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莹
摘 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对于心理健康课堂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多主体参与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补充三个方面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0-02
课程评价可以为课程改革提供激励、指导与反馈,这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针对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评价存在的参与评价主体单一、侧重终结性评价、评价方法单一等问题,笔者试以观摩的《时间管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与学生共参与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教师和学生总是充当被评价的角色,比如通过学生在课上能否正确回答教师的提问,来评判他们是否掌握正确的心理学概念。通过教师的课堂呈现,来评判其是否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是被评价的对象,其主观能动性未得到发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要达成以评价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目标,就必须将学生和教师都纳入到评价主体中来。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谈谈印象最深的環节、最喜欢的环节以及参与课堂活动的心得和感受来反思教学。比如在《时间管理》一课中,教师设计了“感受时间”和“管理时间”两个环节,课后,学生普遍反馈在“感受时间”环节观看的教育短片——《苍蝇的一分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苍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竭尽全力地去完成各项目标,让学生深受感动。而学生最喜欢的则是“时间管理”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设计了“时间管理小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将米、花生、苹果装入一个大盒子中,并不得损害食材。这一小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不少学生表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们懂得了时间的可贵,并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可见,学生的评价不仅能直观地反映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让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确认,培育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精神。
同样是这节课,教师执教后也引入了反思。两个环节所运用的课程资源,使执教者意识到从生活经验出发,挖掘教学素材,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他们对心理健康课堂中的亮点和问题有着切身体会,将教师纳入评价主体,能促使其自我反思,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路径,生成不同的教学策略,构建起充满智慧的中小学心理课堂。由此可见,将教师与学生纳入评价主体,是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评价改进的关键环节。
二、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传统心理健康课堂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直接以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依据,而不关注师生在教学进程中的感受与得失,这样的评价显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课程具有多层面的“教”与“学”的目标,既要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课堂之所学,又要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展现人本关怀。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形成性评价是指评价过程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从方案设计、活动内容到教育成果都要进行诊断,并通过诊断做出反馈,针对尚存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评价模式[1]。这种着眼于全过程的评价模式改变了以往以教育成果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在聚焦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教育主体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时间管理》一课可分为话题引入、感受时间、管理时间、讨论与分享等环节。在话题引入环节,具体的评价内容有:话题引入的方式、话题引入的效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而在“感受时间”的环节,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是否新颖灵活、学生观看短片的过程是否有序、由“感受时间”环节向“管理时间”环节过渡是否顺畅等。通过对每一环节评价内容的反思,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此,既关注教学效果,又关注教学进程,才能将心理健康课程的人本关怀落实到位。
三、定量与定性互补充
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评价在课程目标、课程方案的设计、课程效果的评判等方面,一般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但同时,心理健康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它具有内隐性、个人化的特点[2],这要求心理健康课堂评价需要调和多项因素之间的关系,因而,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评价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一表统天下”的现状,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在《时间管理》课程评价中,我们设计了针对学生主体的课堂评价表,让学生对“我可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我觉得这节课可以帮助我解决近期遇到的问题”“我对这节课的投入程度”“我能在课堂中表达真实的自己”等问题进行五级评分。而教师则可采取定性评价的方法来评估自己的教学质量。同样是《时间管理》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心理科课堂教学评价表,从目标内容(目标明确、内容科学)、方式方法(形式灵活、方法恰当)、活动过程(活动设计、活动开展)、活动效果(学生参与、感想收获)、教师风采(教学智慧、教态教风)这五个层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定性评价。如此让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补充,使课程评价的效果更趋真实、有效。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健康课堂评价方式改革的必然性。实践表明,从教师与学生多主体参与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补充三个方面改进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6:49-50.
[2]黄俊霞.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3):10-12.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370)
责任编辑 吴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