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等传统常规水产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无公害、原生态、高品质水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近几年来,湘潭市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渔业养殖品种结构,走特色发展之路。甲鱼、鳜鱼、翘嘴红鲌、黄颡鱼、龙虾、大闸蟹等名特优品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水产养殖户新增收入的重要来源。
8月16日,我们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梅林桥现代农业示范园锟灿家庭农场了解到,今年的头拨销售旺季刚刚过去,目前正处于保种繁育阶段,为本年度第二拨销售高峰做准备。
农场主介绍,去年年底,他在市、县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将流转到的160亩地整理成标准的“莲+虾”种养基地,并投放了龙虾种苗。从今年5月份开始,陆续有买家到池边提货,根本不要自己找销路,每公斤价格超过50元。6~7月份,荷花盛开,前来休闲垂钓、采摘莲蓬的人络绎不绝。“莲蓬基本是免费送给了游客,主要靠龙虾创收。”他说,龙虾亩产150千克左右,纯利超过1 000元。
附近另一家龙虾专业养殖基地负责人介绍,他的500亩龙虾养殖基地只是纯养殖模式,每亩纯利约有2 000元。虽然资金、劳力等投入较大,但只要有效益就有信心,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
湘乡市月山镇白龙村村民张鹤高等三兄弟,都在外地有自己的事业。2016年11月,他们在“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的政策鼓舞下,共同投资40余万元,流转了当地20多亩耕地修建蛙池,成立“张氏黑斑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8月份,虽然大部分蛙还没有完全长成,但已经有人慕名前来购买尝鲜。到年底粗略统计,亩产量约1 500千克,按照平均每千克60元计算,亩产值达9万元,共计获纯利约30万元;另外还有蔬菜、大豆、泥鳅等副产品,除自给自足外还可以对外销售,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张氏兄弟掌握了蝌蚪的繁育技术,今年不再需要从浏阳市一家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进购蝌蚪,每亩蛙池可节约成本6 000元。不仅保证了自身蛙池的蝌蚪供应,还对外销售了5万元的蝌蚪。
另外,2018年合作社还吸引到一位资深肉类生意人的加盟,共同投资扩大了蛙池规模,目前产销两旺。
养殖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是湘潭市的传统产业,养龙虾、青蛙也不再是稀罕事,但中华鳖、大闸蟹养殖,在湘潭市还不多见。
8月15日上午11点多钟,湘潭县河口镇卓江村惠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家鱼养殖基地开始热闹起来,三五成群的顾客们既为来饱眼福,也是为饱口福。基地餐厅里有10多只塑料桶,分别盛着大大小小、品种各异的甲鱼,大的约4千克,小的不足1千克。其中,以中华鳖最受青睐。
离餐厅不远处,是围墙围住的7个甲鱼养殖池,其中有6个池是露天的,另一个面积近10亩的池子罩着塑料大棚,系目前湘潭市唯一的标准化甲鱼幼仔保育棚。
公司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他和一个朋友在卓江村流转耕地1 000多亩,分别养殖甲鱼、大闸蟹。虽然还在学经验、创品牌的阶段,产品尚未批量上市,但亲戚朋友、同学熟人一传十、十传百,早已名声在外。每年所产甲鱼、大闸蟹除供各自餐厅加工销售外,其他的基本被这些食客买走了。
市农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约24万多亩,其中池塘16.6万亩、水库6.78万亩,稻田养殖约1万亩,水产品年总产量约8.6万吨,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8%,比5年前提高1.3个百分点。
这几年来,全市渔业生产呈现多重特点,标准化生态绿色养殖成为主流,特色渔业培育不断提速,水产健康养殖推进加快。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倡导生态、健康水产养殖方式,规范养殖生产行为,规范使用饲料和渔药等投入品,严禁违禁药物的使用,对重点水产养殖基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现了重点水产养殖基地的水产品质量监管常态化努力推行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强化生态环境控制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展生态渔业示范,发展生态型、环保型增殖渔业。
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家,示范场面积达7 631亩。初步打造了湘潭县龙虾、中华鳖、大闸蟹,雨湖区泥鳅、青蛙,湘乡市鳜鱼、翘嘴红鲌、青蛙,岳塘区观赏鱼等一批特色养殖基地,名优水产品已成为水产养殖户新增收入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湘潭市持续加大创建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力度。全市已创建3家国家级、3家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为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渔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