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归智
摘要:后四十回续书和曹雪芹原著后二十八回佚稿是两种不同的写法,从而构成了贾元春结局之谜。后四十回续书,由于续书作者没有这种出于家破人亡切身經历的近距离历史记忆,也没有这种写作意图和动机,所以把贾元春改写成简单的病死了。这就构成了《红楼梦》里的贾元春结局之谜。
关键词:《红楼梦》 贾元春 续书 原著
十二钗排第三位的是贾宝玉的姐姐贵妃贾元春。由于元春的妃子身份实际上与清朝的选秀女制度有关系,我们首先说说这种背景。
贾元春和贾宝玉同父同母,是贾政和王夫人生的,很小的时候就被选送到宫中作女史去了。女史就是去皇宫或王府服侍皇帝、太子、王子,如被皇帝看中,或者跟了太子,而太子继位当了皇帝,地位就会上升,成为嫔妃。即使只是跟了王子,也能成为王妃(福晋),娘家就算皇亲国戚。在清朝,旗人的女儿到了一定年龄,都要送去应选,叫选秀女,看过清史讲座的都知道。比如薛宝钗一出场,就是准备去应选的。被选中的秀女,如被皇帝临幸,可能被封为各种等级,有常在、答应、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当然皇后是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现在清官戏一类很多,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
薛宝钗应选的事情后来不提了,应该是没有被选上。而贾元春,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就介绍“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
后面“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元春的地位就上升了,按小说中描写,是“咱家大小姐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下来就是“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贾府建大观园,元春回家省亲。这是贾府荣华富贵的顶峰,所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元春省亲这种描写,到底是纯粹的艺术虚构,还是以变形的手法影射康熙皇帝南巡而曹家接驾的历史真实,或者取材于雍正、乾隆时期曾有让老太妃回王府省亲居住的素材,有多种说法,读小说,也不用追究太深。
要注意的是,贾元春封妃的前夕,就有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的警示,说这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很快就要“盛筵必散”,又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乐极悲生”。贾元春的结局是不幸的、悲惨的,这是命中注定的,她本来就属于太虚幻境的“薄命司”。
但贾元春如何“薄命”,具体情节是什么样的?又有后四十回续书和曹雪芹原著后二十八回佚稿两种不同的写法,从而构成了贾元春结局之谜。
后四十回续书贾元春结局
后四十回续书写到贾元春之死,回目叫“因讹成实元妃薨逝”。具体描写是元春“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未免举动费力,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临死前见到进宫探视的祖母贾母和母亲王夫人,“见元妃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无眼泪”,很快就死了,活了四十三岁。通俗地说,就是贾元春由于受到皇上的格外宠爱,享受过度,身体发胖,患了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患心血管疾病死了。
这种写法显然不符合前八十回的伏笔伏线。说贾元春死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岁,年龄就不对。贾宝玉挨打的时候十三岁,这时候才过了两三年,不过十五六岁,李纨是大嫂,也才二十几岁,王夫人还不到五十岁,元春顶多也就比宝玉大六七岁,怎么可能是四十三岁呢?前八十回有各种各样的“草蛇灰线”,暗示贾元春之死与朝廷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怎么可能是简单的患病而死呢?
