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维
美国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大概是从高四那年的十二月开始陆陆续续寄进家门的,二月便大概都到齐了。读了这么多年高中,陈空最忙碌的时光竟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的三个月。
和填报志愿一样,美国大学需要学生主动申请,步骤复杂,好处是数额没有上限,因此,大多数毕业生都手握许多份录取通知书。陈空就拿了七份,在抓耳挠腮、痛苦地七选一。
各个大学也在绞尽脑汁攻打生源争夺战。他们比赛般诱惑陈空:“欢迎你来参观你未来的学校,我们为你安排了为期三天的豪华体验套餐。”“住宿舍,吃食堂,千万别带钱,开销算我们的!”“你想坐什么航班?我们给你买机票!”“这里有一份各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表,欢迎你随时进去感受课堂……”
高中的最后半年,陈空的教室里有大片空桌,只因同学们都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里体验课程。每一段大学校园体验之旅都需要请假三到五天,每一个普通高中生在做出最终决定之前,都会经历三到四次这样的免费旅行。
在西方人眼里,选择一所大学和结婚一样,除了讲究客观的排名和条件,更是在选择未来生活的方式。这一切都需要切身体会,才能了解。
我越观察越感觉到美国社会引导青少年探索自我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陈空的校园邀请游在四月左右结束,高四还剩下两个月,他还有作业未完成。在我所在的大学里,学年快结束的时候,我的许多课堂,尤其是小课堂上,会突然多出些小孩。他们会在课间走上讲台,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是附近××高中的学生,来做作业,感谢大家配合。他们的作业是自行联络一个大学教授,获得他(她)的许可,去听一节课,然后采访教授和学生,通过切身的考察和交流,进一步了解自己未来想学的专业,再写一份调查报告。
我至今记得我第一次在教室里见到这些学生的情景。成本会计课,一个十七岁的金发男孩在讲台上大声说,他计划读会计专业,将来做一名会计学教授,专攻成本会计。
西方人认为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比高考重要,也比高考难,因此需要更多时间和帮助,比如全社会的共同配合。
当然,我不是在说这一系列的高中生传统完美无缺,适用于所有人。我的室友凯特琳当年参观大学三天,爱上了帅帅的导游学长,然后选择了这所学校。
青春太令人迷茫了,再先进的理念,在正青春的人身上,都能被玩出五花八门的效果;再好的引导,也不是所有人的解药。因此,“探索自我”这项功课并不会随着高中毕業而结束。在大学里,换专业、双学位、转学、休学都是开放的。有人统计过,美国的本科生平均每人换三十六个专业。好多人学分修完了,想法就变了,没关系,再去修别的。
青春就是用来拨开迷茫的雾,遇见真实的自己的。弯路谁也不能替谁走,探索自我本就是贯穿一生的话题。
(摘自《每一天梦想练习》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