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用主义真理观是在反传统真理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以人为主体,以人能够适应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目的。站在对人类生活有用的“实践”、“操作”、“行动”的基础上,以追求人类生活幸福为目的;实用主义对人们理解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問题开辟了道路。但它过于重视人,过于强调“实用”,而忽视了世界客观性及规律性,导致走向唯心主义。
关键词: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真理
一、实用主义的诞生
实用主义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一是开创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其二是萧条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其三是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哲学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实用主义在美国的诞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19世纪末,美国由农业国变为工农业大国,开始进入垄断资产阶级。20世纪头30年美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在英、法经验论传统、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古典哲学、科学方法论与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国的“国家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一词的原意是行动、行为,强调行为、行动与实践在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因此,美国人又称实用主义为“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他们认为,哲学应该立足现实的生活,把人活得幸福,活得有尊严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实用主义是美国社会发展的产物,也非常的适合美国人的实用精神。实用主义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和米德等。20世纪30年代末,古典实用主义进入了萧条时期,一方面是皮尔士、詹姆士相继去世,杜威年事已高,加上二战期间大批逻辑实证主义迁入美国;另一方面是相对论、量子力学、数理逻辑等新兴学科的兴起很符合分析哲学的时代需要,分析哲学在美国开始兴起。从20世纪60年代起,实用主义进入了新的复兴阶段,这一时期,美国人将实用主义观点融合其它哲学流派的观点,特别是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的结合,实用主义在美国焕然一新,出现新实用主义。其重要代表人物有,奎因,塞拉斯、普特南、罗蒂等。
二、实用主义真理的超越性
在“康德以前,要找出任何一位不持有真理符合论的哲学家,是不大可能的。”[1]传统主义真理观是在主客二分的条件下对真理进行认识的,其结果或者是机械的、被动的去要求主观符合客观,或者是抛弃客观存在而将真理完全看作是人的主观建构。他们的共性就是站在真理的外面来认识评价真理。这样的认识当然是不会得到对真理的合理解释。而实用主义真理观看到传统真理观的不足,企图在抛弃主客二分的真理符合论,强调真理效用,真理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离不开人的特定生活的情境与实践。从真理离不开人类实践这一角度来看,实用主义真理观是对传统真理观的一种超越。
(1)对真理符合论的超越
实用主义也坚持真理的“符合”,但这种符合与传统符合论不同。符合的意义主要在于人类能够更好的适应于环境,改造环境为人类更好的生存而言的。詹姆士认为:“符合常常是指一种否定的事实:没有任何与实在相矛盾的东西与我们的观念在别处指导我们的方式相冲突。……任何观念,不论是实际上还是理智上,只要能帮助我们和实在或实在的所属物打交道,不使我们的前进受到挫折,在事实上使我们的生活适应并适合实在的整个环境,他就充分地达到了符合的要求,他就适用于那个实在”。[2]这样一来,“符合”一词主要是在于引导的过程。在于与环境的打交道的过程中理解人的认识与实在的“符合”。实用主义“符合论的真理观”对传统符合论超越之处在于将真理看成了动态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让人的认识去被动认识实在,去符合实在。而实用主义的可取之处在于强调真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离不开人们所生存的环境,真理是在人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真理观是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的。
(2)对真理融贯论的超越
实用主义强调真理的发生离不开人的生存环境和人的实践活动,真理是在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应付环境的工具。实用主义更加强调人的生活世界,真理是为了人类的更好的生活,人类的生活世界无法离开实践活动。这样一来,实用主义就避开了融贯论的难题。实用主义强调真理的有用性,既承认了人们对外在世界环境的符合,这种符合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有意义的基础上。实用主义真理观既承认了理论命题系统一致性与连贯性,也承认了这种一致性与连贯性是建立在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实践基础上的。
(3)对内实在论的超越
面对内实在论困境,普特南在80年代后期转向了实用主义。他意识到内实在论的困境来自于“分界面”,即人的心灵与实在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这种分界面问题,普特南走向了实用主义的回归生活,回归到日常生活中来。此时,普特南已经从科学实在论经过内实在论转向了自然实在论。经历了从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变。以人的生活、实践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以前的实在论作出了巨大的改造,普特南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新实用主义者。
实用主义注重人的生活,以伦理作为基础。实用主义真理论是以实现人类的幸福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基于人类解放的学说,在这一点上看,实用主义真理学说与马克思理论学说在目的上具有相似性,实现人类的解放、幸福,都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是与特定的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马克思主义真理实践论的超越性
实用主义真理观强调真理在于对人的有效性,有用性,可操作性。对实用主义者来说,只要某种理论能够应付环境,能够很好的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真的。实用主义真理的合理之处在于,将真理看作是离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离不开人的生活的环境,离不开人的生活世界,离不开人的生存需要。以往真理论站在人与世界的关系外面认识真理,是不可能得出对真理的令人满意的解释。实用主义者看到了真理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生活世界,离不开人的实践,但只看到了一种小范围内实践论转向。而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这样说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3]马克思将真理看作人类实践的一个能动的过程,这种实践活动是离不开人的、社会的活动。马克思反对将真理看作是远离人的实践的真理,站在真理的外面来认识真理,而是将真理看作是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马克思的实践论所要求的是整个理论界向总体生活世界的转向,人不但是要认识世界,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可见实用主义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真理实践论视野角度差距非常的明显。
参考文献
[1][美] 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童世骏 李光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2]万俊人,陈亚军编选:《詹姆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65年10月版,第7页。
作者简介:
刘祥洲(1983.2-),男,汉族,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科技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科学哲学.
(作者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