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现状寻方向 精准施策润童心

2018-09-08 10:18姜波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小学生

姜波

中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合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是对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赏析,包括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和课外儿童读物。对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认真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而对课外的读物,教师需对学生进行提点,引导他们学会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我认为,中外儿童文学阅读应着力培植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促进其主动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丰富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育学生高阶阅读能力,提升全面完整的阅读核心素养,为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及苏教版教材儿童文学概况

要想更好地让学生走进儿童文学的世界,领悟儿童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深邃思想,提高儿童思维及言语训练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必须得了解儿童文学的定义和苏教版儿童文学的现状。

1.儿童文学的定义

对于儿童文学的定义,学界观点不一。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宋文翠认为,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为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而创作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浦漫汀认为,“儿童文学要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儿童,要对他们有所帮助,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是成人为儿童专门编写的文章,这其中也包含了以作者的主观思维为主,但这种主观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儿童文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相对应,是为了儿童教育的需要,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心理年龄和审美需求、易被少年儿童理解和接受且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儿童文学具有教育意义。狭义的儿童文学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儿童文学,指与各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及阅读能力相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儿歌、童话、儿童故事、报告文学、科幻小说等类型。以小学阶段的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主体与核心。总体来讲,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是成年人,他们站在儿童的角度进行创作,以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儿童文学能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因为其适合儿童阅读,符合儿童身心状态。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论述中外儿童文学阅读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2.苏教版教材儿童文学概况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优势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儿童阅读兴趣,更是小学生阅读活动的主要内容。按照体裁划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大致可以分为儿歌、童话、寓言、儿童诗、儿童小说、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科学小品、儿童报告文学和儿童剧本十大类。其中,儿童故事约占1/3,儿童散文和儿童诗各占1/3。不同年级的儿童文学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文学的数量是呈递减趋势的。此外,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不仅包括中国的作品,也包括少量外国的作品。

二、小学儿童文学阅读存在的问题

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阅读还存在着游离于作品情节之外的现象,要想让学生深度地揣摩、领悟儿童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境,教师应成为学生深度阅读的引路人,阅读内需应成为学生深度阅读的驱动力,适度阅读应成为学生深度阅读的不竭源泉。

1.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及课外活动都与儿童文学联系密切,需要教师有效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活动。但是据统计,我国近90%的小学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学理论教育与培训,而且教师对儿童文学也不够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不足,无法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谈不上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有趣的发现》这篇文章,内容很简单,大意是岛上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不会飞,被风刮到海里淹死的可能性不大;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能顶住大风,也能生存下来;而翅膀小的昆虫,能飞却顶不住大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便逐渐消失了。在成人看来这篇文章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二年级小学生的逻辑能力还没有那么强,想让小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就要契合学生的审美心理与接受心理,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与学生互动,而不能使用阅读全文后出示课件让学生填空的方式,否则,教学过程是不适合二年级小学生的。

2.阅读动机趋功利性,阅读范围相对狭窄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直观、想象、描述,儿童文学的感性化特征正契合了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征。但是据统计,小学生最喜爱的阅读类型是具有冒險、刺激、搞笑等趣味的卡通漫画类读物,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只有34%,他们阅读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娱乐、放松心情。也有一部分小学生认为阅读儿童作品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一小部分小学生没有目的性,只是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来阅读。不难发现,小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绝大多数是由父母选择或教师推荐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读物的自由,即使自主选择,也存在很多外界干扰因素。家长和教师在推荐读物时,首先将学习成绩作为首要考虑要素,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背诵来提高写作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些做法无疑成了开发儿童阅读潜能的藩篱,使儿童阅读处于低水平的重复状态,遏制了儿童高阶阅读能力的提升。

3.阅读过度成了负担,课内课外已然脱节

阅读本身是一种生活状态,阅读的过程价值是最大的。前文提到,小学生往往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压力下被迫进行阅读的,目的性很不明确,这就导致一些小学生将儿童文学阅读当成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阅读的篇目也大大超出了课标所要求的数量和学生相应阶段的阅读能力。这样做无异于拔苗助长,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丧失阅读的兴趣,不利于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此外,为了达到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应注重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指导,只是单纯地布置阅读任务,没有做到课内与课外教学的有效衔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阅读方法也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运用。课内和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脱节,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中外儿童文学阅读课程建设的对策