从前八十回伏笔看佚稿怎样写贾元春结局
那么,曹雪芹后二十八回是怎样写贾元春之死的?这当然需要从前八十回的各种伏笔伏线中来推测和研究。首先,前八十回是把贾元春比作唐朝的杨贵妃的。
贾元春归省时,有演戏的节目,她点了四出戏,脂砚斋在每出戏名后面都写了批语,并且说“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也就是说这四出戏名是为暗示后面的四个重要小说情节而特意选择的,是戏谶。四出戏中的一出是“乞巧”,是清朝初年洪异写的传奇《长生殿》中的一出,演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而批语就是“伏元妃之死”。
用杨贵妃比喻贾元春,还有其他的伏笔。比如有一次贾宝玉说话不得体,说薛宝钗身体胖,怕热,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薛宝钗勃然大怒,立刻反唇相讥:“我倒像杨妃,只是没有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姐姐贾元春才是杨贵妃,你贾宝玉就是杨国忠。
杨贵妃是在马嵬之变中,由于军队怨恨杨国忠祸国殃民,哗变而杀了他,接着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用杨贵妃比喻贾元春,伏笔的影射非常明白:贾元春之死是类似于安史之乱中杨贵妃之死的情况。虽然具体情节和细节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但贾元春是死于政治而非死于疾病这一点是明确的。
太虚幻境中预示王熙凤命运的“册子”上,画着“一座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这也是用杨贵妃指代贾元春的典故。历史上记载,当杨家得势时,就有明眼人对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说:你们把杨家当作泰山来投靠,其实那是一座冰山,一旦太阳出来,就会融化倒塌。王熙凤是贾府的管家人,她管理的贾府能威风八面,一个大靠山是有贵妃贾元春,正像当年杨家有杨贵妃一样,但杨贵妃是冰山,贾元春当然也是冰山。
第二十二回贾元春作了一首七言绝句的灯谜,派小太监送回贾府,众姐妹跟着都做了灯谜,而贾政看了很悲哀,觉得都是不祥之兆,所以回目叫“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元春始作俑的那一首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是爆竹,就是原始的鞭炮。前两句比喻元春封了贵妃而声名显赫,后面两句则是粉身碎骨的悲惨结局。
到了第五十四回,是全书一百。八回由兴盛转衰败的中间转折点,贾家又过元宵节,晚宴上大家说笑话,而最后一个笑话是王熙凤说的,就说过元宵节,几个人抬着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去放,有一个性急的人先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扑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而放炮仗的人是个聋子,没听见,还抱怨卖炮仗的扦得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最后凤姐还打趣说:“咱们也聋子放炮仗——散了罢。”显然,这也是影射贾元春一死,贾家也就家亡人散了。
那么贾元春之死的具体情况是怎么回事?前八十回有这样一些微妙的描写,也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我们在讲贾宝玉时已经说过,小说巧妙地暗示存在忠顺王和北静王两派政治势力争夺国家政权的较量,贾家史家王家薛家等四个家族属于北静王集团。北静王送给蒋玉菡一条红色的汗巾子,蒋玉菡又转送给贾宝玉,而忠顺王府的管家到贾府去寻找蒋玉菡的下落,就当面揭发出贾宝玉腰里的红色汗巾子,矛头暗暗指向了北静王,蒋玉菡的名字其实是“传国玉玺”的象征。作为皇帝的贵妃,贾元春当然也会卷入这种政治派系的斗争中去,最后北静王集团失败了,贾元春在政治斗争中也牺牲了。
第五回“红楼梦”曲子《恨无常》就是这种结局的预言: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遥。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从全首曲子来看,贾元春死去在前,而贾府被抄家在后,所以才有贾元春临死前对父母“须要退步抽身早”的警告。而“望家乡,路远山遥”,可见贾元春死的时候,似乎并不在宫殿里面,而是类似于杨贵妃“马嵬坡之变”那种情况,《恨无常》的措辞意境,明显借鉴《长恨歌》,就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那首长诗。当然,贾元春之死具体情节的写法,会有多种可能性,比如跟随皇帝出外巡视啊狩猎啊,等等。但无论怎么写,那斗争是残酷的,贾元春的下场是悲惨的,所以脂砚斋在这支曲子后面批了四个字:悲险之至!
