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018年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校园足球活力迸发、彰显势如破竹之势的4年,是赛罕足球人努力进取、不断开拓的4年,是团结协作不断创新的4年,更是全面完善、总结提高的4年。4年来,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在赛罕区教育局各部门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及各定点学校不懈努力下,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校园足球工作三年推进计划(2015-2017年)》为指针,狠抓普及、完善体系、科学谋划,营造了良好的“赛罕区校园足球”氛围。
一、校园足球制度建设
赛罕区作为呼和浩特市目前唯一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承担着国家及地区校园足球课程和方法实验的重要任务,随着校园足球活动的广泛开展,全区校园足球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賽罕区坚持以普及校园足球为重点,提高参与率为核心,发展多项技能为保障,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的各级足球联赛,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校园足球文化,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
赛罕区以常规工作为抓手,校园足球为突破口,校园为主阵地,课堂为主渠道,竞赛为主载体,育人为根本目标,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推动建立健全各学校校园足球及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紧密结合学校“三化三高”年终考核评估要求,积极构建以学科为主,广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运动会、社团活动和军训活动的多元化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为更好发挥试点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懈努力,为带动自治区校园足球整体发展作出赛罕区应有的贡献。
二、校园足球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
赛罕区现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共63所。其中中学12所,小学41所,幼儿园10所。在校生56035人,学校在职教职工3945人。区属民办中小学10所,在校生约25000人。
(一)组织保障
赛罕区为了更好地推进全区校园足球的发展,成立了以赛罕区副区长为组长,区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分管副局长负责,教育局体卫艺科牵头,各学校校长为组员的校园足球评估考核督查组,定期进行“校园足球开展工作”的专项督查,下到每个学校当中,现场检查、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要求各学校“上好每一节足球课,安排好每一次足球训练,组织好每一场足球比赛”,对未达到要求的学校,提出建议,要求其尽快整改。
(二)基础设施完善
赛罕区校园足球场地改建已基本完成,真正做到了“校校有场地,人人要参与”的良好格局。2016年4月,呼和浩特市第一所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在赛罕区落成并投入使用,该基设施完备,占地245亩,拥有十一人制比赛场地4块、七人制比赛场地2块,五人制比赛场地11块,可同时容纳24支队伍进行训练及比赛。另外,2017年,赛罕区为赛罕区民族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学、兴安路民族小学、绿地小学等6所学校建设“三大三小”室内多功能足球场,并在全区各中小学建设笼式足球场地60个,以解决学校场地匮乏的问题。
(三)课程及队伍建设
赛罕区结合本区实际,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各学校在原有体育课的基础上,保证每周1~2节的足球课,充分实现全员参与,打牢塔基,提高学生参与率,全面普及校园足球。鼓励各校组建一支人员齐备、素质较高、有发展潜能的校队,同时带动全校各年级、各班,自发组织多支班队、足球小组,通过活动激发队员潜能,发现人才,从而实现班班有队伍、校校有队伍的目标。截至目前,赛罕区共有校园足球队50支,其中包括金桥小学、西把栅小学和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五中等学校女子足球队6支,“U系列”联队4支。
三、校园足球发展主线及评价与激励体系建设
随着各类校园足球活动的广泛开展,“1+X”的新工作模式已初步成形,“社会力量助推校园足球发展”也已初见成效。赛罕区将继续深入推行校园足球“1+X”工作模式,狠抓普及、完善体系、挖掘资源、加强交流,并通过坚持“一个中心,四条主线”的发展新思路,不断提高赛罕区校园足球的发展水平。
(一)坚持“一个中心”
以提高学生参与率,全面普及校园足球;以空间换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助推校园足球;以青训体系与各类赛事为起点,推动校园足球上层次,全面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的核心理念,推进赛罕区校园足球人人参与,社会力量助推,训练体系完整模式的建设。
(二)坚持“四条主线”共同发展
1.把握校园足球实质,实现校园足球全员参与
(1)将足球课列入课程表,在原有体育课的基础上,保证每周1~2节足球课。争取到2020年,全区各学校每周足球课达到3节以上。
(2)全体体育教师也要求通过集中培训、场地实训、自主学习,掌握基本足球教学技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学科专业,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实现教师自身技能多样化模式。
