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ene
近些年,全国遍地开花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吸引了不少慕名而至的艺术爱好者,但其中不少“爆改厂房”式的艺术园区并没有持续与可扩展的地区性发展模式。这种实质上打着文化艺术招牌的圈地融资行为,普遍在地价上涨后便随即清退艺术家,这种资本至上的发展理念,很少能让文化艺术真正落地生根,现在也面临艺术呈现方式薄弱、土地变迁风险大、既“不接地气”又缺乏文化规划的境况。本期海外,让我们换一种视角看看这几个曾经没落衰败的乡村小镇,如何通过艺术实践脱胎重生、成为新的艺术探索热点。
越后妻有——萦绕田野气息的另类观展
在日本北部,靠近东海有一片广达760平方公里的农耕地区叫越后妻有,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村庄,一度曾经是日本的第一大粮仓。新潟古称越国,“越”在日语里有难以逾越的含义,“越后”意为更难到达的地方,这里是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世界上少有的豪雪地带,冬季通常积雪会有两三公尺厚,一到冬天大雪覆盖,人烟罕至,加上城市发展迅速,越后妻有的青壮年流失严重,大量的民宅无人居住,学校也渐渐被废弃,曾经山野富饶的越后妻有,慢慢也沦为田耕荒废、老龄化严重的“空心村群”。
而策展人北川富朗带着一种强烈介入社会的艺术诉求决心改变这片地方,他策划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将760平方公里的山村和森林变成艺术的舞台,试图探讨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的关系。这个当时看来有些天真不切实际的想法,后来却神奇地推动了整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使这片沉睡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
内海昭子作品《为了那些失去的窗户》,“当来到桔梗园的那片平地,透过这扇窗户眺望信浓川的支流芋川时,才会领悟这里的自然才是我们的家”。
与画廊美术馆展示作品不同,这些作品常常巧妙地融合在自然乡间、田野处,与乡村的景观交相呼应,在这些作品创作过程中,许多村民也会加入艺术家的作品制作当中,不管是食堂的婆婆还是务农的老伯,许多村民会自发前来帮忙,而参加的村子数量也从2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这种当地民众的认可,不仅是对艺术介入行动的一种接纳,更因为艺术节对他们生活带来了真切的改变——不仅带动了各项服务业的大幅发展,带来就业缺口也让更多的年轻人回流,妙手回春地将日本农耕传统文化与各种形式的现代艺术作品融合成一个神奇的自然体呈现。从最初“大地艺术节”实践至今,32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组艺术家曾经来到这片土地上,包括艺术家草间弥生、日比野克彦、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伊利亚与艾米利亚·卡巴科夫,以及被人熟知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邱志杰、荣荣·映里、刘建华、管怀宾、张永和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主动加入这个项目,每年吸引到参观人数多达几十万。通过田野里每年筛选优秀作品永久展示的方式,越后妻有展现出人文与乡村巧妙结合的第二次生命景观。现在,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已经成为全球最著名的以大地艺术为主题、让艺术亲近土地的艺术三年展,也堪称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三年展。
濑户内海——海岛上的当代艺术盛事
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同为北川富朗策展的濑户内海艺术祭,开展于濑户内海周边的多个岛屿及村庄上,由一开始以高松港为中心的7个岛屿扩大到14个岛屿和港口,包括直岛、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沙弥岛、本岛、高见岛、粟岛、伊吹岛,还有高松港·宇野港周边。
