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业的近忧与远虑

2018-09-08 11:03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唯实 2018年8期
关键词:江苏制造业企业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

江苏制造业起步早、总量大、产业优、企业强,总体走在全国前列,但近几年在新一轮技术与产业变革的大潮中,开始呈现出原有优势有所削弱、未来优势构建不快的突出问题。如何保持江苏制造业在全国领先的竞争优势,可以说既面临诸多已经显现的近忧,也有不容回避的远虑,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洞察力,深刻剖析制约江苏制造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厘清重点领域发展方向,探索破难题、补短板、增优势的有效举措,不断提升江苏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一、规模领先:江苏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仍位居全国前列

作为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发祥地,江苏制造业基础好,发展快,总体水平长期位于全国前列,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总量规模全国领先。自1978年以来,江苏制造业连续3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规模自2010年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2万亿,同比增长7.7%,占全国总量的14.7%。从2013年开始,江苏制造业增加值超过韩国(3604亿美元),2015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3905亿美元)已达到德国(7649亿美元)一半以上。

产行业竞争优势明显。江苏制造业八大行业与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行业规模多数名列全国前茅,产业门类丰富,产业链比较完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较高。全省超万亿的传统与新兴产行业共有8个;在31个细分行业中,超5000亿元的有11个。这些产业的总体竞争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有的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22.4%提高到2016年的30.2%,其中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海工装备等行业规模全国领先,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或世界先进水平。拥有一批规模、市场份额等国内领先、竞争力强的细分行业,如智能电网装备约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光伏电池组件约占全国50%或全球34%,集成电路、光纤光缆和新型显示等主要优势产品规模位居国内第一。

企业整体实力较强。201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企业4.7万家,占全国比重近13%,居全国首位。全省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制造企业近2万家,其中百亿以上的有123家。发展质效显著提升,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利润总额达10019.7亿元,全国排名第一;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利润率为6.6%,仅次于北京、上海。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涌现一大批知名企业,有44家进入全国企业500强、94家进入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80%以上,已建成200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获得三种专利授权量占全社会比重近70%。

二、近忧远虑: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之痛

江苏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较多问题和隐患,“大而不强”的特征比较明显,整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既有优势产业出现衰退。一是规模优势有所削弱。江苏许多行业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在规模上拥有绝对优势,但由于多方面因素,行业发展出现明显分化,部分行业原有的领先优势不仅没有扩大,反而不断缩小,甚至被部分地区乃至欠发达地区反超。相比1999年,2016年江苏通用设备制造、家具制造、食品制造等12个细分行业的销售收入在全国占比有所下降。江苏曾是国内家电大省,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现今已被广东、山东、安徽等省超过,差距不断拉大,而且行业内已经没有叫得响的企业和品牌。二是技术水平提升不快。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江苏优势产业的技术能力仍然不高,先进制造领域目前几乎没有领跑技术,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外部依赖性大,如高技术船舶70%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配套设备需要进口,汽车发动机、减速器、电喷系统、底盘等关键技术和部件大部分被外资把持。不少产业仍以加工制造为主,技术升级缓慢,容易被外资锁定在价值链中低端环节,从而丧失转型升级的主动权。三是传统優势品牌风光不再。品牌始终是江苏制造业的“软肋”,品牌数量和知名度均有“短板”,甚至在家电、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领域出现“品牌空白”的尴尬境地。家电行业曾拥有熊猫、春兰、小天鹅、新科等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如今却尽失往日辉煌,或者破产倒闭,或者被外企收购,或者低迷不振。纺织服装行业,与广东、福建、浙江相比,江苏在运动休闲、高端商务、个性化定制等细分领域缺少成批的知名品牌。出现上述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部门及地方将传统产业视为落后产业,在创新支持、产业扶持、企业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力度有所减弱。

新兴产业优势不够突出。江苏新兴产业低端制造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一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江苏新兴产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5%,而发达国家仅为2%。统计显示,江苏80%的高端芯片、50%的高端数控机床、80%的高端检测仪器依靠进口。江苏集成电路的设计环节大部分为0.13—0.25μm水平,少数0.11μm,极少数65—90nm(主要是外资),而国际先进水平已突破28nm。近几年,江苏工业机器人发展很快,但依然停留在组装环节,关键零部件中75%的高精密减速器、80%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器依赖进口。江苏风电装备产业实力较强,但占风机叶片成本70%的高纯度树脂全部依赖进口。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生产装备都以进口为主。二是新兴产业缺少标杆性企业。江苏在新兴产业领域已经成长起一大批企业,但真正具有行业引领支撑作用的标杆性企业仍然比较稀缺。如新一代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全国第一,但却一直缺乏能够进入全国同行前十位的龙头企业。而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产业和企业却是步步紧逼,声势夺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三是新兴产业同质化竞争现象加剧。部分地区不顾客观条件盲目发展新兴产业,大多数地区新兴产业领域中都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全省已有四个设区市在建设大数据产业园,七个设区市提出打造航空装备产业园,造成产业布局分散,产业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利用,最终也难以形成差别化的产业竞争优势。

