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琪
我国在2013年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按照这个指导思想,住建部2015年就开展了示范工程工作,海绵城市全国已有30个试点,未进入试点名单的很多城市也在开展相关工作。
要管水量,还要管水质
最初,一些试点城市倾向把海绵城市等同于“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在做透水路面、殖草沟、下落式绿地等,其實这是一个误区。LID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城市看海”的问题,处理“暴雨径流”问题。可以借鉴的是英国,该国18世纪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当时出现了一些传染病,后来发现是污水乱排乱倒所致,所以要建立庞大的排水体系。
中国现在面临的不仅仅是“城市看海”问题,还有长期未解决的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改善的问题,包括黑臭水体治理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国外很大程度上是管理“量”的问题,我们同时还要管理“质”的问题。他们有一些数值模拟、质控系统,但是“质控”进入中国市场就要重新思考,要做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
要与黑臭水体问题一并解决
很多地方政府决策的时候,包括顶层设计时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比如现在提出黑臭水体必须解决源头的问题,污水全部截流,这个非常正确,截流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
我希望海绵城市还要考虑让城市水体、湿地、农田和林地发挥作用,包括地下水的补充等,要形成自然净化和人工强化的一个环。比如,氮和磷在污水处理厂要处理就得投入大量资金。磷只要有钱就可以处理到零,但是氮有钱也处理不到零,而自然系统对氮和磷的需求很高。一方面氮和磷是从污水中抽出来,而另一方面施肥则要加氮、磷,这种循环完全不正确。我国是严重缺水的13个国家之一,需要考虑如何有效利用污水资源,不只是从中提取沼气、氢气、乙醇这些能源物质,还要提取其他营养物质,并实现水的回收再利用。
各城市现在最关注的是黑臭水体,进行了河道改造,过两天又黑臭了,它是个系统工程,应纳入到整个海绵城市的建设范畴,不与其他系统同时解决,就无法完全解决黑臭水体问题。同时可以结合国家的其他战略,包括绿色发展、生态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等,这些和它一点都不矛盾,都是一体的。
海绵城市的内涵是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上,要有弹性和韧性,重点解决城市涝灾,要建立暴雨径流管理体系,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还有中国人比较关注的水文化。海绵城市总体规划一定要因地制宜,在总体规划中要考虑自然、循环和功能这三点。
规划与建设碎片化严重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专项规划理念不清、目标不明,还是以LID为主。第二,规划与建设碎片化非常严重,工程设计队伍研究匮乏,设计教条化。第三,现在的海绵城市很多是在做一些微观工程,缺乏顶层设计和宏观的东西,所以要围绕“山水林田湖草”这个大战略,从顶层上建立格局,通过蓝线、绿线来划分,给出数值模拟,包括调蓄系统、污水处理厂分布在什么地方,各点发挥什么作用,要有一个较大的区域布局。
未来海绵城市建设必须走数字化道路,“数据层”亟待建立,比如地理气象信息库,水文地质、基础设施、污染源等。还要搭建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学模型。再往上应用层,要解决顶层的管理,如应急决策知识系统。
从管理的角度看,我们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国家标准与规范,必须尽快开发出适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模型。当然,国外成功的数值模型如何引进,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