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满
三年来,教育部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校足办”)在指导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真正做到了勇于探索、开拓创新,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领全国校园足球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相比以往,诸多做法值得肯定。
第一,创新体制,做好顶层设计,为新时代扎实推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部和全国校足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特事特办、先行先试”的原则和要求,把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纳入教育综合改革规划、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先后印发了《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性文件,引领校园足球规范化发展。经过三年努力,构建了稳固的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四大体系,即教学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以及支撑体系。这与单一以竞赛体系为主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是一个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完整体系。
第二,整体布局,面向全体,抓课程教学、课余训练、班级联赛和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大幅度推进了校园足球的普及。2014年以来,教育部已认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18所,建设全国青少校园足球试点县(区)102个、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12个(其中省级试验区3个)。在2万余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试点县60%的中小学,每班每周至少一节足球课,每所特色学校都要在班级、年级和全校开展足球竞赛活动,每所特色学校都要组建校级足球队伍,参加校际之间的联赛。
区别于“一个学校一支球队”、以竞赛为主体的做法,重视面向全体,不仅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技能发展,完善健全人格,更重要的是深耕足球文化,为选拔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为高水平人才涌现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
第三,国家、地方同心协力,大规模师资培训,传播校园足球教育理念,夯实校园足球发展基础。国家和地方三年累计培训23万名中小学校长、体育骨干教师、教研员、管理干部和面向基层的教练员、裁判员,为校园足球解决了最紧急、最棘手的师资问题,基本满足校园足球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中小学校长的思想认识,许多学校,特别是一些非特色学校的校长,主动向校园足球“打开了大门”。为了提高校园足球的质量,三年来,共聘请360多名外籍教师来华执教,选送1100余名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国、英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专业技能培训。覆盖所有特色学校的国内外师资培训,人数众多,完成了足球历史上一项前所未有宏大的工程。
第四,以普及培育竞赛,以竞赛带动普及,学习与踢球两不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完善了四级联赛体系,构建了选拔性竞赛体系,为优秀足球人才的涌现和选拔提供了广阔渠道。三年来,参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学生共1004.08万人次,大大激发学生学足球、练足球、赛足球的积极性;累计有15564人次参与的校园足球夏(冬)令营,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全覆盖;引进科学手段,以大数据为基础客观评价青少年技能和体能,为决策提供依据,杜绝了优秀足球人才选拔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第五,探索足球后備人才激励机制,强化部门协调融合,加快与足球优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积极打通校园足球和青训体系的障碍,从2017年起在全国试点建立了“满天星”训练营。2018年,会同中国足协认定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高中最佳阵容为国家一级运动员、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高中最佳阵容为国家二级运动员。近年来,进一步拓宽了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招生渠道,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高校由原来的77所增加到152所。这些办法,为优秀足球人才成才提供了畅通的升学渠道,保证了有潜质的优秀足球人才,在教育领域的健康成长,将大大整体推进校园足球竞技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