濑户内海海域是孕育日本文化之地,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濑户内航道产业链是日本的主要经济支柱,然而随着产业升级、结构改变,濑户内海经济也逐渐走向衰落,人口外迁,村庄没落,老龄化十分严重,而日本的海岸线狭长,濑户内海区域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直到近几年来,倍乐生公司开始对这里的几个岛屿进行艺术开发,开始举办三年一届的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引入备受瞩目的当代艺术主题重新唤醒这片海域,其中最早开发的岛屿,也是目前艺术项目最密集的岛屿——直岛,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最值得去的艺术岛屿之首。
以直岛为例,整座直岛可浏览的区域划分为三大块:以“家计划”为主的本村区;以散布着草间弥生的红南瓜、藤本壮介的直岛小提琴等艺术作品和钱汤(欧式复古风格澡堂)为主的宫浦区;分布着Benesse house和李禹焕美术馆、地中美术馆,以及散布各类户外大型雕塑、艺术装置的美术馆区,其中的地中美术馆和Benesse house均为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品。
濑户内海艺术祭开办至今吸引了许多国际重要的当代艺术创作者、设计师和策展人驻地策划和创作,其中还包括许多人所熟悉的日本当代艺术家、建筑师,包括草间弥生、安藤忠雄、杉本博司、安部良、横尾忠则、大竹伸朗、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盐田千春、千住博、宫岛达男、山口启介等,都带着他们的作品聚集在这里,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将自己的艺术创作与岛屿、村庄、当地的树林、海岸等风景相结合,从建筑到装置、从一座岛屿到另一座岛屿,濑户内海国际艺术节以史无前例的庞大规模和高水准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国际上享誉斐然,已经成为了日本以当代艺术的力量推进地方重塑的标志性项目。这场“艺术登陆”,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前往,更是将全球的目光重新聚焦到这片淡出人们视线的海域诸岛。
Marfa——钞漠中的“极简主义小镇”
Marfa(马尔法)是美国得州西部的一个沙漠小镇,位于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处,这里曾是战争期间军队的训练基地,而战争结束后Marfa小镇一直发展十分缓慢,只有2000左右的常住人口。这是一个以牛仔、艺术及伊丽莎白·泰勒的《巨人传》、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血色黑金》等电影著称的小镇,它保存着最原始风味的美式西部风情。一个偶然的机会,Donald Judd——简艺术(Minimalism)之父来到这个小镇度假,被Marfa荒凉广阔的独特风光吸引并决定就此驻扎,相对纽约艺术圈的喧闹繁杂,Donald Judd发现这儿更适合创作大型的雕塑和公共装置,可以更自由地实现自己的各种开创性想法。
他把Marfa镇的一处大型美军废弃飞机停机棚当工作室,并在周围的沙漠里做了几件大型极简雕塑,由于Donald Judd的名气和艺术影响力,他的创作也吸引了许多当代艺术策展人、收藏家、美术馆专家们慕名前至,还有许多其他艺术家也随之而来,开始他们在Marb的艺术驻地活动。后来Donald Judd陆续获得了多个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买下了整個废弃的军事基地Fort R.D.Russell,形成了一超大形的室内与室外博物馆,在里面展出John Chamberlain、Dan Ravin、Carl Andre、Ingolfur Arnarrson、Hiroshi Sugimoto、Ilya Kabakov、Roni Horn、Claes Oldenburg and Coosje van Bruggen、DavidRabinowitch、John Wesley等众多著名极简艺术大师作品,以数量与重要性而言,Marfa小镇里的艺术收藏,是全世界其他美术馆无法匹配的规模。Mafa小镇还有好几处Judd购置并改建的工作室,包括Mafa的一栋破产的银行大楼,Judd将其翻修、重新设计和改建,里面收藏展示着Judd早期的油画和素描作品,以及他设计的家具和建筑项目;“The Block”竹包含了一个完整的街区,有两个大的飞机棚和一栋矩形的两层房子,曾是前美国陆军军官的住所。Judd将两层房子改建成了私人住宅,飞机棚成了图书馆,也包含了他收藏的艺术品和家具。这些地方都可以在Judd Foundation的网站上浏览和预约参观。
Judd的主导和基金会的介入使这个小镇逐渐变为聚集极简主义艺术作品、艺术家、展览活动的一个社区,如今Mara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去那里工作和生活,带动了一批新兴的展览、画廊和艺术机构,也带动了小镇旅游、餐饮等服务业,每年吸引了许多艺术爱好者到这个原本荒凉的小镇朝圣,甚至被称作“极简艺术的麦加圣地”。
(编辑/郑芝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