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嘉 何燕玲
中医常说“人有七情六欲”,这里的“七情”具体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在“七情”中有三个字和焦虑有关,分别是“思”“恐”“惊”。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思虑是每个社会人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恐惧是当人们遭遇危险的时候,人体的自我保护情绪。“惊”是指紧张情绪。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焦虑具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技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只有具备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时对人们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时,才成为病理性焦虑。
既然焦虑是人们常有的情绪,那么,为什么又有“焦虑症”呢?那是因为焦虑情绪遭遇了三个“拐口”:首先,当思虑失控,无法停止,于是人们不再有效思考。其次,当惊恐固定,无法抹去,于是防御变成问题。再次,当紧张持续,无法放松,人们就不再发挥能力。当焦虑情绪遭遇三岔口,病理性的焦虑应运而生。
焦虑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的焦虑,它往往事出有因,是可以理解的、适度的。另一种是病理性焦虑,它没有明确致焦虑的因素,或者虽然有原因,但反应过度,又或者这种焦虑一直持续或者反复出现。比如,在街上,一辆车擦身而过,人一紧张,反射性地躲避,这是正常的反应。但在那之后,他一旦上街听见汽车鸣笛就会产生紧张,导致不敢过马路,这就是病理性的焦虑了。
病理性焦虑是一个“大家族”,“成员”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恐惧症、创伤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以及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障碍(如甲亢引起的焦虑),还有物质所致焦虑障碍(如免疫治疗引起的焦虑、饮酒引起的焦虑)。大家常说“借酒消愁愁更愁”,这里的“愁”就是一种焦虑。
广泛性焦虑往往并不是聚焦于某个目标或者某件事,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焦虑的内容,任何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引起患者的焦虑,其表现关注度和事实严重程度往往不一致。
由于这样的人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肌肉紧绷,所以长时间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同时伴有睡眠障碍,或特别容易烦躁,这样的症状往往持续几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这是一种急性焦虑,往往来势汹汹,而且反复发作,发作时通常伴有强烈的恐惧或不舒服的感觉。惊恐发作时,患者往往有濒死感,常常感觉一口气吸不上来,胸口好像被大石块压住,或无法控制要大声喊叫。这时,患者通常会失去自我控制,出现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在惊恐发作时,一些人心中的“我”已经是一个陌生人,仿佛灵魂出窍。
在惊恐发作时,会有一些不适症状和其他疾病混淆,如心跳加快、心前区痛或难受、呼吸困难、咽喉梗塞感、大量出汗等。通常情况下,患者会紧急呼叫“120”。
然而,当救护车把他们送至医院急诊后,他们的症状顷刻间全无。这是因为惊恐发作常常在短时间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多维持在0.5~1小时。在惊恐发作的10~15分钟内,患者的通气量可以达到20升,这说明当惊恐发作高峰期,患者需大口呼吸。而到了20分钟时,患者的呼吸通气量下降至5升,这种惊恐发作短时间内达到高峰,又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由于驚恐发作时的表现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少人担心会再次发作,因此,常常产生“回避行为”。如患者曾经因目击车祸而导致惊恐发作,之后就不敢上街,甚至回避听到汽车急刹车的声音。这类患者往往因此避免独处和外出,时刻需要亲人陪伴。他们害怕噪音、突然的声响,害怕谈及疾病、暴力或死亡的情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社交活动。
恐惧症是指对特定的场景和事物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通常是不合理的,表现在身体的焦虑反应上,如心跳加快、脸红、出汗、头晕、手抖、口干等,严重时正常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乱。
恐惧症也需要细分。第一类是单纯恐惧,指暴露于特定的物体或场景引发的恐惧,如飞行、处于高处的恐高症,又如对动物、昆虫、注射、血液等的恐惧。第二类是场所恐惧,与单纯恐惧相对应,恐惧的场合不是单一的,是指较空旷或者人多的地方,如电影院、公共交通工具、超市等。第三类是社交恐惧,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主要是指显著和持久地对一种或多种社交或操作场合的恐惧,害怕被人审视、受窘或羞愧,担心别人会看出自己的紧张和不自然。因此,这类人故意回避社交,如不敢去小卖部和售货员有语言接触,不愿意接听电话。在极端情形下,这样的社交恐惧可以导致社会隔离。
由此可见,焦虑并不是大众想象的那样,仅仅是焦急、思虑而已。焦虑症属于一个大类,而其中又细分为各种焦虑疾病。面对焦虑,应该怎么办?
我们往往根据不同的焦虑原因、不同的亚型和表现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有精神分析治疗、家庭治疗、森田疗法、集体心理治疗、暴露疗法、催眠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让人放松等。心理治疗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一些药物也可以缓解焦虑。由于焦虑和抑郁是一对“难兄难弟”,因此一些抗抑郁的药物同样也能治疗焦虑。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药物治疗是治标,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缺一不可。
正常的焦虑情绪人人都有。适当运用焦虑情绪,可以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而当发展为病理性焦虑时就要引起重视了。如何让焦虑情绪一直处于“稳定、适当”的范围?那就需要在平时生活中,提高心理素质,以及对常见心理问题的处理能力,才能预防焦虑症。
(摘自《上海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