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摘 要 在国家振兴乡村的大战略背景下,田园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农村学校的必然选择。在考察田园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代意蕴的基础上,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通过顶层学校文化设计、田园化校园建设、系列化课程实施、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等路径,有效提高了师生素质,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关 键 词 田园文化;农村教育;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0-02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充分利用乡村资源,把田园文化引入校园,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师生的整体素质。
一、田园文化进校园的背景分析
首先,田园文化进校园回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作为一号文件向全国发布,由此,振兴乡村成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文件要求,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1]作为一所地处农村的学校,引田园文化进校园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其次,田园文化进校园体现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说起“田园”二字,人们脱口而出的,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耕读传家”式的恬静生活,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诗文中所体现的和谐、淳朴的价值取向,正是新乡村文明所追求的。让田园文化进校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自然和谐的人性之美。
第三,田园文化进校园还因应了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谢家庄小学位于广州市北郊,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农耕生活,这里的田园风光美丽迷人。谢家庄的新乡村建设,不仅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更重要的是有新乡村人,有新风尚。现代化变迁中的农村成为生产生活有保障的生活乐园,道德之美的心灵家园,生态之美的休憩田园,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学校文化与其所在的社区文化理应一脉相承,学校所在社区是学校文化创建的重要源头,在此意义上,田园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
二、田园文化进校园的内涵解读
田园,即田地和园圃,泛指农村。对田园文化内涵的解读,既要有历史的视角,也要有现代的思维。
(一)田园文化的历史溯源
在西北师范大学彭金山教授看来,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田园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所谓“应时”,即顺天应时,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所谓“取宜”,即因地制宜地从事农业生产;所谓“守则”,即遵守规律,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所谓“和谐”,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行为规范,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
(二)田园文化的教育传承
虽然“而无车马喧”的田园景象现在已近消失,“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农耕生活也已成为过去,但在新的时期,新乡村要用更适应时代步伐的理念去发展乡村,培养新乡村人,从而让乡村孩子认识乡村的价值,热爱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谢家庄小学倡导的田园文化,旨在立足田园生活,依托学校及所在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致力于传承耕种文化,润物无声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田园文化进校园的核心在于精神上对自然生态的深层次体验,在于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秉承,在于对“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农耕文化核心价值的深度领悟,体现在生态环境、建筑空间、师生关系、课堂学习等方方面面。
三、田园文化进校园的校本实践
(一)汲取田园文化精髓,进行学校文化顶层设计
学校立足田园文化精髓,寻找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内省与外显的结合点,确立了“播种快乐,构筑幸福家园”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本真快乐的情怀、健康质朴的人格”的未来人才,在“种乐得乐,献乐得乐”教育实践中,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从而舒展生命,感受快乐,享受幸福。
(二)铺陈田园底色,文化熏陶育人无声
学校精心营造了系列蕴含田园意境的文化景观,让校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尽显田园之美。
踏入学校大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匾牌下的开心农场中,瓜果园、甘蔗林、青豆洲、碧菜地,次第排开。围墙边,翠竹生机勃勃,木棉树和杜鹃相依相偎,竞相吐艳。
百米文化长廊中, 48首田园诗,尽显园诗人的心境和情怀。横梁两面,二十四个节气顺序排开。宣传板上,“中国的农耕文明”等主题展示,吸引着孩子。长廊的两端,“春夏秋冬勤耕耘,东南西北同欢乐”“五谷丰登足天下,瓜果飘香满家园”的农家对联引人注目。
取名“农具坊”的博物馆里的藏品,均是由师生自愿捐献和亲自收集的农具。学生在收集、参观农具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的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惊叹于先人的劳动智慧。
乡情亭柱上,一幅幅师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对校园之美的眷恋和热爱。读书阁里翠竹常绿,凿壁偷光、囊荧映雪、悬梁刺股、闻鸡起舞等故事鼓舞着学子。农家棋廊里,学生或吟诵田园诗歌,或玩诗词接龙,或两两对弈,个个自得其乐。这正是田园生活悠然、恬静生活画面的生动展现。
(三)挖掘田园文化,构建特色课程系列
课程是育人的核心载体,田园文化进校园必须通过课程来实施。依托谢家庄独特的环境和特有资源,学校构建了具体、易实施的田园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共分三个系列。
田园文化熏化课程系列。文化熏化课程,渗透了田园文化精华,让校园内外显着田园之美。学校设计制作了精美校园美景画册让学生欣赏;每学期利用班会课组织孩子们参观校园文化十景,学当小导游;组织开展“我与春天相约在田园”“走进秋天分享秋色”的春、秋两季外出研学活动,让学生感受田园之美,领悟田园文化的精髓。
田园文化学科课程素列。学校组织编写了《诗颂田园》《田园美德》《田园实践》《田园音乐》《田园美食》《快乐足球》等系列校本教材,上学生在系统的学习、实践中习得田园文化。
田园文化拓展课程。学校组建了十八个特色社团,包括:田园诗社、田园种植、唱响田园、舞动田园、美绘田园、奏响田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竖笛、葫芦丝)、巧绣田园、田园美食、田园书法、田园棋趣、田园剪纸等,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感悟田园文化,创造田园文化。
(四)开展田园实践,体验与研究相结合
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乡村特色资源在器乐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研究”“利用乡村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悦纳教育下田园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课题从立项到结题,每一步浸透着参与者的心血和智慧。为让课题研究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学校要求课题研究全员参与,即教师与学生全员参与,同时吸收教师及家长志愿者和校外机构义务免费参与课程活动。这样的课题研究,以活动的形式展开,吸引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参与,实现了体验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学校的“开心农场”里,老师们结合自己任教学科和相应课题,和孩子、家长们一同观察记录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伴随着所种植植物生长、发芽、开花,师生们也在不断地成长。
在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浪潮中,谢家庄小学的教师员工呼吸着田园文化的芬芳,坚守着教育的宁静,既与时俱进,也保持淳朴文化传统,为培养一代代具有田园文化本色的新乡村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怎么看怎么干[J].农村工作通讯,2018(3):14-19.
[2]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对现代农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1(1):147-148.
(作者单位: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广东广州 510540)
责任编辑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