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开始了。轩轩和好朋友琪琪共同参加了这次研学活动。
到达研学所在地时,酒店里的玻璃花房吸引了小朋友们,大家迫不及待地朝花房奔去。
最先到达的琪琪打开玻璃门,没有着急进去欣赏,而是等小伙伴們都进去了,才轻轻关门跟上队伍。
轩轩看到了,好奇地问:“琪琪,你不是最喜欢看花了吗?怎么第一个到也不进去看啊?”琪琪笑着说:“花都在这间房里,晚一点进去也能看到。而且为大家扶门,不会耽误多少时间。”琪琪的举动得到了带队老师的称赞。老师还给大家说了另一个“扶门”的故事。
中国台湾的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自述过这样一件事:他总想不通为什么他的一个学弟要比自己“混”得好。郎先生的言语中带有酸味儿。
有次这位学弟去香港演讲,郎先生“盯”上了他。一群人出去吃饭,经过一扇小门。郎先生说:“像我这种没有什么悟性的人,傻里呱唧地一脚跨出门就走出去了。”而他的学弟则本能地向后退一步,扶着门让别的人都过去之后他才过去。郎先生这才悟出学弟比他“混”得好的道理了。
扶门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能从细微处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作为细心的旁观者,自然也能感受他人的善意和礼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因为没人扶门造成的困扰:比如先行者不扶门,快速关合的门可能撞到或夹伤后来者。同时扶门也藏着不少的礼仪:比如当遇到别人为你扶门时,虽然只有几步,也要加快步伐,不可慢悠悠地溜达过去。当然也要向扶门的人道谢。
说完这个故事后,老师笑着问大家:“今天,你扶门了吗?”
(陶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