前八十回和贾元春有关系的情节,还有一个清虚观打醮的故事。说贾元春派太监给贾府送去一百二十两银子,叫在清虚观从五月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跪香拜佛,所以回目叫“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第二十九回)。
打平安醮的故事中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情节。贾母让贾家的族长贾珍在神前拈戏名,以便演出娱神,却拈出《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三个戏曲名,即汉高祖刘邦斩杀蛇起义,唐汾阳王郭子仪七子八婿都当大官而笏板满床,一个人梦入房子南侧老槐树下蚂蚁王国经历荣辱升沉的故事,非常鲜明地影射了贾家由兴盛到灭亡的命运三部曲,当然也双关贾元春的命运轨迹。
打平安醮中,最主要的情节是引出了两个金麒麟的纠缠,而史湘云和金麒麟直接伏笔八十回以后抄家败落等情节。打平安醮故事紧接着的前面一回,是蒋玉菡送给贾宝玉红色汗巾子的情节,我们知道那是暗含朝廷两派政治斗争的伏笔。所以,围绕着打平安醮的桥段,其实都在暗示这是在为八十回以后残酷的政治斗争做铺垫,贾元春是发起打平安醮的贵妃,她的命运,就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沦落的。
和打平安醮遥相呼应的,是后面出来一个平安州。两个“平安”故意重复,其实都是不平安的反面春秋。平安州的情节,是写贾宝玉的伯父贾赦两次派儿子贾琏去平安州办一件“机密大事”,和地方上的节度使联络。(第六十六回、第六十八回)第一次在平安州遇上了化仇为友的薛蟠和柳湘莲,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因为调戏柳湘莲而挨了柳湘莲的打,挨打后出去躲羞经商,走到平安州界,被强盗抢去了货物,却遇到在江湖上行走的柳湘莲,她救了薛蟠并去向强盗要回了货物。第二次又写:“贾琏起身去后,至平安州,偏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这些发生在“平安州”的情节云笼雾罩,神神秘秘,正和前面的“打平安醮”隐隐遥相呼应,影射这些情节暗藏着朝廷政治斗争和江湖风云互相交织的幕后戏,而贾家是深深地卷入进去的。贾元春让贾府打平安醮这个情节,就这样与贾元春以及贾府未来的命运结局互相联系,而成为“伏脉千里”的“草蛇灰线”。
贾元春的结局,是做了朝廷两派势力争夺国家政权而进行残酷斗争的政治牺牲品。作为一个小说人物形象,应该说主要是一种艺术的虚构,但也吸取了一些历史生活原型的情况素材。那么历史生活原型和素材可能有哪些呢?
一是曹雪芹的姑妈,嫁给了平郡王纳尔苏,是王妃,而后来纳尔苏卷入了康熙的皇四子胤稹(就是后来的雍正)和他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祯(雍正继位后改名允褪)争夺皇位的斗争,被“圈禁”在家死去,作为他的王妃,当然也是担惊受怕。另外就是那个立了废,废了又再立,最后还是被废掉的康熙帝的太子胤初,他的生日是五月初三,小说里写元春让贾府五月初一到初三打平安醮,似乎有意关联胤扔的生日。
这样,我们就又注意到小说中写到了一个叫义忠亲王的人,就是秦可卿死了以后,她的公公贾珍想给她买一副超级好的棺材板,而薛蟠就推荐了原来准备给义忠亲王用的一副,因为义忠亲王“坏了事”——就是政治上犯罪了,倒台了,没资格再用那么高级的棺木了,于是薛蟠卖给了贾珍。“义忠亲王”这个号很怪,因为按照传统伦理,忠在前,义在后,应该是“忠义亲王”,从来没有个“义忠亲王”这种说法。显然,写“义忠亲王”的名号是有深意的,可能就是影射废太子胤初。贾元春让贾府在胤扔的生日去打平安醮,就意味深长了。
和“义忠亲王”相对的,是“忠顺亲王”,前者是“义”冒在了“忠”前面,后者却是“忠”而且“顺”。而这个“忠顺亲王”,却是贾家的对立面,就是和北静王争夺蒋玉菡(象征传国玉玺)的那一位。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有理由推测,这些情节,是影射雍正和他的兄弟们争夺皇位的历史,“忠顺亲王”是历史上忠顺于雍正的那一派人的艺术化身,“义忠亲王”和北静郡王,则是历史上反对雍正那一派的皇族势力的艺术化身。贾家,贾元春,是曹家的艺术化身,因为曹家和李煦家等,历史上都是雍正的对立面,被雍正治罪抄家。曹雪芹通过写贾元春的命运,就是在影射这些皇子们争夺皇位的斗争,曲折地反映自己家族受到皇子夺位斗争连累而家破人亡的悲惨历史。同时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忠顺亲王”是愚忠于雍正的,而“义忠亲王”则要用“义”规范“忠”,讲道义而不愚忠,所以遭到打击而“坏了事”,也就是说,雍正虽然用宫廷阴谋夺得皇位,但仍然是不“义”的,因而不应该“忠顺”于他。
