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桐 张小洪 陶然 石宜家
摘 要:本文着眼于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围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发展演变、优势劣势、瓦解原因以及其瓦解后的国际货币市场的体系格局进行分析解读,介绍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前的国际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体系,由此引入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的背景,进而阐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客观因素。此外,本文还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进行解读并探究了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以及缺陷,分析了这一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的原因,并对其瓦解后的世界货币格局进行了介绍与探讨。
关键词:布雷顿森林体系 历史背景 演变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b)-078-03
1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间货币关系的总和,包括国际货币兑换、资金流动以及债权债务清算等。在古代,各国大多经历过以“贝壳”作为货币的阶段,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商品市场的繁荣,人们逐渐意识到贝壳作为货币有许多缺点,诸如易碎、价值不高也不稳定,不易保存等,因此开始选择金属或合金作为货币进行贸易活动。到了中世纪,人们开始在国际贸易中使用金币和银币。虽然金币银币同时流通,但各国的货币本位多为银本位即以白银作为货币标准。16世纪后,西方国家多实行金银复本位制,直到19世纪70年代,金本位正式作为国际货币体系。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法案》,随后俄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当金本位在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之后,各国之间也形成了以金本位为基础的货币关系。所谓的金本位制是指流通的货币,包含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金币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且自由输入输出。在金本位制时期,两种货币“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是汇率的基础而汇率接受“黄金输送点”的制约。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关系时期,黄金是“价值的最后标准”,汇率非常稳定。此外,金本位制可以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当然,广义的“金本位制”还包含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然而金本位制在实践中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是黄金增长速度落后于贸易增长速度,清偿手段不足。二是金本位的自动调节功能是有限的。所以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各国吩咐停止兑换黄金,以金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金本位制开始瓦解。1929到1933年的金融危机迫使许多国家彻底放弃金本位制,开始实行自由贸易,再加上二战的爆发,最终于1944年,一套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
2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正式建国,此后美国收回铸币权并开始发放统一货币——美元。1879年,美国政府开始实行金本位制,并规定1美元含1.50466克黄金。通过工业革命的洗礼,美国经济飞速增长,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经济体。1912年美国总统塔夫脱推行“金元外交”,提出用美元来拓展海外市场,由于海外投资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拉丁美洲,因而拉丁美洲成为了第一个美元区,美元摇身变为了区域货币。一战爆发后,由于美国采取了会比战争的策略使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国家拿黄金换取美国的物资,美国的黄金储备量由此急剧增加。而此时由于英国政府希望可以维护英镑的地位强行实施金本位制恢复工作,继续英镑的自由兑换,并规定1英镑仍可兑换4.8665美元。然而此举在市场的重压下并未取得成功,人们纷纷将英镑兑换成美元并将美元作为储备资产而持有。因此英国政府不得不停止英镑的自由兑换,英镑也自此走向了衰落。而与此同时,由于英镑在此前一直在国际货币市场处于领先地位,是美元国际化的强大阻力。美元的此次胜出具有重要意义,为美元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两国分别设计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国的财长助理哈里·怀特设计出了著名的“怀特计划”,联合国外汇稳定方案;英国的财政大臣首席顾问凯恩斯则设计出了著名的“凯恩斯计划”,即国际清算联盟方案。1943年4月,英美两国相继公布了各自的方案,并且最终在1944年4月达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专家的声明。同年召开的相关会议上,有44个国家参与并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由此得名并正式确立。
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积极意义
3.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
3.1.1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规定为:第一,起到监督作用,监督各成员国履行约定;第二,积极进行磋商,原则上每年会员国之间磋商一次;第三,进行资金通融,对会员国提供贷款。
3.1.2 布雷頓森林体系建立起了“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核心的双挂钩体系,主要体现为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货币则直接与美元挂钩。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也就是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956克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承认美元的黄金官价,而美元则需承担成员国央行兑换黄金的义务。
除此之外,“双挂钩”体系还确立了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即各成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波动幅度为平价的±1%;只有在发生“根本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时,才可以升值或贬值;当平价波动超过10%时,需经IMF批准。
3.1.3 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
IMF设立“普通贷款账户”向会员国提供贷款,其方式为贷款国以本币向IMF买入外汇,到期后一黄金活外汇回购本币。而各会员国的贷款额度与其认缴的会费挂钩。
3.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积极意义
布雷顿森林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一方面它的形成有效组织了货币市场的混乱局面,另一方面也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货币体系稳定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世界经济在体系的指导下平稳运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下,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也进入了相对的稳定时期,为世界贸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由于采用固定汇率,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的几率大大降低,这非常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有利于促进贸易与投资的发展。(3)固定汇率也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同时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贷款额机会有利于解决国际间的收支问题,也在很大程度解决了战后会员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求。(5)美元等同黄金增加了国际清偿手段。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振兴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4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及其最终瓦解的原因
4.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
4.1.1 “特里芬”难题的出现
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了“特里芬难题”。特里教授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双挂钩国际货币体系,使得美元成为国际核心货币。在确立美元为核心的基础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如果需要发展国际间贸易,就必须要通过美元作为国家间经济结算的主要货币。这种行为就直接导致了美元通过贸易流向各个国家,并且在贸易发达的国家加速聚集,并形成美国经济的贸易逆差。但是这也产生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一方面美元需要保持市值的稳定,另一方面由于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产生,就不可能保持稳定。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存在矛盾。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要求美元要稳定而且美国的黄金储备量要充足。然而二战后,百废待兴,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艰难复兴的阶段,美元的稳定性自然难以保证,因此以此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便也难以维持下去。
