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洲
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因党而来,由党而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党的政治建设时明确指出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价值观重在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既有根本遵循,又要不断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从四个方面着力加强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
在价值主体建设上重视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关键少数”在道德上起到表率作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就会得到好转,政治生态就能得到改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成为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领头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
“关键少数”的“行动”里凸显“主义”,其一言一行事实上表征出共产党人集体行动的逻辑。众所周知,“关键少数”具有“头雁效应”。因此,“关键少数”能否自觉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忠诚于党和人民,往往成为“绝大多数”的价值参照坐标。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关键少数”的价值追求使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沿着党员领导干部——广大党员——人民群众这样一个差序格局层层传递。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为例,其内容中既有“党员廉洁自律规范”,又有“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显然,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廉洁自律,讲党性重品行是全体共产党人践行廉洁自律准则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中同样强调了“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
需要指出的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延伸,因此在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上,尤其需要“关键少数”带头抓好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关键少数”的家风是政治“大生态”中的“小生态”,领导干部成为家风建设的表率是建设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1]356
在价值传播中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
网络化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识,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在此基础上,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共产党人价值观传播的重要场域。
网络空间作为亿万民众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最大变量”。当今社会利益多元化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多元化。在网络空间里,各种主义、思潮、观点、看法不断涌现,思想之辨、价值之争时常上演,形式复杂多样,意识形态陷阱不断增加。进而言之,在价值观传播上,互联网既能成为主流舆论和价值观的扩音器,也有可能作为负面舆论、各种错误思潮和非主流价值观的搅拌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通过网络不断传播正能量,但是需要注意到,历史终结论、虚无主义、中国崩溃论、普世价值论、锐实力等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明里暗里否定马克思主义。因此,在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中必须把足够的精力集中在“线上”,在价值传播上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
把握“最大变量”一个重要方法是抓住“常量”,凸显“常量”就要凝聚共识。凝聚共识必须在网上舆论的各种声音中唱響主旋律,使主流思想具备引导多元潮的能力,即强化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整合力。必须指出,在互联网上实现价值整合,既要及时揭露和批判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意识形态陷阱,又要清晰地识别出哪些是思想争鸣、学术之辨,哪些是主义之争,在凝聚共识过程中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能见度和分辨率。
把握“最大变量”的另一个途径是把群众路线的实践场域扩展和延伸到网上。在互联网时代,群众以“网民”“网友”的身份出现在“线上”,因此群众的呼声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互联网。群众在哪,共产党人就要到哪去;民意上了网,我们共产党人就要学会走网络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1]336只有这样,共产党人的正能量才能在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中不断得到弘扬和传播。
在价值认同上系好青年的“第一粒扣子”
价值认同是价值观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上,青年对共产党人价值观的认同又是重中之重。最新党内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中国共产党共发展党员191.1万名,其中发展35岁及以下党员157.1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82.2%;截至2016年底,35岁以下党员2272.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4%。可见当代越来越多的青年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将成为未来中国实践的中坚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时期价值观养成形象地比喻为衣服的第一粒扣子,必须实现青年对共产党人价值观认同的原因,不仅在于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在于青年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期,思想活跃,感性与理性交织,政治态度、政治情感、政治倾向不断被社会塑造。从20世纪80年代初“潘晓讨论”中青年对人生意义感到迷茫到如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概念登场,都说明系好青年“第一粒扣子”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172
实现青年对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高度认同除了需要青年自身勤学、修德,更需要根据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时代环境对其进行精准且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新时代特点和现实问题,结合大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使当代中国青年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
在价值理解上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民族基因”
恩格斯曾在谈到创造历史时指出:“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一定起着作用。”[2]696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历史的“剧中人”,是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层次理解共产党人价值观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无论其价值观的话语特点还是逻辑结构必然渗入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增加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分辨率,还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最大公约数”,实现价值整合。中国传统文化既增加了价值观的认同度,又拓宽了价值观的解释力。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这个民族基因使得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建设在塑造时代性和现代性的同时又给人一种“回家了”的亲切感;从另一角度来讲,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建设不断激活优秀傳统文化并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来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突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遵循;用“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号召党员领导干部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强调当代共产党人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传统文化中民族基因深刻地融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愈是在历史和传统中理解共产党人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愈加清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