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冬仙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引起他们的反感。
典型案例
一天上午,一位母亲心急火燎地找到九年级1班的班主任王老师。
“老师,您看到小梅了吗,我家闺女!”这位母亲枯黄的头发被风刮得东一绺西一绺的,像秋天的衰草。
王老师一愣。“小梅,不是回家了吗?昨天学校月休,学生们都回家了,难道小梅没回去?”一听说学生找不到了,王老师也有些乱了方寸,心紧跟着“怦怦”跳起来。
“哦,昨天,她倒是回来了,可是今天早上她就没影了……都怨我,唠叨了她几句,想不到她竟然跑了。”母亲像是向老师解释,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
“哦,这样啊。没事,我觉得她不会跑到哪里,我给您问问吧!”王老师找出班级电话本,挨个给小梅的同学打电话。但打了一遍,都说没见到。突然间,母亲的情绪有些失控:“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啊。”她一边说,一边捶胸顿足。
面对心急如焚的家长,王老师在心里不禁埋怨起了小梅:这个不懂事的孩子,走也不和母亲打个招呼,让母亲急成这个样子。
小梅的母亲顾不上和老师多说话,骑上自行车,一转眼就没了踪影。小梅的母亲走后,王老师心里虽然一直没着没落的,但考虑到小梅平时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学生,16岁的她不会走到哪里去的。果然,傍晚的时候,一个学生给王老师打来电话,说打听到了小梅的消息——她到了另一个班的一位同学家里,一切都好着呢。
王老师赶紧给小梅的母亲打电话,接电话的是小梅的父亲。当得知女儿的下落后,便骂骂咧咧地数落起女儿来了。
学生返校的当天,王老师便找小梅谈话。没想到,小梅竟一脸委屈。她说,每次她都不愿回家,因为每次回家之后,母亲总是拿学习的事情没完没了地唠叨,上初中这几年都是这个样子,她都受不了了。“真的,老师,我不想见到她。”小梅的话冷冷的,仿佛谈论的不是母亲,而是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
心理分析
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父母行为最不喜欢的就是“唠叨”,而且这不只是中国的“特色”,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全世界的孩子都是如此。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上叫做“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這几个孩子的心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大人的唠叨是何等的反感。
丽丽说,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有一次没考好,她就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如果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我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大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小佳说,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把妈妈变成小孩,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唠叨的滋味,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妈妈有时候唠叨,根本不分青红皂白,还冤枉我。“趁妈妈不在时,我就砸东西发泄。”军军说。
成成说:“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她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喊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
其实,唠叨是一种变相施压,是父母利用自己的权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求孩子达到自己意愿。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唠叨和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激起他们的强烈逆反。
专家支招
父母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二是急于求成;三是不懂得倾听和不善于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教导孩子。家长普遍认为,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孩子总会听进去,而这恰恰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
家长的话要通过孩子的消化才起作用,但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父母不懂得耐下心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味地灌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结果导致说了没效果,没效果更要说的恶性循环。那么,父母该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1.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适当督促,少批评。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上进心并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家长只要适时适度地引导便可,响鼓无需重锤。另外,孩子做得好,要多表扬多鼓励,不要动辄批评孩子。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
2.不信口开河,不强行命令,不事事叮嘱,多和孩子讲悄悄话。
3.就事论事,抓大放小。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提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说最重要的事,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
4.适时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包办代替,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管好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做自己的事。
(责编 刘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