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凡
回忆我耕耘之路,有苦有甜,但更多的是幸福与自豪。一群群特殊的孩子,在我们特教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从无知走向有识,走向坚强,走向自立,成为生活的强者、国家的建设者。我的青春无怨无悔。——张俐
张俐生于教育世家,父母都是教师,耳濡目染间也就对教育产生了兴趣,内心早已滋生下从事教育工作的情结。为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张俐考取了南昌师范学校,毕业后欣然前往南昌市启音学校(原南昌市聋哑学校)成了特殊教育教师,如今已有32个年头。放着普通教师不当,跑去特殊学校工作?张俐的行为令一众朋友不解,纷纷劝其要“弃暗投明”,早日“脱离苦海”。可张俐不为所动,因为她听从了内心最真实的呼唤——特殊孩子更需要帮助。
初心萌动,涌现信仰力量
1986年毕业在即,憧憬着踏入普通校园教书的张俐正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残疾人文艺会演,一场晚会看下来,张俐被深深震撼,尤其是失聪少女的舞蹈给了她极大的感触。因为舞者听不见旋律,只能凭借他人的手势指引才得以在台上翩翩起舞,望着台上美轮美奂的舞蹈,看着台下那双柔美灵巧的手,张俐顿觉无比动人。此时,关于教育的意义,年轻的张俐有了新的思考:我也能为这群孩子做点我可以做的事情。
6月,张俐从南昌师范学校毕业,未满18岁的她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投身特殊教育行列。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走进普通教育学校工作,她形单影只地去到了南昌市启音学校,去往了那片无声的静土。这一决定对张俐来说并不孤单和彷徨,因为这是她愿意从事的职业。她是勇敢的,也是坚决的。
32年前,人们对于特殊教育并不了解,大多数人在看待特殊教育这一事上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总认为从事这个职业名声不好,尤其是身边亲戚、朋友的劝阻,这给张俐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会说话的干吗去教不会说话的?”“是不是她自己也有什么缺陷,才会去教‘哑巴?”“在聋哑学校当老师,说出去多难听呀!”“大姑娘家总要找对象的,别人听你是聋哑学校的,只怕面也不愿和你见了。”……各种略带贬低的声音充斥在张俐的耳边,又看着校园里啊啊呀呀口齿不是特别清晰的学生,张俐内心很疑惑,难道自己真的做错了选择?
彷徨时,一件令张俐难忘的事坚定了她内心的选择。那是一个早晨,阳光明媚,张俐所带的新生班正在操场上进行入学后的第一次周会,周会结束后大家四散开来,操场上人头攒动,这可把张俐班上的一位年纪尚小的学生吓哭了,学生满脸惊慌“啊啊”大叫地朝着张俐跑来,一把抱住张俐的腿不肯松手。张俐细心安抚,用慈爱的眼神凝视孩子的眼眸,传递着关爱与鼓励,破涕为笑的学生转而仰望着她的脸,看着那一双清澈的眼睛里满含着依赖和信任,那一刻,张俐只觉自己的生命将和这些失语的孩子紧紧相连。“这里的孩子需要我,这些稚嫩的心灵需要我的呵护。”那时起,张俐的“特教”勇气越发坚强,信念日趋坚定。
情怀致远,散放诚善之美
1993年,张俐诞下女儿正休产假,所带的班级交由一位毕业不久的教师接管。产假期间,新老师手语不熟练,加之教育经验又不足,班上学生无法适应,交流极为不畅,窘况一时难以好转。张俐看到班级如此境况,她的内心无法平静,充满着自责。
為了改善班级状况,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张俐决定,给只有五个月大的女儿断乳。随后张俐不断找学生谈心、辅导,处理繁杂琐碎的班级事务,顾不得回家照顾出生不久的女儿,经常加班到很晚,每次匆忙赶回家时,远远就听见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每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张俐为此心疼不已,不禁潸然泪下。家庭与学校的“天平”无法平衡时,张俐只能忍痛,舍小爱为大爱,放弃对亲生女儿的照顾,而选择帮助学校的学生。经过张俐一年的努力,班级的风气逐渐好转,还被评为了“先进班级”。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张俐把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倾注在听障学生身上,甚至牺牲自己与女儿相处的时间。人世始终艰难,张俐不曾有过怨言,不曾喊过累苦。
早已毕业工作的罗亮曾是张俐班上的一名学生,他们之间时常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在张俐的印象中,与罗亮的故事最为记忆深刻。罗亮自幼丧父,随后母亲改嫁他人,罗亮只能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三个人仅靠着爷爷一人的退休金维持基本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辛。身为班主任的张俐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每次见到罗亮穿着挤脚的鞋、缝补的袜子、单薄的衣物……张俐无法坐而视之,不忍的她自掏腰包给罗亮送去了棉袄、袜子、鞋子。每至开学,张俐还会购买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给罗亮,保障罗亮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一次,罗亮不小心在校园里摔了一跤,头上被划出一道口子,张俐心急火燎地将他送去了医院,缝合伤口时也一直陪在身边抚慰着,若不是医生主动问起,还误以为张俐就是罗亮的母亲。知道情况后的医生也备受感动,激动地对罗亮比划着手势——“你的老师好,带你看病,帮你系鞋带,是好老师,你要爱她……”虽然不是标准的听障人士的手语,但罗亮大体上也看懂了其中意思,罗亮含着泪水用力点着头,真情流露心中的谢意。
“谁说我们的听障孩子情感上也有残疾?只要付出爱,他们就能理解爱、回报爱。”张俐的讲桌上时常会出现苹果、橘子、糖果等吃食,张俐清楚,这是学生们表达爱的方式。学生的举动让张俐倍感触动,“除了用心守护还能干些什么呢?”张俐扪心而问。