与此相关的情节,就是写贾元春封了妃子,她的父亲贾政进宫去向皇帝谢恩后,又写他去东宫。东宫是皇太子的宫殿,这个情节也很微妙,女兒被皇帝封了妃子,为什么还要去皇太子的宫殿里去呢?贾元春能够回家省亲,则是起因于皇帝“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因而想到应该让妃嫔们也回家看看父母,才符合“以孝治天下”的道理。清朝只有乾隆晚年当过太上皇,那已经是曹雪芹去世后很久了,在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候,从顺治、康熙、雍正到乾隆,都是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从来没有过太上皇,曹雪芹为什么要凭空杜撰一个太上皇呢?这应该是一种艺术变形手法,就是用唐朝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的历史典故,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围绕着继承皇位的复杂情况都巧妙地融合进去。太上皇、皇帝和皇太子,所影射的人,可能既包括康熙、雍正,也包括胤礽、乾隆,“三朝秘史”就这样通过艺术的形式微妙地暗示出来。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死抠,把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一一对号入座,因为小说是文学艺术作品,不是历史实录,会有许多艺术的变形、混融、夸张、虚构。
康熙的废太子胤礽,不仅是康熙朝与雍正等其他皇子争夺皇位的重要角色,而且到了乾隆初年,胤礽的儿子弘皙又和乾隆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而据周汝昌先生研究,曹家在雍正年间被抄家后,到了乾隆初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家道有所复兴,因为乾隆平反了雍正朝的一些案件,但很快,曹家又卷进了弘皙和乾隆的政治风波之中,再一次彻底败落。
这样一些围绕着继承皇位而斗争的皇家政治秘辛,在对贾元春的描写上有独特的艺术体现,那就是曹雪芹将在后二十八回中写到贾元春生皇子,从而卷入了有关皇位继承权的宫斗。这在第五回预示元春命运的“册子”中有所“逗漏”——这是个过去的说法,意思是引逗泄漏,微妙地透露消息。册子上的图画是“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一般解释是“弓”谐音“宫”,香橼又叫枸橼,果实长圆形,黄色,“橼”可以谐音元春的“元”和冤枉的“冤”。那意思是,元春之死是一桩宫斗冤案。而这幅画配的七言绝句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闹。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里的“榴花开”是用一个典故,北齐时有一个皇帝到妃子的娘家,妃子的母亲献上一个石榴,因为石榴有许多子,祝福皇帝和妃子多生儿子。其实图画上的弓也是一个生儿子的典故,(《礼记》里面记载,周朝开始的规矩,生了男孩子要在門口挂弓,国君生了儿子,用桑弓木箭射天地四方,是一种庄严的仪式。
那么,通过这两个生子的典故,元春宫斗而死的冤案就可以看出一个轮廓:贾元春生了皇子,引发宫廷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元春最后在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中成了牺牲品。“二十年来辨是非”,贾元春是二十多岁时生儿子时死去的(诗词里面说整数,不一定是正好“二十”岁)。“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说贾元春当了皇帝的贵妃,比她的三个妹妹迎春、探春、惜春的际遇都更荣华显贵,但她的命运结局也更凶险,“虎兕相逢大梦归”,在“虎”和“兕”(抄本中“兕”或作“兔”)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中元春“大梦归”——悲惨地死掉了。这当然也就把曹家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经卷入并身受其害的经历记忆,就是围绕着皇位继承而发生的那些残酷的斗争巧妙地传达出来了。