(3)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培养多项技能,实现学生技能及兴趣爱好多样化模式。要求各学校都成立兴趣活动小组,不仅在足球等体育活动方面开展多样化教学,也着重培养文艺、书法、美术等多方面的技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创建多样化活动模式。
(4)全面推进“100战队”足球竞赛活动,促进各学校学生自主组建足球队,在家长的参与帮助下为队伍命名,制作本队队旗、队标。在学校统一安排下,制订“100战队”竞赛日程,通过比赛,达到培养学生足球兴趣和提高普及率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队员组成校内的“U系列”联队,形成“金字塔”式的选材模式。
2.打造开放式校园,整合社会力量,实现整合社会资源助推校园足球的发展
(1)社会助推发展
利用学校现有场地和校园足球潜在的人口资源优势,开放学校运动场馆,以空间换资源,引进足球俱乐部、经营公司、教练员团队等社会力量到学校开展足球活动,达到充分利用场地换取社会资源的目的。同时,利用节假日、学校大课间等时间,在不影响学校主体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由社会力量提供专业教师培训、现场实训、基本足球技能训练,弥补学校专业队伍匮乏的短板,从而实现由专业人员助推校园足球发展的目标。
(2)公共资源共享
以校园为依托,以开放的姿态将校园的活动场地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在不影响教学的基础上免费向社区开放。利用合理的时间与社区的足球爱好者进行互动。
通过宣传,引起社会人群对足球的关心和重视,从而吸引社会力量,介入校园足球。
(3)鼓励家长参与
依托校园主阵地及学生人数众多的优势,组织校内足球课和足球活动的开展,吸引家长关心和积极参与校园足球。通过参与,让家长了解足球,支持校园足球运动,和学生一起加入足球活动,为学生成为“足球人口”“体育人口”打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提高全社会对校园足球的认识。
3.积极探索完善青训体系,实现学校有效培养、输送足球人才的工作模式
(1)通过赛事发现人才
积极开展各级别“U系列”联赛,形成全区为整体,各个年龄段都有足球联队的新格局。根据学生特点,赛罕区特制定各级“U系列”比赛的模式:“U9”以下各年龄段组织趣味足球对抗赛;“U12”以下组织5~8人男女联队对抗赛;“U18”以下各年龄段的学生组织三人制或十一人制联赛,并聘请、推选出优秀足球教练员,对“U系列”联队定期进行集中训练,为全区精英队员的培训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达到提高全区足球整体水平的目的。
(2)畅通人才培养渠道
坚持特长与学业并重,通过多种方式,保证在积极选拔培养足球人才、有效开展足球训练活动的同时,合理安排时间,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全部文化课程学习,确保学生在各阶段升学考试中与其他学生有同等水平。试点探索优秀足球人才发展保障制度体系,暨足球特长生“直通车”试行方案。通过此方案,制订小学—初中—高中人才升学优惠政策,为优秀的足球人才建立升学机会,做到“足球踢得好的学生有学上”,赛罕区不断发挥区域优势,提升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水平。
(3)培养输送重点人才
利用赛罕区自身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强足球尖子生的选拔,提高赛罕区足球整体水平。培养并发现有潜力的足球人才,为他们创造进修深造机会,与全国各知名俱乐部和足球学校建立联系,解决优秀的专业足球人才的出路问题。
4.以学校为基地,组建俱乐部联盟
积极鼓励各校成立校内足球俱乐部,利用本学校的便利资源,开展多样化的活动、竞赛以及训练,真正做到“先普及,再提高”。赛罕区的锡林南路小学已成功组建校内足球俱乐部,帝骄足球俱乐部、绿地小学也与胜利联盟俱乐部达成合作协议,组建了胜利联盟俱乐部分部,这些校内足球俱乐部的组建,能有效提高学校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还将成立“俱乐部联盟”,统筹规划赛事,安排各级培训,加大学生的参与范围,推进校园足球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赛罕区不断深入开展校园足球运动的普及工作,通过培养优秀的足球教师和足球教练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们通过自主锻炼,掌握多门体育运动项目。
另外,赛罕区还加强足球活动的对外宣传工作。近几年举办的各项活动和赛事邀请了内蒙古电视台、呼和浩特市电视台、北方新报、晨报、日报等各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并联系了内蒙古足球频道进行赛事播报。教育厅又安排中国教育电视台《校园足球先锋》栏目组对赛罕区进行专题采访,提高了赛罕区校园足球发展的知名度,扩大了赛罕区校园足球发展的社会影响力。
四、校园足球成绩回顾
“1+X”校园足球模式初见成效,学生参与度达到90%以上,做到校校有球队,班班有足球兴趣活动小组。社会力量助推校园足球初具规模,学生足球人才培养输送“直通车”模式日渐通畅,各级各类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桥华中学已连续两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初中男子組比赛冠军;呼和浩特市第十八中学荣获“英卓杯”青少年六人制足球邀请赛冠军;兴安路民族实验学校、赛罕区民族小学、新桥小学等学校在近4年的呼和浩特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等比赛中均取得了骄人战绩;在2016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上,赛罕区组织的中学男子联队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五中学女子足球队在中国足球人才库“天才少年”选拔·直通多特蒙德呼和浩特分站赛中,有5名队员入选。
