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虎
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好”有信心,即使看着不顺眼,也要相信孩子本性是善良的。
父母常头痛青春期少年的问题层出不穷,其实家长应学会如何“接招”与“不接招”,这样才能让双方平安度过这段关系低潮期。
拉近孩子的“心”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蝴蝶,需要破茧而出才能完成蜕变,父母想助孩子一臂之力,拉近孩子的“心”,就要在生活点滴中从“心”下手。虽人人状况不同,但父母的用心态度,子女一定会感受得到。
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要了解子女的个性,这样才能找出适合彼此相处的方式。只要和孩子建立了亲密温暖的关系,任何难题都可以缓解。同时,父母应互为观察者(监督者),一旦对孩子规范的一方动气或无法处理状况时,另一方就要提醒,或扮演沟通桥梁的角色,让彼此关系有缓冲。如果孩子厘清了关系,找到努力方向后,破茧而出的成长与改变,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对孩子的“好”有信心
家长一定要对孩子的“好”有信心,即使看着不顺眼,也要相信孩子本性是善良的。
父母参与青春期子女的成长过程,通常会有三种角色:规范者、支持者、引导者。“规范者”必须谨慎和子女定规则,不能让孩子觉得大人以约定来羞辱自己;“支持者”则应接纳、包容和理解子女,提升青少年的自我价值;“引导者”则可通过讨论和澄清,进入孩子的主观世界,协助孩子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
親子协商的基础应建立在:一旦孩子能自我规范、负起责任,家长就要适度放松约束,表达对孩子的信赖;如果孩子满口答应,欠缺执行力,父母就要收回自主权,等孩子觉得可以做到时,双方再重新协商。
孩子能否控制自我,不要只看孩子课业成绩有无起色。孩子对娱乐、休闲时间的自我调控,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
唤起孩子的体贴
母亲不必太强势,有点担心、软弱、害怕的妈妈,反而能唤起孩子的体贴。一位陪伴两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完成学业的妈妈回忆,有一次,读大学的儿子暑假刚在家待了几天就急着要走,说要回学校暑修。曾担任过老师的妈妈虽然觉得怪怪的,但仍热心地开车送他回学校,孩子连忙婉拒,她开玩笑说:“反正妈妈没事,你就给妈妈一点事做嘛!”结果孩子下不了台,只好承认是要赶回学校和女友相聚。
拆穿孩子掩饰的话,这位妈妈伤心又生气,她对孩子说:“我不是气你要和女友相会,是气你没有说实话,所以今天不准出去,你必须为你没有说实话而承担后果。”后来听说儿子在网上和女朋友吵架了,但她觉得教导孩子该坚持仍要坚持。对此,她建议妈妈们,可以让孩子知道,平日妈妈也很孤单,希望孩子分点时间给妈妈。
这位妈妈曾一心盼望孩子休假时能够回家,孩子却总是排满活动。随后,她把自己的生活重心转移到了志愿服务上,儿子好几次找不到妈妈,干脆请假专程回家看妈妈。从那之后,儿子常打电话问妈妈好不好?最近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由此可见,有时候故意“放”孩子一下,让他觉得跟过去不太一样,他在家中的地位和所受的待遇有所改变,反而会令他紧张,这时,亲子互动则会变得更容易。
(责编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