,把她从三楼甩到了地面。虽然身体上受伤并不严重,但却患上了地震综合征。她整天只呆在帐篷里父母身边,从不外出玩耍,而且还经常哭泣,对楼房存在恐惧感……
社工们鼓励小琪父亲在饭后带孩子出去多走走,去板房學校见老师和同学。在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她画画宣泄情绪……终于有一天,小琪母亲告诉社工:“她出去外面玩了”。
“7月的映秀,幸存的孩子们太缺乏欢乐了。大人们还沉浸在丧亲的悲痛和失业的迷茫中,无暇顾及他们爱玩的天性;孩子们也太需要坚强了,他们的人生之路才开了个头,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让地震的阴影占据了他们幼小的心灵……”王宇丰老师和张丽萍老师说,这些孩子太需要我们了。
这不就是社工的意义和价值吗?!
《“5·12”汶川大地震社工介入灾后重建的调研报告——以映秀为例》,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社工们的观察记录、思考笔记和专业痕迹……“广东社工通过助人自助的专业活动‘点燃灾后遍体鳞伤的灾民和家园的希望”,报告里一幅合影的背景标语,清晰,醒目。
当时,以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身份参加灾后服务的贺彩霞袒露心声,“因为地震,很多人丧生了,社区网络损坏严重,几乎与世隔绝。我们首先帮助当地人组织建立起一些自救群体,包括妇女、长者、青少年等,激励他们树立起在政府支持下战胜困难的信心。灾后,房屋倒塌、失去亲人,人们心态变化很大,特别是有些失去家人的小孩子,他们变得内向、害怕,有些则特别粘人,他们想从社工身上找到温暖。从中,我开始领悟到了一个社工在灾难危机下的神圣责任。”
曾经在广州社工映秀社工站奋斗3年的康进,2012年和2016年两次重回汶川映秀后,在感慨“家国不幸”的同时,也感慨着“在灾害服务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批社工,已经将灾区人民教会他们的坚韧、信心、爱心,带到全国各地,形成专业社会工作的燎原之火。”
这些真实的人物、故事、文字和图片,应该是最有力量、最让人信服的“社工能在灾后做些什么”的答案吧。广东省社工师联合会李敏兰会长总结说“经历生死教育,‘助人自助职业更显其特色和作用。”
这十年,广东社工在一次次考验中茁壮成长
2010年9月21日,茂名市受“凡比亚”台风影响,发生特大洪涝灾害。
9月26日,按照身在灾区前线的广东省民政厅时任厅长刘洪指示,有着汶川灾后服务经验的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在广东省慈善总会的支持下,立即草拟社工介入行动方案,并连夜联系省内各市社工力量和高校社工专家商讨灾害服务。
9月29日晚,李敏兰带领第一批6名广东社工“情暖茂名服务行动”队员赶到灾区展开灾害服务。
10月1日,第二批队员赶到灾区并立即分组到马贵社工站和钱排社工站进行需求评估、哀伤辅导、村民自治和学校社工等服务。
随后,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接连赶赴灾区,常驻社工+批次社工,一直奋战到11月30日。
11月26日,马贵镇大塘村李姓灾民给社工站写了一封感谢信,“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大家心相连,手相牵,使我家能及时得到温暖……”字里行间溢满肺腑之言,感恩之情。
灾后服务的使命完成后,广东社工凭着灾区服务时发现的需求和专业自觉,又着手推动马贵本土专业力量的发展。2011年3月10日,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联手广东百川慈善基金会、马贵镇政府和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政史系社会工作专业,在茂名马贵镇建立首家常驻社工站,以此为“据点”,开展慈善助学服务项目,实现“民间慈善组织+社工组织+政府+高校”的模式创新。长期关注社会工作发展的《南方日报》记者李强在3月22日报道中,用较长的篇幅呈现出广东社工取得的新成绩。
2016年5月17日,广东省公共危机社会工作服务队和广东省公共危机志愿服务协会正式组建和成立。省民政厅副厅长王长胜在讲话中指出,这“标志着省级层面‘专业社工、全民义工服务模式正式启动”。
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受广东省民政厅的委托,直接负责这支队伍的筹建和培训,安排了政策法规、理论知识、实务技巧、应急救护四大版块的培训课程,于2016年至2017年跨时两年进行了集中训练,随时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介入各类公共危机服务。
“公共危机已经超越了自然灾害相对狭窄的范畴”,李敏兰认为,这是“经验的沉淀与传承”的结果,是党和政府给了社工发挥专业作用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事实上,在这十年中,广东社工已成功介入了多起公共危机事件。2010年近1000名社工成功帮助深圳富士康化解跳楼危机,在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滑坡事件以及广州市婴儿安全岛事件、建业大厦火灾、广州7·15公交车爆炸等事件中,广东社工都经受住了考验并展现出了专业服务水平。
十年磨一剑,广东社工茁壮成长。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发展中的问题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毫不动摇地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方向,一定会创造出广东社会工作第二个十年的辉煌。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研究与行动中心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