2017年,在呼和浩特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中,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学校代表队获得了小学男子组冠军;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获得了小学男子组第三名;同年6月,赛罕区在2017年“一带一路”内蒙古国际青少年U13校园足球夏令营中,荣获第五名;同月,赛罕区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足球文化月”活动,通过绘画展、征文比赛、手抄报大赛等活动,提高了中小学生对校园足球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在2017年7月18-27日成功承办了“一带一路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校园足球U15国际夏令营”活动,有英国、蒙古国和西安等国际、国内17支队伍参加了本次活动。同时,在夏令营期间,举办了以“构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足球之路”为主题的2017内蒙古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高峰论坛,邀请了国际及国内资深足球教练员和专家,就内蒙古校园足球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赛罕区下一步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做好了铺垫。
201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新桥小学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连续两年桥华中学、呼和浩特市第十八中学、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五中学包揽了2017年呼和浩特市“市长杯”初中男子组冠、亚、季军和2018年的第一、三、四名,桥华中学又在内蒙古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中取得了冠军;2018年3月1日,2018年“内蒙古青少年校园足球日”公益活动暨“五人制”校园足球和啦啦操联赛启动仪式在赛罕区巨华小学举行,全市近30支队伍参加了本次活动。
五、校园足球发展经验总结
(一)深刻领会并正确认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重大意义是成功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首要前提
在校园开展青少年足球活动,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足球运动员,而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以及对足球运动的喜爱,形成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同时,在以普及为中心、扩大学生足球运动的参与面、夯实足球运动的基础上,发现和培养足球运动新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足球运动技能和水平。校园足球提倡广泛普及,人人参与,而不是仅属于少数人的运动,更不是只有竞技性质的运动。足球既是一种文化的熏陶更是一种教育活动。各个学校一定要在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认识其重大意义,把开展校园足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给予高度关注,认真抓好落实。
(二)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小学相互衔接配套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竞赛体系是成功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制度保障
不能单纯地认为校园足球就是组一支球队、打几场比赛,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和竞赛。赛罕区将努力把目前教育系统的中小学生足球比赛与校园足球联赛整合优化,广开渠道争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
(三)营造有利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是成功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软性刚需
在利用现有的宣传条件之下,要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青少年参加校园足球活动的重要性,宣传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典型和成效,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保障和奖励机制是成功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在学校建立健全高效有力的领导机制,选派有责任心、喜爱足球运动、关心足球事业的教师参与校园足球工作,确保校园足球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要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工作的保障和奖励机制,把校园足球工作纳入到对布局学校和教师的目标管理和业绩考核当中来,保证校园足球活动顺利开展。认真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薄弱环节,切实解决制约推进校园足球工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