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龙
历史像一个双面镜,前照古人,后照来者。通过多年实地走访、勘察,我对东北满族的民居发展有了一些了解。关东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因素,冬季特别漫长寒冷。满族的先民通古斯人走出洞穴完成进化,不断南迁,最终到达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以及各分支小河流,依山依水而居。
满族的先民最早创造出单体居所,东北有句方言,“没事找地方猫着去”,听似玩笑话,实际上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这就是满族最早的居所——猫洞。
猫洞以家为单位,空间较小。猫洞利用天然地势,加上木式结构而成,结构简单,冬季保暖,夏季凉快,可防止野兽袭击。
满族还有另一种民居。由于满族是特殊的渔猎民族,长年在大山河流中猎取食物,因此他们制作出独特的移动帐篷。这种帐篷由3到5根桦树木搭建而成,四面围上兽皮,上端留口,用于烧烤食物时走烟。这种帐篷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帐篷内烹制食物。
伴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猫洞和帐篷都有诸多不便,智慧的满族先民便创造出最早的固定民居“地窝子”,也叫地印子。这种民居最大的特点是挖地而造,深约一米,四周夯实土墙,房顶起脊三角形,用木头搭成,房顶表面材质因地而取,或以草铺盖,叫山房草;或以碱土抹平,内设土炕、锅灶,外设一个烟筒。
笔者曾实地勘察过金代建筑遗址,发现砖墙体普遍很薄。青砖性冷,冬季保暖效果不佳。聪明的女真人创造出外生里熟的墙体,也就是内用土制大坯,加到中间或内侧,进而增强冬季保暖效果。同时出现正面青砖、三面大坯的房屋结构,也叫一面青,这种房屋很普及,房屋顶用独特的布纹烧制青瓦,房梁结构借鉴宋代建筑,同时用砖花、石雕装饰。
明末,东北民居结构有了很大改变,青砖的大量生产使房屋更加坚固,院落的组合式建筑出现了,以遼东最有代表性的平房斗拱小四合为代表。
清入关后的建筑正式拉开中国建筑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吉林、黑龙江等多个城市出现了一进出三合院、两进出三合院,最为著名的有各地的将军府。这是典型的东北民居,其结构组成独具特色,一进出三合院,主要由门斗而入,门斗上有斗拱、雕花,上设青瓦,东西直接连院墙,过门斗后,是影壁,绕过影壁进入院落,东西各置厢房一间,多用于厨房或粮仓,由下人居住,两厢不压正,也就是说,厢房不可以挡住正房。
两进出三合院门都改为门厅,大门两侧有耳室,在一进出的基础上后面加一套,主要是将军、富商、家属居住,装饰更加华丽,东西跨院主要以厢房为准,各加一厢一正,院正房低于进出三合院正房.但必须是同一直线上。
满族在房屋的建筑上有严格的规定,可以说东北的民居是满族人千年迁徙生活的一个缩影,这种民居在关东延用至今,辽北、吉林、黑龙江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