未来产业抢位占位不快。未来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可能对生产、生活习惯带来颠覆性改变的产业,如虚拟现实、下一代顯示、人工智能、超材料和量子通信等。目前,北京、广东、湖北等省市已着力研制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安徽的量子通信和语音识别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浙江、北京、深圳的巨头企业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领域已快速布局。而江苏虽在石墨烯等材料领域抢先布局,但在其他领域仅有零星企业介入,对未来产业整体关注度不高,抢位、占位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在未来3—5年内,将很可能出现江苏在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的结果。究其原因,一是江苏缺少具有超强实力和跨界运营能力的大企业引领研发与巨量投入。未来产业的发展技术门槛高,市场风险大,投资规模巨大。近几年BAT(即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比亚迪、格力、海尔等行业巨头依托其综合实力强的优势,在很多前瞻性技术与产业领域提前布局,抢占先机。相比之下,江苏的企业几乎没有大动作。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不足。主要表现为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即所谓“风口”十分感兴趣的国内外知名天使、VC和PE投资机构很少扎根江苏,而江苏自己也缺少一大批本地的创业投资机构来发现培育风口领域内有潜力和前景的项目与企业。三是产业扶持政策导向有所偏差。受制造业发展历程的影响,长期以来,江苏产业政策扶持导向更加倾向于重资产、大投入、对GDP和税收直接贡献大的企业与项目,而对高成长、轻资产、商业模式高度创新的新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则青睐不足。可以说,在未来技术与产业领域,江苏目前还缺少一批有希望的项目与企业。

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相比广东、山东、北京等省市,江苏制造业还没有出现能够比肩华为、格力、广汽、海尔、联想等规模与水平的世界级企业。这些世界级大企业,不但自身在技术、产品、管理、人才创新等方面占据制高点,引领整个行业发展,而且能够以自身为核心,吸聚各种要素,在产业的各个重点环节形成协同共赢的生态链,具有持久的创新力与发展后劲,不断将产业层级推向新的水平。同时,这些企业的创业者与管理者在产业报国、战略思维、管理思想、社会责任以及人文情怀等各方面影响并引领着更多的企业。而这正是江苏制造业的一大痛点。江苏大企业不但在规模上与之相比有差距,而且在产业结构和行业影响力上差距更大。从绝对规模看,广东年营业收入超千亿的制造企业有8家,华为2016年全球营收高达5126亿元,其中60%以上是国际营收;而江苏超千亿的制造企业仅沙钢和恒力2家。2016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制造企业,江苏仅沙钢1家,广东有4家。从产业结构看,江苏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制造企业高达64%集中在钢铁、石化、冶金、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领域,以产业演变规律来审视,这些行业发展已过高峰期,增速有所放慢。而广东超百亿元制造企业分布在传统领域的相对较少,有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新兴产业领域,增长空间较大。从领军型企业实力看,江苏的差距更大,华为目前已经是全球同行第一,业务遍及173个国家与地区,18万员工中从事研发的有8万人,2016年研发投入超过700亿元,进入全球前10名;一直从事传统家电产品生产的格力,拥有全球同行企业最多的国家级实验室,不少技术与专利水平全球领先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苏制造业领域缺乏像华为、格力、海尔等领军型企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行业领袖还很少,“有高原无高峰”的现象比较突出。

科教和人才要素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一是科教与产业需求契合不够精准。科教系统科研项目选择和成效评估导向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所偏差,与重视成果产业化水平相比,高校更加关注专利和论文对学校影响力的提升。科教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匹配,高校毕业生就业均需要岗前培训或企业的再培养,一般需要1—2年过渡期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二是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不足。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166所高等院校,77所本科院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然而,江苏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方面均落后于广东;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基地型、带动性强的产业化大项目还较少,尚未孵化培育出像北大方正、清华紫光、浙大工控、科大讯飞等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高校企业。三是产业创新人才集聚不够。一方面,江苏高等院校毕业人才外流现象较为普遍,2015年江苏54.8万高校毕业生中,留在江苏就业的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学历毕业生数分别占就业总数的48.4%、58.1%、64.3%、72.6%,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省内就业占比偏低。另一方面,近十年,江苏人口流入432万,浙江为990万,广东则高达2062万,人才吸引力度和成效远不及浙江和广东。总体来看,江苏科教人才要素资源储备与应用尚不足以支撑和引领产业未来发展。

