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爱芳
摘 要:发展农村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保证。改革开放后,农村文化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许多地方,农村文化远未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之后,9亿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如八仙过海,进入城市的各个角落,将自己过剩的力量和热情投入各个领域的建设。在此过程中,一个划时代的大蜕变也悄然开始——农民,从半工半商半农逐渐蜕变为农民工,蜕变为西装革履的老板,蜕变为城市新一代的居民。这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一次大提速。但是中國的城市化进程是漫长的,我们仍将与时俱进、深入持久地进行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发展农村文化?笔者浅见如下。
关键词:农村文化;新农村文化站;文化设施;和谐
一、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导致农村社会问题颇多
农村文化的载体和组织者是文化站过去。因为全国不少乡镇政府对文化站的重视不够,导致许多地方农村文化的低迷,引发种种问题:
(1)文化设施不姓“文”。笔者曾对某县几个乡镇进行调查,该县原有21个文化站,21个影剧院。到2004年底,许多影剧院名存实亡,勉强坚持支撑下来的只有5个。对文化设施的建设,由于投入少,无维修资金,荒废残破,有的被挪作他用。有的乡镇名义上为了盘活现有文化资产,将影剧院等文化经营场馆转让、租赁,改造成超市、服装城等等。这种文化设施不姓“文”的情况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一些文化站的文化专干只是在春节或某一重大节日才举办一两次农村文化活动。
(2)文化专干不姓“文”。一些乡镇将行政工作能力强的文化专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职责,或将文化专干当作包袱,工资福利待遇比其他部门的干部低一等。由于文化站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聋子耳朵”,乡镇政府安排文化专干,根本不考虑文化站的业务工作,而是随便“拉郎配”。有些是电影放映员转任,有些是武转文的复退军人,有些是单位领导的“子弟兵”,这样不姓“文”的文化专干,当然不能搞好农村文化工作。
(3)文化工作成了无米之炊。乡镇政府不重视农村文化,文化站经费当然就严重短缺。许多乡镇对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进财政预算,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几近于零。特别是税费改革以后,乡镇财政收入减少,文化站要开展活动,完全靠拉赞助,四处讨钱。由于体制原因,文化站或文广站既不是乡镇政府的直属部门,又不是县文化局、县广播电视局的派出机构,难怪一些文广站的专干抱怨:“我们不知是谁的私生子”。意思是说,谁都不愿给文化站掏钱搞活动。为此,文化工作成了无米之炊,难以开展。
(4)文化队伍散失。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乐此不疲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一些农村缺少这样的一批“领头羊”。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一部分有头脑、有文化、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水土流失,秧苗难长”。
二、农村文化被削弱造成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不少乡镇政府忽视农村文化,当前许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电影少、广播少、书报少、文体活动少,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以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东西。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文化市场不健康,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三是文化项目难以引进。由于农村文化体制、设施、人才、阵地等方面的问题,许多好机会 、好项目擦肩而过;四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不少地方,“六合彩”等赌博成风,由赌而偷,由偷而抢以及打架斗殴、吸毒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与对策
要如何使农村社会弊绝风清、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才是标本兼治的良药。
(1)稳定文化队伍。乡镇文化专干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站专干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条件,也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关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观念必须纠正。作为文化站的专干,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3)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把文化网建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农村的文艺团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水平。同时,要发挥“点”的导向作用,开展网点结对,采取“抓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策略,根据幅射效应,带动文化力量较弱的村落。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四是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诱惑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比如,南宁市原邕宁县组织的斑鸠舞、春牛舞,以及民间八音,从土俗而荣登高雅之堂,频频受到北京、杭州、无锡、等国内许多大型文化活动的邀请,这都是民间文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得的成功典型。
(5)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文化专干要加强多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努力把握时代脉博,积极学习党的路線、方针、政策,及时了解当前农村工作的形势与任务。二是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举办各类业务培训,吸收新“营养”。三是加强自学,根据工作需要,边学边干,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四、农村文化要逐渐向文化产业发展
过去,我们一直把农村文化作为依靠国家或集体投入的事业来看待,大多存在消极观望、等靠要的思想。殊不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文化建设施展拳脚的天地非常宽广,大有作为。如今在有些经济较活跃的地区,乡镇文化站也逐渐具有了双重性,既是事业性质,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深化与延伸,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进一步交融汇合,各种经济成份的文化产业都纷纷抢占农村市场。在这个进程中,农村文化无疑要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一些紧跟时尚的文化活动方式相继进入农村。
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村文化已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文化,而正在逐步形成都市化、市场化的文化景观。乡镇文化站面临这样的文化格局,不应只是经年累月地为生存运筹,而应该富有前瞻性。在尽快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文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为确保事业做大做强,放开手脚地走文化产业这条路。比如,邕宁区八音队面向文化产业化,正酝酿建立文化公司,将“邕宁八音”推向更大更广阔的文化市场。
我国已经进入“以法治国”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把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问题,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文化发展战略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整体工作规划,纠正某些乡镇领导只抓经济,忽视文化,只顾求安稳、守摊子的消极做法。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农村文化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基层党委、政府、文化专干以及农村群众形成合力,农村文化就能出现空前的繁荣,就一定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筑和谐社会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8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2018年1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3]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2007年3月22日
(作者单位:南宁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