百折不挠,坚守春风化雨
“教普通孩子发音三四遍就可以,而教听障孩子发音却要花上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张俐说道,特殊教育并没有常人想象的那般简单,有时费尽心力、声嘶力竭地教学生语言发音,却总达不到任何效果,内心难免会灰心丧气,觉得看不见希望,从而产生自我怀疑——自己从事的这份工作的意义何在?虽然曾有消极的念头,但张俐没有就此放弃,完全否定这份特教事业的价值。每当在教学中遇到挫折时,张俐都会转念一想,如果没有教师帮助这类学生成长,那他们就彻底丧失了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在不断的自我怀疑与价值肯定中,张俐努力克服着困难,最终坚持了下来。
对听障学生进行听力补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是“特教”的重要工作之一,为了帮助学生借助残存的听力以进行简单交流,1995年,学校从北京购置了一台语训设备,让张俐担任语训教学工作,并要求她能在这方面干出一点成绩。面对领导的充分信任与家长的殷切期望,张俐勇敢担起了这一使命,在之后的工作中,张俐殚精竭虑、全力以赴,誓要创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那时的张俐班上共有13位学生,上午她要负责主要教学工作和集体语训,下午则要对每位学生进行单个训练,没有丝毫时间可以休息。为了保证语训效果,张俐狠下决心,给自己定下了严苛的要求,要保证每位学生每天至少有20-30分钟的“单训”时间。整个班级“单训”下来要花费4个多小时,车轮战式的重复循环让张俐几乎无法休息,整个训练完毕,张俐常常是疲惫不堪,声音嘶哑无力,累到不想说话。
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发声练习,张俐总是带着镜子、纸片去课堂,向学生演示正确的发音唇形和送气方式,有时还将自己的嘴唇贴近学生的手背,让学生感受唇形的变化,甚至还将学生的手放在自己的脸上、脖子上,以感受发音器官的振动和变化,找准发音部位。学习舌根音时,班上的学生进度比较迟缓,几天时间过去了才只有二三位学生掌握了发音要领,令张俐十分着急。“单训”期间,张俐尽可能地将脸贴近学生,希望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发音时舌头的位置变化和形态。学生周茜看得非常认真,用手捧着张俐的脸认真地研究着,突然又将手伸进张俐的嘴里,想要触摸舌头,真切地感受舌头的变化。顿时,一股咸腥味袭来,舌根被扣住造成生理上自然反胃,加之学生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张俐无所适从,她并没有做好准备。“我努力保持着平静,微笑着,我知道孩子的举动是真诚善良的。不过这也提醒了我,或许这种触摸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倏忽的灵光一闪,让张俐明白了这一道理,在随后的“单训”课时,她让所有学生把手洗干净,并告知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将手伸进她的嘴里感受发音。“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只要孩子需要,做母亲的有什么不能忍受和给予的呢?”张俐如是说。
“苦心人,天不负”,通过几年时间的训练,张俐所教的学生有的能和健全人正常对话,有的可通过“看话”进行口语交流,而她所带的班也成了学校的语言训练模范班,经常向外省、市、县的聋校教师汇报讲课。
废寝忘食,于无声中强大
在南昌师范学校求学时,张俐所学的专业是语文教育,对特殊教育专业并不熟悉,手语更是一窍不通,进入南昌市启音学校后,学会与学生顺畅交流自然成了她的一大难题。听着班上学生一片啊啊声,不会手语的张俐总是无所适从。好在旁边还有别的教师可以应对,否则张俐只能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吴金华老师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看着这个场面她不慌不忙,对着学生满脸含笑,双手亲切地比划着,很快,学生就安静了下来。看着学生瞬时乖巧的情形,张俐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深觉自身亟需改变,需弥补专业上的不足。
为了更快地进入“特教”状态,张俐常是挑灯夜战,废寝忘食地学习手语,刻苦钻研聋哑教育的技术与艺术,努力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她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了中文专业的大专、本科学历进修……在专业技能进阶升级的路上,张俐不辞辛劳勇往直前。为了更好地提升内在学识,在不断丰富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张俐还注重外在实践,多次进行课题研究,先后担任了学校“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教育”等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其《聋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现状调查》《优化训练方式,不断提高聋儿语言训练质量》等多篇论文获省特教科研论文奖。
1996年至1998年间,江西省教委委托南昌市启音学校举办了3期“江西省聋教师资培训班”,并特别邀请张俐作为培训班主讲,给予学员聋教指导,以提升学员实践能力,而其所讲的《聋校语文教材教法》也受到了众多学员的称赞,每位学员都受益无穷。教学能力突出的张俐曾两次获得江西省特教教学竞赛一等奖,她的多篇特教论文也在众多国家级特教刊物、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屡获江西省“特教会”论文评比的一、二、三等奖。2000年,张俐通过层层选拔,如愿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受益良多。
