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生理念:基于立德树人的高考历史命题立意

2018-09-10 05:58曹礼东陈洪义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乡约试题生态

曹礼东 陈洪义

2018年全国卷Ⅰ试题立德树人的命题思想和立意非常突出,主要通过历史与社会之间三条可视化的“融生”思维路径来实现:融生命、融生活和融生态。“融生”的“融”取融合、圆融之意,“生”取生命、生活、生态之意。“融生”就是运用各种具有生命、生活与生态的史料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历史,并在历史感悟中引发与进行历史真相与历史问题的探究,最终达到情景体验与思维深入相互交融。

一、融生命:历史试题中渗透生命教育

立德树人,树什么样的人?首先要树的就是热爱生命,关注生命质量的人。历史学通过关注过去的人,关怀当下的人,塑造未来的人。对当下人的关怀,很重要的一点,也就是关注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学生热爱生命。这一点在今年全国Ⅰ卷中得到充分体现。下面以第32题为例谈谈试题背后的立意。

【案例1】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

分析:材料展示的是梭伦对道德与财富的认知,表达的是梭伦对贫穷但坚守道德的人的认同与关怀,揭示的是古希腊关心人关注人的人文主义精神。试题借用过去的人关怀当下的人同时塑造未来的人,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及任务。

高考考查已从知识和能力立意转向素养立意转变。关注生命教育,唤醒对学生生命意义的尊重,这是学生人生成长非常重要的一项素养。基于这种认识和转变,历史教学要积极构建以历史为载体融生命意识于课堂的教育。

第一,融合理评价于课堂,客观评价过去的人。例如讲到三国这个时期,对曹操这个人物的评价,曹操的历史形象不太好,大多数人都把他当做奸臣,大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评价,应该改变过去人们一厢情愿的“有色”评价,曹操能招揽人才,成就一番霸业;能吟诗作赋,不乏《短歌行》《龟虽寿》的名篇佳作……

第二,融生命关怀于课堂,关心关怀当下的人。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例如在讲授文艺复兴一课时,可以用细节放大法,把达芬奇的画的特点放大,突出人的生命意识。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拉到凡间,成了亲切、生动的人,人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安详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这样让学生得到强烈的感染,即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觉醒,在当今社会,依旧焕发着人文的关怀。

第三,融精神感染于课堂,培养塑造未来的人。通过融入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气质以及性格等人格素质,尤其是伟大历史人物身上所彰显的品质更需仔细品味,例如讲授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能让学生感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气节;讲授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能让学生体会到刻苦勤学、教书育人的高尚品质。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为我们包含了丰富多彩的人格教育素材,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格取向。

二、融生活:试题素材紧密与生活对接

新史学注重研究社会生活,更多关注芸芸众生,用现在的话说叫“接地气”。法国年鉴学派主张“把社会史、经济史放到和政治史同等的地位,把人類社会的日常生活细节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考察,通过社会生活的演变来加深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1]2018年全国卷Ⅰ试题不乏关注社会生活的试题,下面以41题主观题为例谈试题背后的立意。

【案例2】41.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分析:本题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村民自治入题,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学生从已有的生活体验出发思考村民自治的意义,从容而淡定。本题关注社会生活,关注芸芸众生,区别于传统史学对精英、伟人等少数人的关注,体现了新史学在当今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取向,即关注默默无闻的大多数人及他们的生活。

融生历史就是要融生活于课堂,这符合全国卷的命题立意。基于此,构建历史融生课堂,要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用生活情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来理解、感悟历史。如何融生活于历史课堂?

第一,融生活情感于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以《新文化运动》为例,在讲授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时,笔者引用了《中华新报》上的一段材料:“民国初年,有一个女子,唐氏,19岁,许配给张家,但她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她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通过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剧,学生从已有的家庭情感体验出发,更容易理解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

第二,融生活体验于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在涉及明清史的学习时,笔者引入乡土史为题材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坑贝村古建筑研究》,坑贝村位于增城区中新镇东南方,坑贝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至今整体布局保存较为完好具有岭南民居与客民居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历史,通过采访当地村委干部了解村落历史,进而逐渐关注身边的历史。

第三,融生活感悟于课堂,引领学生感悟历史。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为例,在讲授交通方面时,笔者设计了一问题:“增城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建成通往广州的地铁,同学们思考一下地铁的修建会给增城带来哪些影响?”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围绕交通、城市、人口、环境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讨论中提升自身的能力。联系现实生活讲授历史,让学生感悟着历史的改变,有利于触发当代意识和责任感。

三、融生态:试题设问突显共生理念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这里所讲的“生态”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之意。通过历史的学习“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和谐发展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2]。2018年全国卷Ⅰ试题涉及到生态的试题也不少,下面以41题主观题为例谈试题背后的立意。

【案例3】41.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分析:乡约制度的功能是扬善惩恶、道德教化、劝课农桑,其积极作用指向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试题传递给学生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的生态意识。

全国卷Ⅰ试题设问突出和谐理念,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发展的生态意识,基于此,历史融生课堂要以生态理念为价值追求,渗透生态文明观,如何融生态于历史课堂?

第一,融环保于课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笔者以人教版《工业革命》一课为例。通过材料“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河道法令》,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英国通过近100年左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从工业革命时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今天的英国又恢复了过去的田园风光……成为环境治理成功的典型。”(李宏圖《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设问:面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快速前进的今天,是重复英国工业革命的老路,还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来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同时引发学生对当前我们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思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生态意识。

第二,融妥协于课堂,培养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笔者以人教版《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为例。笔者通过阅读整理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一书,将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长达116天的制宪会议整理出三段历史材料。

材料一:费城会议最大的僵局,就是未来国会的代表产生方式。小州希望,参众两院都采用以州为单位的等额代表制;大州则要按照人口比例推选代表。

材料二:当费城会议讨论众议院比例代表制的时候,必不可免地要讨论怎样计算人口的问题。黑奴怎么算呢?黑奴要不要在普查中计入人口数?而北方代表则主张,既然南方人不给黑人以公民地位,只是一种财产,那么也就不应计入人口数。

材料一和材料二呈现了当时制宪会议的两大问题,即大州与小州的分歧、南方蓄奴州与北方各州之间的分歧,由学生思考讨论如何解决?学生在讨论中仿佛置身当时的会场,深刻体会宪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材料三:费城会议正式接受了一个多月前谢尔曼提出的康涅狄格妥协案,谢尔曼提出的妥协是:众院比例代表制,参院等额代表制。南方在人口普查中把黑人以3/5的比例计入。也就是说,计算人口以便算出众议员人数的时候,一个黑人折算成3/5个人。

材料三揭示了美国制宪会议最终的解决方案,体现了前人妥协的智慧,美国人几近虔诚地把这次的妥协称作“伟大的妥协”,一代代地作为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如亲临现场解决分歧,学生在结果揭示后恍然大悟。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理解用妥协来处理分歧与利益之争,理解人与人和谐发展、共生的智慧。

第三,融和谐于课堂,培养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笔者以人教版《“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为例,儒家思想在涉及人与社会的和谐方面有这样的材料可以补充: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而不兴,盗窃乱戗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

这是对大同社会的经典描述,十分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天下和谐富足、财富公有、贤人当权、人人劳动、和睦相处、道不拾遗、夜不掩户的理想和谐社会。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引导学生培养在当今社会应该具有的公德意识、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

【注释】

[1](法)雅克·勒高夫著,姚蒙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6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30页。

猜你喜欢
乡约试题生态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乡约“吃了吗”
“吃了吗”原来是乡约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关于《浮想录》的浮想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