如果近忧不排,远虑不解,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江苏制造业的优势将进一步削弱,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就有可能大打折扣。

三、聚焦突破:江苏制造业需重塑优势抢占先机

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全方位的创新必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必将广泛而深刻地重构现有制造业生态。江苏制造业必须聚焦创新,聚焦中高端,聚焦重点产行业,保持与重塑现有竞争优势,努力创造能够把握和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

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塑造江苏制造新优势的主战场。产业传统与新兴与否并不重要,需要关注的是能否以中高端为主要导向,加快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一是聚焦重点难点,打造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麦肯锡咨询公司从研发、资本、劳动力、能源、贸易和价值六个维度,对制造业群组进行分类和分析。参照麦肯锡的研究成果,江苏今后要把发展研发强度、贸易密集度和价值密度相对较高的产业作为重点,综合考量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战略需求,在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信息电子设备等领域,细化产品与行业,主攻自主技术与品牌,用3—5年的时间打造30个以上千亿级优势产行业。同时要增强紧迫感,在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石墨烯等领域引入大企业、大项目,加强创新研发支撑,扩大先发优势,占据竞争高地。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江苏“十三五”发展起到更大支撑作用的核心优势产业。二是取舍有度有序,放大现有产业的竞争优势。传统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新兴产业也不等同于先进产业。要遵循产业进步的客观规律,在尊重和保护企业自身发展的意愿与积极性的基础上,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为方向,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加大应用互联网的力度,加大生产形态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力度,不断加快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持续调整中使现有产业优势最大化,竞争力最优化。三是着眼战略前沿,抢先布局,加快形成未来优势产业。要尽快研究制定全省《未来产业发展跟踪引领计划》,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趋势研判,提高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敏锐性与关注度。在石墨烯、纳米材料、柔性显示等正在兴起还未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新兴产业领域,要积极占位;在增材制造、人工智能等即将为制造业带来颠覆式变革的重大技术领域,要抢先布局。通过一手抓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和培育孵化,一手抓高端项目和领军人才引进,为加快发展未来优势产业添劲续力。

培育符合江苏实际具有江苏特点的地标型企业和企业家。企業和企业家是重塑江苏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发力点。要从江苏实际出发,制定实施全省《制造企业分类培育方案》,进一步明确企业培育的目标定位和着力点。一是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和未来高成长产业,培育一大批百亿级、500亿级企业。江苏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企业多于其他省份,成长为百亿级、500亿级企业希望很大。要通过品牌提升、兼并重组、产业链延伸、商业模式创新以及“走出去”等方式,加快推动50亿元企业尽快跨上百亿级台阶,百亿级企业跨上500亿台阶,培育形成一大批上规模的江苏地标型企业。二是立足创新创业,把握机遇机会,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着力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大多产生于高速发展的新兴领域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目前江苏制造业“独角兽”企业仅有一家。要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鼓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增强技术、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循环的流动性、开放性和协同性,加大对高成长型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并支持大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通过业务拆分、投资、收购等形式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三是立足江苏传统,面向变革大潮,培育一批既专注实业又视野开阔的新苏商。注重实业是江苏企业家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要传承发扬,但更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推动企业加快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创新,激励企业家开拓全球化视野和树立更强的市场意识、创新精神,勇于把握新技术、新产业变革趋势,善于抓住新的商业机会,在全球市场和产业前沿搏击冲浪。同时要高度关注企业家代际传承的问题,做好“创二代”接班培养,推动紧跟时代的新一代企业家成长。

把提升产业治理能力作为培育江苏制造业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产业治理能力主要是指政府引导产业发展、服务产业发展的方式与水平。在目前江苏制造业亟待向中高端迈进的现实背景下,提升政府的产业治理能力显得尤为迫切。一是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产业发展推动机制。从横向看,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强化“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职能,构建更加有效畅通精准的协调机制。从纵向看,要重视加强各级政府在培育产业和企业过程中工作目标、措施、管理和服务的上下联动,全省一盘棋,劲往一处使,形成同向同力的格局。二是探索实践研发创新资源更加贴近产业和企业需求的服务模式。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可从实际出发参考借鉴不同的模式。可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创的以高校为主导,大学、政府、产业联合的创新创业模式,持续开展好“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等活动。可以借鉴以色列模式,利用孵化器和资本力量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实施高水平科技孵化器培育计划,支持天使投资、VC/PE等各类风险投资主体成长壮大,为科技创新产业化保驾护航。也可以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以“合同科研”满足中小企业创新需求的经验,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产业组织,为中小企业在工艺改进、产品改善等方面提供创新服务。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江苏制造业企业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图说江苏制造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