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非
胡安·鲁尔福是墨西哥著名的小说家。他幼年饱受变故,可以说其童年是在贫寒的家境与战争的硝烟中度过的,1910至1918年的墨西哥全国大革命,尤其是1926至1928年的基督教会反对卡雷纳斯总统的战争给他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创伤。
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文学创作可谓自学成才。1942年与友人开办《面包》杂志并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人生无常》,后又陆续创作了《我们分得了土地》以及《马卡里奥》等。1953年,他将这十几个故事合集,以《烈火平原》为名出版。1955年,胡安·鲁尔福出版了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中篇小说《佩德罗·巴拉莫》,以其深刻的内容和奇特的形式赢得了极大的关注和赞誉,成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之一。《烈火平原》及《佩德罗·巴拉莫》为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声誉,尤其是后者,奠定了鲁尔福文坛巨匠的地位。他先后于1970年获得墨西哥国家文学奖,1976年被选为墨西哥语言学院院士,1983年获得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文学奖。那么这部不长的小说《佩德罗·巴拉莫》究竟魅力何在呢?
作家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佩德罗·巴拉莫是庄园主卢卡斯的儿子,幼年时父亲被雇工所杀,他怀恨在心,一怒之下将参加葬礼的人全部杀死。此后他软硬兼施,巧取豪夺,逐渐把家乡——科马拉小镇的万顷良田和成群牛羊据为己有。为了抵赖欠账,佩德罗·巴拉莫选择与最大的债主普雷西亚多结婚,后来霸占其全部家产并且将她赶出家门,普雷西亚多携儿子胡安远走他乡,最后含恨而死。多年苦心经营之后,佩德罗·巴拉莫成为独霸一方的地主首领,倚仗权势,横行霸道,蹂躏妇女,私生子多的数不过来。而在他统治的势力范围内,各个阶层的民众都被迫忍气吞声地屈服他的淫威,就连震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革命也未能撼动他的根基:佩德罗·巴拉莫巧妙应付,假装投靠革命,而后指使亲信打入革命队伍并唆使起义军攻打邻村的土地。其势力扩张到了顶点,随后盛极而衰,痛苦和不幸开始逐一降临到他的头上:先是爱子米盖尔——继承父亲衣钵的坏种,在寻欢作乐时坠马而死,让佩德罗·巴拉莫悲痛之余充满恐慌,他指望从年轻时的挚爱苏珊娜那里寻求慰藉,认为是唯一能够拯救自己的人。殊不知这一位早已饱尝苦难:婚后即丧夫,后又被父亲糟蹋,即便佩德罗·巴拉莫将其明媒正娶,她却无福享受,不久就疯了,随后辞世。科马拉的教堂响起钟声,人们却把这当成了狂欢的节日。佩德罗·巴拉莫异常生气,发誓进行报复,竟诅咒村庄寸草不生,人们纷纷外出逃荒,最终他也死在了自己的一位私生子——阿文迪奥手中,结束了悲喜交加的一生。
作品运用了多种手法,使得叙述充满奇异的色彩。作品的第一部分讲的是胡安回老家的前因后果,讲述他在科马拉的经历。对话体的叙述中,不时穿插着佩德罗·巴拉莫的内心独白以及他母亲普雷西亚多的回忆,从中引出了一系列其他的人物和事件,叙述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视角不断地变换,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一位旅居异乡的游子回家寻访的经历,还有那已经破败荒凉的科马拉小镇。但是,在全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读者方才明白原來这是胡安在墓穴中与老乞丐进行的对话。紧接着,第二部分主要叙述佩德罗·巴拉莫横行霸道的作为以及他和苏珊娜的爱情悲剧。倒叙、回忆、对话、独白仍然穿插在各处,为我们刻画了这个地主的形象,最后写到佩德罗·巴拉莫被其私生子阿文迪奥杀死结束。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创作手法,而更像是一副超现实主义绘画。作者不断变化叙述视角: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梦幻,从人物的生前到死后,从而给读者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整个作品好像是由各种元素拼贴成的镶嵌画,虽然事件好像孤立零碎,但是总有一根线索将他们联系起来。通过把脉络梳理清楚而弄懂事情真相,充分享受阅读的挑战和乐趣。其实这一点也深刻体现了墨西哥人的思想观念,在土著人看来,线性时间是不存在的,历史的上升与发展呈现螺旋状态,所以,过去、现在与将来完全有可能在一个层面上并存,这种结合本土思维的结构安排,深刻诠释了“魔幻”的含义。
参考文献:
[1](英)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写作技巧实用文艺批评集[M].戈水,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2]冯为民.小说教学内容的确定[J].语文教学通信,2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