儿童在阅读中外儿童文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维跃升,应该是建立在基于儿童心智发展区的言语和能力上的提升,让阅读变得更能温润童心,为儿童的阅读品质发展奠定基础。

1.提升教师文学素养,坚守“儿童本位”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阅读接受的心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具备一颗童心,建立全新的儿童观,加强对儿童文学理论的学习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会独立理解、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在课堂上,教师在讲授儿童文学作品时,应从儿童的精神需求出发,不能按照成人的预设去教育儿童,要从儿童的原初生命欲求出发去解放和发展儿童,张扬儿童的天性。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发现”儿童,儿童真正成为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真正成为教材、课程的逻辑起点,儿童文学教学才能有一个质的突破。如《蚕姑娘》这篇课文站在儿童的角度上,将蚕宝宝变成蛾子的过程写了出来。在春天,蚕姑娘从蚕卵中钻出来时又黑又小,接下来发生的变化是又黄又瘦、又白又嫩,最后是又白又胖,之后吐丝、结茧,等茧开窗后,又变成了蛾姑娘。文章对蚕宝宝形体变化的描述十分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语言及理解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且朗朗上口,尤其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能够开拓儿童的想象力。这类文章就可以以修辞的运用为抓手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引发学生开展贴近“最近发展区”的模仿与创新思维活动。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厚“阅读储备”

儿童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靠课堂教学就能完成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种阅读方式丰富儿童文学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其中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在会读理解之后,还能够做到简单的复述,或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增加对文章的理解。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分角色朗读,如《谁的本领大》一课,让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风和太阳的对话,从而让学生亲身感受其中的情感,懂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一次比试太阳赢了,顺利使孩子脱下外衣;第二次比试风赢了,因为它使船走得快。教学中可结合具体情境举行各种形式的练笔。教学中围绕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进行对话、练笔等多种训练,学生自然而然习得言语的表达技巧。当然,练笔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由简到难。低年级可选择儿歌、童谣等简单易懂的体裁;高年级可尝试选择寓言、童话等体裁,尤其要结合课本中相关的篇目实施练笔活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言语智能训练与阅读活动紧密地糅合起来,进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3.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尊重“合适体验”

小学生活泼好动,而且乐于表现自己,所以让学生在阅读时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能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更有利于他们对自己扮演的人物的理解,促进其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的發展,学会思考生活,进行自我教育,还能迸发智慧的火花,打开思维之门,促进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嫦娥、后羿和逢蒙,扮演嫦娥的学生就能感受到嫦娥的美丽和逢蒙的奸诈,体会到后羿发现妻子不见之后的焦急心情,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奔月”一段的场景描写,引导学生将自然景象和作者的情感进行整合,感受景美人更美的意蕴,让学生在审美鉴赏中陶冶情操。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如同一张白纸,纯洁而干净,需要教师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在这张白纸上绘出美好的图景。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激情饱满地和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用愉快的心情感染学生。如教学《螳螂捕蝉》,教师看完文章后应先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能太浅也不能太隐晦,因为太浅不利于学生学到知识,太隐晦就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儿童文学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提前预习,但是教师在课前导学单中设置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同时要为学生营造自主质疑的空间。比如可设计这样的任务:“除了导学单已提到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与同学们一起探讨?”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也要有独特的见解,并尊重每位学生的见解,让他们畅所欲言。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我们都知道儿童文学多具有哲理性、讽喻性,常用故事来反映生活中的道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挖掘和发现人生的智慧。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轻易相信坏人的话,学生了解这一点后,教师要趁势指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和葡萄》《断尾的狐狸》等寓言故事,让学生去发现作品中的善恶美丑。

中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儿童文学的阅读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与思维的开拓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情感需求,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小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儿童文学世界,并探索更多有效的阅读方法,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得儿童文学的教学更加科学与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建湖县育红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儿童小学生
刊首语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是小学生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
“六·一”——我们过年啦!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