在钻研教义的路上,张俐的向学之心从未休止,对于身边同事的技能提升,她也关心备至。为了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张俐总是热心帮助学校青年教師学习,带动其他教师在业务上下功夫。2001年,张俐积极带领着学校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与市教委开展的“巾帼建功”活动,活动中,因教研组能力出色被市教委评为“文明示范岗”,张俐本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3年,教学成就显著的张俐破格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资格。
善学善谋,适应未来选择
“孩子们的进步和成绩,就是给我的最大奖赏。”自从踏入了“特教”的行列,张俐不后悔自己的付出,哪怕期间有过自我怀疑与否定,她都欣然从教,甘之如饴,不愿放弃这份心心念念的事业。在特殊教育从业多年,张俐从一无所知到深入了解,再到胸有定见,这期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炼与自我锻造。
秉着一腔热忱而走向特殊教育的张俐,在教育行列中转眼已过了32个年头。初识特殊教育的她对“特教”无所适从,一窍不通,也曾因渴望了解学生的一切,想知道学生说什么、想什么而感到时不我待,焦急的渴望驱动着张俐阅读了诸多关于特殊教育和听障学生的书籍,为的只是能更快地走进学生的世界。随着对特殊教育的深入研究及与学生亲密的相处,张俐发现,听障学生对未来也同样有许多美好的期待与向往,她也渐渐发现学生身上有着很多闪光点,一想于此,张俐就为自己的学生听不见世界的声音而感到痛惜。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技能和知识,达成学生心愿,张俐倾注了许多时间帮学生获得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让学生能安心求学,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愈是深入了解,愈是见解深邃,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让张俐有了更高远的思考。张俐认为,特殊学生与其他正常学生是别无二致的,只是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互有优劣罢了。张俐开始注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学业的成功不再成了她的唯一标准,她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每个学生在自身的优势领域中绽放光彩。
2018年7月,张俐任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她又以校长的身份审视着现今的特殊教育现状,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给予学生什么样的成长……张俐一切以人为本,站在听障学生的角度出发。因住校生较多,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开设体育锻炼、书法篆刻、美术绘画、舞蹈艺术等多个类别的兴趣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寓教于乐中切实增强学生课余生活品质。在充分调研学生兴趣之后,学校又编制预算,规划场地,购买相关设备,增设了烹饪课程,只为让学生更多掌握生活技能。
对于特殊教育,张俐的“特教”情怀是深广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特教”见识是深入的——“办好特殊教育,就是要求我们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特教”志向是深远的——“要把学校打造成为江西省听障教育资源中心”。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张俐清醒地认识到,特殊教育蓬勃发展的春天即将来临,其个人的美好愿景也将逐步实现。在按照学校既定的发展计划外,张俐将不断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围绕“承担面向全省招收听障学生开展高中教育、职业教育”这一任务进行各类完善,做好全面升级改造工作,让学校硬件水平、师资力量得以满足全省听障学生需求。此外,为将学校打造成“江西省聋教育资源中心”,张俐还将谋划一系列活动助推学校发展新格局,未来几年,学校将通过组织师资培训、合作研究、教育见习等方式促进全省特教师资共同进步,通过阶段评估、个案支持、上门辅导等举措做好特殊听障学生培养,通过区域整合、资源置换等形式协调带动全省听障教育学校和普校特殊班的发展……特教路上的张俐总以高度的思想性与独具的观点性为学校发展谋划别样的未来。
春蚕到死丝方盡,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特殊教育,张俐在18岁时毅然投身“特教”,在大好年华里励志竭精,时至今日已付出了32年的青春光景。对她来说,数字“32”不是“特教”之路的终点,而是又一个征程的新起点。她为青春无悔,为“特教”甘此一生奔波劳碌,不计得失,在特殊教育中无言守护。
张俐,中共党员 ,中学高级教师,曾获“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及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教书育人楷模”、江西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4年教师节,张俐作为“全国模范教师”教师代表进京接受表彰,受到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张俐曾连续两次获得省特殊教育学听障专业教学大赛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特教刊物、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国及省内相关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