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的到来,春雨的滋润,春雷萌动,万物复苏,真正的春天,从惊蛰开始了。
春雷一声响,万物齐生长。在田畻上、茶地里、竹林里、水沟边……鲜嫩的艾蒿、野荞、马兰、山蕨……以及叫不出名的野菜,都伸伸懒腰,睡眼惺忪地从土里钻了出来。拜大文豪苏东坡为师的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或许受他那多才多艺的美食家老师的影响,看样子也是一枚十足的吃货,他的《咏竹》,“竹笋才生黄犊角,蕨芽初长小儿拳。试寻野菜炊香饭,便是江南二月天。”把野菜抒写得这么生动。
婺源的春天,蓝天白云,山青水秀,粉墙黛瓦,桃红柳绿,姹紫嫣红,招蜂引蝶。在最美的季节,在最美的乡村,遇见一桌地道的美食,该是种什么样的感悟?
清明糅,恐怕是婺源人傲娇的“网红食品”。雖然清明糅是古代寒食节传承下来的点心,远不止婺源独家,但大江南北,来婺源旅游的客人,只要事先在网上做足“功课”,都知道婺源清明糅人气值爆棚的魅力。我最推崇的,要数江湾一带的清明糅。在青蒿、薤和竹笋疯长的季节,人们把薤、笋丁、豆腐丁、腊肉丁或火烘猪肠丝调成馅,将洗净的青蒿在碱水中焯水,籼米粉、糯米粉和青蒿,以1:1:1比例揉面,包成饺子状,然后灵巧地用手指按压成麻花状纹理,而江湾、秋口一带包成如茶杯口大小的可爱小圆饼。
薤,在婺源话中,叫“野荞”,类似于韭和蒜,有着浓郁的香味,口感微苦。青蒿,婺源人通常称为野艾,散发着诱人的清香。通过查阅一些书籍得知,艾分白篙、茵陈蒿、青蒿和艾草好几种,艾草就是端午节人们插门上的“端阳艾”,它们虽然近亲,药理药性却各不相同,尤其是端阳艾,更是大相径庭。也有些村子,是用鼠鞠草代替青蒿揉面,鼠鞠草,在《本草纲目·草部》中为鼠耳草,婺源的龙山人称之为“果花”,是田里种开着粒粒小黄花,叶子像老鼠耳朵,长着茸茸白毛的草。无论是青蒿还是鼠鞠草,从药理上各有千秋。
“春风肥野蕨,晓雨润园蔬。”水蕨和山蕨,可谓是蕨菜家庭的一对“龙凤胎”,一个长在山坡上,一个生于水沟边。地处山区的婺源,靠山吃山,鲜嫩的蕨菜,焯水后,下油锅用腊肉丝,搭配红辣椒丝,无论是山蕨,还是水蕨,都是道妙不可言的美味。“客来何所有,采蕨试新烹。”腊肉奘山蕨,山蕨切成半公分长的小段,拌入籼米粉和少量食盐,将腊肉裹上米粉,平铺在山蕨上奘熟,是婺源的一“绝”,更是待客的山珍。
说起野菜,就不得不提到一种多功能的“野菜伴侣”——鸡蛋。在婺源的餐桌上,荟萃着野荞炒蛋、香椿炒蛋、马兰炒蛋、鸭板芹炒蛋、地踏菇炒蛋……这些野菜炒蛋,对刀工要求并不高,叶子菜只要切碎,与蛋液搅拌,在油锅里爆炒即可。当然,香椿、马兰和鸭板芹千万不要忘了焯水。
哦,对了,还有腊肉,也是能够与野菜百搭,腊肉炒笋、腊肉炒水芹、腊肉炒水蕨、腊肉炒山蕨,腊肉的熏香诱惑,谁能淡定?
大部分野菜有浓烈的气味,口感特别,新鲜味美。鱼腥草,川黔一带又叫折耳根,有种发酸的泔水味,又混杂着水草腥味,也许就是婺源人称“臭猪茶”的由来吧?马齿苋,从小我只知道它叫“酸苋”,酸溜溜的味儿,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改善人体的血管壁弹性。习惯上,婺源人喜欢糊“臭猪茶”、糊“酸苋”。将扎嫩扎嫩的鱼腥草叶子和嫩茎切成碎末,下锅翻炒,浇入高汤,加上调味品,一手搅拌,一手撒籼米粉,稍煮片刻再舀入盘中。糊马齿苋的方法,与糊鱼腥草相同。
除了炒和糊,马兰、鱼腥草、马齿苋凉拌起来,焯水后,放入蒜蓉、麻油、碎椒、食盐,让人喜欢得“根本停不下来”,爱不释“口”。
人们常说,春天多吃“苦”,健康更受补。春天的野菜,大多能清热解毒、祛火降压、凉血祛燥、补脾养肝、消炎利湿,现在,都大力提倡适当吃些苦味的菜肴。败酱草,又名苦菜,婺源人说的“苦哉”,尽管味苦,还是颇受欢迎,经过焯水后,挤干水分,切碎,喜欢辣的,可以放点辣椒,原汁原味的素炒,是最爽口的野菜。脆嫩的苦笋,用开水煮熟,切片或切丝,用冷水漂两三天,可用腊肉炒,也可韭菜炒。虽说是“苦”菜,却是餐桌上最受欢迎的开胃菜。
苦味野菜,不仅只有败酱草、苦笋,大家还记得以前的语文书上女作家张洁《挖荠菜》的课文吧? “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现在婺源人的餐桌上,大家喜欢吃荠菜,并不是因为贫穷和饥饿。我不知道婺源人为何把荠菜叫“圈菜”、“黄花菜”,在“无荤不蒸,无素不糊”的婺源,一般来说,荠菜还是用来粉蒸,将荠菜洗净切碎,拌入适量米粉和食盐,讲究的人家还会添加成鲜的成猪油或腊肉丁,平铺在饭甑里的米饭上,待蒸熟后,浇上熟猪油,油光滑亮,香气扑鼻。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据我所知,这些野菜,无 不是一味中药,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菜部”、“草部”中,大多能找到这些野菜的身影。
在春天,与婺源来场艳遇,与野菜谈场怦然心动的恋爱,就算人生仅此次,这旅途,你定不会寂寞,足以撞击你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