4.1.2 冷战的背景
在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悖论现象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冷战时期的大背景,没有注意到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同时并存的还有以前苏联的卢布为核心的、囿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机构健全的另一国际金融体系。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并不是全局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也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是属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体系。这样一来,就世界市场角度而言,布雷顿森林体系覆盖面并不完全。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解体,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了世界市场,这使得整个世界市场更加动荡不安,而原有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市场,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成为必然。
4.1.3 其他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僵化的汇率制度增加了调控的难度,而IMF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在20世纪70年代IMF为了维护世界市场的秩序分配了90多亿的特别提款权(SDR)但仍然无济于事。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逐步崩溃、瓦解。
4.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瓦解
从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起,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黄金储备大量外流。最终,1960年10月,第一次美元危机爆发,美元霸主地位开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也陷入了不稳定时期。为挽救布雷顿森林体系,1961年美国与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士一起出资共同组建了“黄金总库”,以平抑黄金价格的波动。然而随着1965年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各国察觉到了美元处于危险境地纷纷抛售美元兑换黄金,这一挤兑行为使得美国银行难以支撑。1968年3月,在伦敦、巴黎和苏黎世黄金市场上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第二次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对外贸易发生了自1893年以来的第一次巨额逆差,从而使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加剧,达到了220亿美元的创纪录数字。当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仅为102亿美元,而对外短期债务却高达520亿美元,陷入了债台高筑的困境。为缓解这一困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十国集团”通过签署《史密森协议》,宣布黄金官价从35美元/盎司降低为38美元/盎司,同时其他货币也相应对美元升值。即便如此,美元危机的势头仍然无法被遏制。随后数次美元危机接踵而至,致使美国政府难以维持美元的稳定性。最终,1973年运行了近30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事实上已经瓦解,后来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又对这一事实加以确认,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5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
5.1 牙买加体系的形成
1976年,在经过重重障碍后,《牙买加协定》正式通过。这一文件的通过标志着“牙买加体系”的形成。牙买加体系为国际货币市场的现行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了汇率安排的多样化即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并存,会员国对于汇率制度的选择须经IMF同意并要受其监督。与此同时,黄金的非货币化与储备货币的多样化也得到了认可。牙买加体系实质上并没有对现行的世界货币体系进行改善,其只是将现存现象合法化。因此如何规范但前混乱的国际货币市场仍然是一个等待解决的难题。
5.2 復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2003年,Dooley、Folkerts-Landau和Garbe基于历史类比,从国际货币体系视角首次提出了“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也有人称为“新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布雷顿森林体系”或“后布雷顿森林体系”)(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其观点在国际经济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掀起了一场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否复活”的讨论。主要对当时世界上三个主要经济货币区——中心国家(美国)、贸易账户区(亚洲)和资本账户区(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拉美)的分析。贸易账户区的国家为谋求发展,扩大出口宁愿低估本币,因此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愿意利用贸易顺差买入美国证券而相对忽视其风险存在。与此同时资本账户区由于实行浮动汇率政策,政府官方储备的数量相对稳定,而其私人投资者却在担心美国证券的风险和回报。而美国作为复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为了能够得到持续的外部融资不愿积累太多的官方储备,经常在各种项目上保持财政赤字。这样一种学说虽然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当今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状况然而却缺乏强有力地证实,因此其随对日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帮助但在现阶段效果却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白晓燕.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争论与现实冲击[J].国际金融,2008(5).
[2] 陈江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再分析[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8(4).
[3] 李世安.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特里芬难题”[J].西方经济史研究,2009(06).
[4] 李伏安,林杉.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现状——兼论人民币国际化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9(5).
[5] 罗伯特·特里芬著.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M].陈尚森,雷达译.商务印书馆,1997.
[6] 李向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与美元霸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10).
[7] 李晓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演变分析——基于美元霸权的视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8]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J].全球视野, 2009(03).
[9] 高海红.布雷顿森林遗产与国际金融体系重建[J].全球治理,2015(03).
[10] 管涛,赵玉超,高铮.未竟的改革: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国际货币体系[J].國际金融研究,2014(10).
[11] 黄瑞玲,黄忠平.复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中国对策[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6).
[12] 冉生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对称性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 2006,2.
[13] 王贵平,蒋惠惠.泛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可持续性——论美元资产本位的稳定性[J].当代财经,2006(1).
[14] 徐涛,王亚亚.解读当今国际货币秩序的新范式——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论述评[J].国际金融,2011(2).
[15] 谢晓光,周帅.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东亚货币关系的演变:国际货币权力结构一进程视角[J].当代亚太,2015(1).
[16] 杨毅.复活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中国金融外交[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17] 禹钟华,祁洞之.国际货币体系演化的内在逻辑与历史背景——兼论国际货币体系与资本全球化[J].国际金融研究——货币理论与政策,2012(9).
[18] 郑建华.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探讨——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14(07).
①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710285004Z)资金支持 。
作者简介:李佳桐(1997-),女,苏州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物流管理、应用统计方面的研究;张小洪(1966-),男,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