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迎来90年:唤起历史记忆 梳理学术基因

2018-09-10 06:06黄松
公关世界 2018年8期
关键词: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美院

黄松

90年前的春天,60岁的蔡元培赴杭州出席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典礼,并作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开学演讲,提出“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90年间,中国美术学院虽数易其名,却学院本色不改,始终秉承蔡元培先生的艺术思想,一代代美院人都是这个思想坚定的实践者。

2018年4月,杭州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迎来建校90周年,系列活动已于2018年3月16日陆续拉开序幕。以建校九十周年为契机,中国美术学院策划了12个大型学术项目,地跨京杭两地。校庆系列活动不仅是历史记忆的唤起,还是学术脉络与基因的梳理,更要有对当下的反思、对未来的追问。

90年前“为艺术战”,创时代之艺术

1927年,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锐意推行“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在全国开展艺术运动。于是在大学院下设立了一个艺术教育员会,来整顿发展艺术教育,并邀请原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来主持。

艺术教育员会于1927年12月在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会上通过筹办国立艺术大学的提案。该会建议大学院“欲谋全国艺术之普及,须于长江流域,环境适宜,风景佳胜之地,先建设一艺术学院,次及其他各地。”

由此,第一所国立艺术院决定建在杭州。但是当时军费开支浩繁,教育经费甚微,无力新建校舍。于是蔡元培,林风眠亲与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前身)校长蒋梦麟商借西湖罗苑作为国立艺术院校舍。复向杭州市当局租得照胆台、白苏两公合祠、三賢祠等处为校舍。学院设国画、西画、雕塑、图案四系及预科和研究部。但原计划中的建筑系,因师资不足,暂未开办。

1928年4月9日,西湖初春,国立艺术院在孤山罗苑举行开学典礼。教职员三十余人、学生七十余人、来宾多人,欢聚一堂。蔡元培发表演说:大学院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藉以真正完成人们的生活。

年轻的林风眠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出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林风眠坚持的“兼容并蓄”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美院始终坚持的学术脉络。1927年毕业于巴黎大学的林文铮为教务处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

蔡元培先生设置两人在一起办学的理由是:林风眠性格内向不善外交,林文铮善外交且有组织能力;林风眠是个著名画家和美术界精英,林文铮是一位美术理论家,这对铮友合作可得到互补。他们共同开创了“融合中西”的艺术道路,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由此,蔡元培先生崇高的“美育”理想被安放在西子湖畔,孕育出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

中西融合 传统出新

以林风眠、潘天寿为代表的建院一代人,映身湖山,创立中西融合与传统出新的两条学术脉络,在抗日西迁中坚守“漂流课堂”,深入民间,保卫敦煌,并将新兴木刻到新版画教学的对民间石刻与水印版画的持续的采风与转化。

在建国之初,院校重组,系科北迁南调,中国美院怀揣革命理想,和老国立艺专的艺者专家们一道,践行人民艺术的思想,浙派人物画的方增先、周昌谷、顾生岳、宋忠元等,写实表现油画的肖峰、全山石、王德威等一批创造型的青年深入巨变的时代生活,创立浙派人物画、写实表现油画、民间风格版画、时代人物塑像等影响至远的艺术追求。

1959年,潘天寿任院长,他始终坚守中国画的独立教学地位,在这一时期又提出了中西画要拉开距离的明确主张,他认为“世界的绘画分东西两统系。中国传统绘画是东方绘画统系的代表”,“东西两大统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最高成就就如两座高峰,对峙于欧亚两大陆之间,使全世界仰之弥高”,由他奠定的人物、山水、花鸟分科,强调临摹的以师古人、师造化而师心独造的中国画与书法的教学模式。

潘天寿从中西画系历次合并的教训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捍卫中国画独立性的必要,指出“中国绘画应该有中国的民族风格,中国绘画如果画得同西洋画差不多,实无异于中国绘画的自我取消”。正是因为潘天寿对传统中国画的坚持,在抗战时期探索出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分科为纲的一套继承与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教学体系。

在20世纪后半叶,艺术运动社“创造时代艺术”的理想,在林风眠的弟子们身上逐渐发展出两个方向,其代表分别是赵无极与吴冠中。他们同样是一代“东西之间”的艺术家,却做出了不同的人生决断。赵无极选择了欧洲,他以富有东方诗意的抽象风格享誉全球。而吴冠中则选择了归国。在新中国30年意识形态的洗礼之中,历经风雨磨难,吴冠中始终坚持在林风眠所开辟的艺术道路上跋涉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院以多元的实验方式,77、78级以及稍后几届的国美人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最初交流作为艺术实验的动力,化身校园自我组织的前卫力量,掀起“八五新潮”“九○反省”等新世纪主体重建的重要的思想涌动,开拓传统继承、融合创新的新局面。

重新阅读1980年代浙江美院的艺术家们(如黄永砯、吴山专、谷文达等)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虽然在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中批评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当时最深刻的艺术思考和写作却不是出自理论家、批评家,而是出自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在1980年代的发生和发展,绝不仅仅如大家后来常说的那样是“在短短几年内对西方百年现代艺术史的重演或者模仿”。

由“85美术运动”为起点,中国艺术开始了一场先锋运动,一次真正的“新潮”。在这场艺术运动尖锐而荒诞的视觉表象背后,是中国美院艺术家们一脉相传的独立意志、不妥协的精神,以及对一切模式化的抵抗。

进入新世纪,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学科拓展。目前,校园占地1000余亩,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象山、张江三大校区,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同时良渚新校区也正在筹建中。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

新一代国美学术群体回顾20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重新厘定学院发展的文化坐标,提出“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文化主张,以及“全球-本土”双轮驱动的发展策略,还提出了“在全球境域中活化传统”、“重建中国文化自我阐释机制”,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主体重建”等文化命题。

九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吹奏着“为艺术战”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历经沉浮之际,始终不忘历史使命,凝聚艺术火种,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发展历程的缩影。

猜你喜欢
林风眠中国美术学院美院
林风眠《静物·瓶花》
迎春佳作
桑坤利作品选登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乐志婷作品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张建霖
赵无极救恩师
理解彼此的差异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