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说:“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习近平首先是在实践对认识过程的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解读实事求是的内涵的。其次,习近平是在对规律的把握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双飞跃,进而抓住社会改革的重点的。最终,习近平的实事求是要穿越“国家的生命线”,实现“人民的幸福线”。
关键词:习近平;实事求是;人民;实践
一、从实践着眼看习近平对实事求是的解读
在《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中,习近平提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原理,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这即是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过程中的能动性的必然要求。
从“实事”到“是”的方向分析。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对旧唯物主义的发展中,在认识论(认识方式和认识路线环节)上的根本性的区别就在于旧的唯物主义更加侧重于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是僵硬、被动的。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理解世界,故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而是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将主观和客观有机联系更加鲜活得理解世界的方式,这种认识论使得人们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世界,把握人类自身。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实践。
首先,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习近平总结道“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的社会生活,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并由此而清楚地看到世界上那些‘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向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也就是说,实践是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对历史的把握以及对人类自身了解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唯一直接有效的方式。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去除掉刻板的纯反映,而是在反映与实践的反作用双重作用力下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得以把握规律,这即是由“实事”求得“是”。3
从“是”回归到“实事”的方向分析。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個实践问题,人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自己的认识是否是真理,除此别无它途;只有那些能够经受住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真理,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真理。由此也可以看出,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是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来的,并为人们辨别什么是真理提供了一个最基本的尺度和方法。”4这即是说,当完成了由“实事”到“是”的探索过程后,并不是完结,仍需在“实事”与“是”之间进行交互评判,而只有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的才是真理,这其中重点是将“是”回归到“实事”的环境情况下,再度揣摩,分析,着重是深入实践,进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评判所得出的“是”是否具有真理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的“实践”,与求“是”时的实践并非等同。这里的实践是带有检测性,实验性的意味的。另一方面,实践具有革命性。习近平指出“马克思将人的实践分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和‘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不相一致两种类型,并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的实践称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所谓‘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的‘革命的实践,实际上是讲人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改造取得了实际成果;‘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不相一致的实践,则是指人对客观世界进行的改造没有取得实际成果。”并得出“马克思在这里提出的是一个实践的革命性原理问题为人们正确进行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的结论。这里是在说实践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性作用,也即是说,在人们通过对实践中的能动性的反应的过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是”,并再次通过实践回归检验“是”之后,还需有最后一个环节,即是,将所得之“是”运用于“实事”中去进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需注意的是,习近平这里反复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相一致”这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最后的回归的一步,想要实现这样的一致性,需得使“是”从“实事”中来,在“实事”中得证进而在回归于“实事”时才是符合“环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符合“环境的改变”要求这实践的“三步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静止于某事某地的“实事”,而是要在动态大环境的实践中进行实践,把握“实事”进而求得“是”。
二、从“三大规律”看习近平对实事求是的把握
在改革过程中,习近平对“实事求是”的实践性把握主要体现在他对发展的“三个规律”的把握中。
首先,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习近平讲经济发展看做我国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实事”,在访英前接受英国路透社采访时,习近平曾再次引用历史学家汤因比的论点——“挑战——应战”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因。他明确强调了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已于过往不同,而是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将进入“新常态”,而现在正是新旧交接的过渡时期买这个时期将会出现阵痛,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不变的,这就是在经济规律的正确引导下对现实全面分析后得出的正确“实事”。习近平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这一系列分析都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高度概括,更是在结合历史与现实的“实事”测评之后得出的规律性总结。一方面认识到“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5经济稳定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变的,同时也正视“阵痛”反应的存在,在了解这两方面之后才能得出坚信前景的同时必须全力攻坚的重要结论。另一方面,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经济发展十分不协调,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减弱等众多社会矛盾突出,因此更加需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我们将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6据此得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不再纠结于GDP是否增长7%,而应该更加注重GDP的科技含量、民生福祉,是尊重经济规律,做实经济质量”的总体规划。
其次,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在合理利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中实现突破实现创新的最主要路径。在谈到环境保护等问题时,习近平曾形象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习近平在看过历史发展过程中种种生态发展变迁后得出的规律性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这童谣是重要“实事”。在这里必须要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若想求“是”,人类就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是,反过来,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也是“实事”,在开发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要在规律之“是”的引导下有序进行。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二者的联系是客观存在而不可磨灭的。我们已经认识到,就要在实践行动中有所回馈,对自然界坚决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我们必须要明白保护自然的结果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而建设生态文明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再次,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要让人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小康。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是在经历过社会变迁,对人民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生活质量有新改善,才是真正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如习近平所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7社会规律是社会生活过程中诸多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这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出的规律性的结论。与“包容性发展”相对立的是“排他性发展”和“部分人的发展”,“包容性发展强调对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可行能力、发展环境与机会以及利益分配的关注。包容性发展核心是要让国家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人民共同承担发展责任、拥有发展机会、分享发展红利,形成最大公约数,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和内生动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8
这三大规律是习近平在对经济,对自然生态,对社会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并以此为指导进行进一步的社会改革,这是“实事求是”的现实性体现,是习近平对“实事求是”的客观性把握。
三、从“人民路线”看习近平“实事求是”的归属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从实践的主体来看,实践的主体是人民,而实践是“实事求是”的关键环节,因此,“人民”在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习近平指出“坚持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在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通过‘从群众中来才能实现。人民的伟大实践是认识的真正源泉。只有切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倾听人民呼声,反映人民意愿,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才能获得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实事求是又是在实践基础上改造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到群众中去才能实现。”9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的主体和力量源泉。“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中的‘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而这始终是我们进行一切科学决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础。”10因此,人民是想要通过实践方式,践行“实事求是”要求的关键主体。一方面群众的实践过程和反馈意见才能最大程度的代表中国最广泛,最普遍的社会问题,才是最有力的“实事”。虽然一个人的實践所反映的是片面局限的,但是全中国的人在实践中所得到的结论对于规律总结则具有普遍性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即是实现全国人民的全方位发展,而这其中,人民是首要的,是求“是”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曾指出“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而“理论家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只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家,而不可能成为党和人民所要求的实际的理论家。”11因此,在习近平的各种论述中不难得出,“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即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因此坚持实事求是,获得最适合国情和发展的规律(“是”)的目的也是造福人民,故而“人民”才是习近平“实事求是”的归属。
习近平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入手,对“实事求是”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表明了实事求是是从正确的认识论中得出的正确的理论方法。进一步在对三大规律的尊重中把握住“实事求是”的应用方法,在改革中充分发挥“实事求是”的重要作用。最后回归到“人”,在为人民谋幸福中找到了“实事求是”的归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
[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3]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22日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的发言
[4]习近平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调研时的讲话
[5]范锐平.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三个规律”的实践思考[J].红旗文稿,2015(1).
注释:
1.习近平. 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
2.习近平. 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
3.毛泽东曾讲“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习近平. 略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时代意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9).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6.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9月22日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的发言
7.习近平2015年6月16日在贵州调研时的讲话
8.范锐平.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三个规律”的实践思考[J].红旗文稿,2015(1).
9.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1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作者简介:
王慧(1992-),汉族,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