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写贾元春的结局,将蕴含上述清朝政治风云的复杂的内容,具体怎么写,细节不好说,但大的轮廓可以想象。而后四十回续书,由于续书的作者没有这种出于家破人亡切身经历的近距离历史记忆,也没有这种写作意图和动机,所以把贾元春改写成简单的病死了。这就构成了《红楼梦》里的贾元春结局之谜。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艺术手段非常高明,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都融化其中。比如,贾家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分别擅长琴棋书画中的一种艺术,而且和她们每个人的性格、遭遇、命运互相联系在一起,写法微妙极了。四春丫鬟的名字,就分别是琴棋书画,其实影射着她们侍奉的主人有哪方面的艺术特长。贾元春会弹琴,她带进宫去的首席大丫鬟就叫抱琴,正像其他三位小姐的丫鬟分别叫司棋、待书、入画一样。
那么,元春擅长弹琴这个特点,怎样和她的遭遇结局互相联系呢?首先,我们看诗词里面写到“宫怨”一类内容,就是描写皇帝的后妃们被禁闭在宫中的无聊生活时,她们用弹琴来排遣寂寞。比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西宫春怨》:“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夜色隐昭阳。”云和就是琴,整首诗就是写一个生活在宫廷里的女子幽怨的生活状况和感情。
进一步,弹琴也有政治方面的象征寓意。古代有一本书叫《琴操》,据说是东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写的关于琴曲的书,“操”就是乐曲的意思,而其中的许多篇目都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第一篇《鹿鸣操》,是周王朝的大臣看到周朝的政治衰败了,君主好女色喜歌舞,不重视贤臣,于是这位大臣就弹奏《鹿鸣操》,通过这首乐曲来讽谏君主。特别是,《琴操》里还有不少是后妃等贵族女子作曲的,而内容也是讽谏君王要近贤臣远小人,把政治搞好。如《列女引》(引和操都是琴曲的体裁)“楚庄王妃樊姬之所作也”;《伯姬引》“伯姬保母所作。伯姬者,鲁女也,为宋共公夫人”;《思归引》“卫女之所作也。卫侯有贤女”。曹雪芹写元春的丫鬟名字叫抱琴,也就是元春会弹琴,实际上就和《琴操》所代表的这种政治意味联系了起来,传递一种信息:贾元春最后的结局是和朝廷的政治变迁相关的。当然这种写法深深地打着传统文化的烙印,也使得贾元春的命运结局有着丰富的艺术意味。
我们讲贾宝玉时说过,贾元春将为贾宝玉和薛宝钗赐婚,她在端阳节赏赐姐妹兄弟们礼物,只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一样,就是一种暗示。这意味着,在曹雪芹写的后二十八回里,贾元春不仅参与到宫廷的政治斗争中,也和贾府家族内部争夺财产的窝里斗发生关系。王夫人是贾元春的母亲,贾母则是她的祖母,如果在为贾宝玉选择配偶时,王夫人属意薛宝钗,贾母要选林黛玉,那么贾元春将如何在母亲和祖母之间选边站呢?难道她真的会站在母亲一边反对祖母吗?这也是后二十八回如何写贾元春的一个谜团。我的意见是八十回以后,写贾母突然病危或者死去了,因为根据生活原型曹家和李煦家遭难的先后次序,小说会写贾母的娘家史家在曹家之前就被抄家了,贾母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而患重病或者一命呜呼,贾宝玉和林黛玉失去了贾母的庇护,受到争夺家产的赵姨娘邢夫人等的诽谤攻击。王夫人进宫向贾元春求助,请贾元春以娘娘的身份下旨,让贾宝玉娶薛宝钗,这样一方面满足了王夫人的心意,另一方面也反击了贾府内部那些攻击贾宝玉的恶势力,保护了贾宝玉,让他结婚成家,从而合法地继承贾府的巨额财产。所以,我以为八十回以后,不会写贾元春在贾母还在世的时候就站在母亲的一边反对祖母的意见,而是在贾母死后才介入了家族的纠纷,保护她的弟弟贾宝玉,维护母亲王夫人的利益。
后二十八回佚稿贾元春结局:宫斗家乱狂风骤雨;挺母护弟端阳旨意;爆竹化灰冰山倒地。
后四十回续书贾元春结局:圣眷隆重劳乏费力;三高频发痰疾而死;爱弟家族无心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