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年担当精神研究综述

2018-09-07 10:44李聪
求知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责任精神思想

李聪

一、引言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上提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随后无论是回顾历史、纪念伟人,还是谈及改革、出外访问,习近平总书记都要强调责任担当,讲责任意识。据不完全统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文章中,“担当”一词共提及100多次。仅在十九大报告中,“担当”一词便出现9次,无论是对五年来的历史回顾,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地位作用的认识,还是新时代对新人的培养,担当都是必然要求。

对担当精神展开研究,不仅在学理层面能够深入阐释担当精神的内在机理,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责任观注入新鲜血液,而且能够立足于时代境遇和社会发展要求,充分阐明弘扬担当精神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充实担当精神的当代内容,从中探析弘扬路径。总之,对担当精神的学理阐释和弘扬应用,在理论层面和现实层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国内学界对担当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担当精神的概念阐释、理论基础、意义追寻、个别主体担当思想、基本要求和责任担当教育六个方面。文章就从这六个方面入手,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叙述,以期使新时期的年轻人对担当精神有更好的理解。

二、关于担当精神及其相关概念阐释

何为担当?《古代汉语大词典》对担当的解释是:担当,即担负;承当,常用于艰巨的任务。《现代汉语词典》对担当的释义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何为精神?精神本身具有多重多义的属性与意义。樊浩引用王阳明的“良知论”说明了精神的内在涵义,他认为王阳明的“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说明了良知即精、气、神,亦即“精神”,强调社会或共同体的价值,知与行、思维与意志的统一[2]。李忠军曾对精神做出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精神是在心理、意识、观念、习俗、规范、制度等方面形成的稳定特质和风貌。精神具有群体层面的观念文化的内在深层样态、在个体层面显现出的面貌和气象以及在心理层面表现出的“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倾向,为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形成发展提供情感基础和精神动力,是意识形态构筑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担当[3]。他从群体、个体和心理三个层面分别阐释了精神的重要作用,比较全面而深刻。

何为担当精神?赵爽认为担当精神就是“敢于负责、能够负责”的精神,并从责任、品质、态度、使命、境界、能力、行动七个维度展开论述,并提出担当精神是由多种内涵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道德、责任、情感、认知和践行为核心的知行统一的担当价值体系,其实质是凝聚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髓,体现人生核心价值追求,贯穿于人生实践全过程的负责精神[4]。关于担当精神的具体内涵,李君利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论述担当精神的内容,包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担当,恪守孝梯、重视人伦的家庭担当,自立自强、勇担大任的个人担当和乐之君子、民之父母的为官担当[5]。杜飞进则以共产党为主体,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应包括为国、为民和为党三个层面,首先是为国干事、无私奉献,担当起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重任;其次是为民谋利、排忧解难,担当起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最后是为党分忧、忠诚尽责,担当起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重任[6]。

三、对担当精神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研究

关于担当精神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中西方文化视阈下担当精神的不同样态和马克思主义责任观与担当精神的内在关系研究三个方面,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进行阐述。

1.关于西方的责任观

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领域。

宏观上,学者以西方哲学史发展为线索,从整体上把握西方责任伦理的变迁。有学者提出西方责任伦理思想经历传统社会的个人对自己所在的社会结构负责的“习俗伦理责任”,现代社会个人基于主体外在自由的“类理性责任”与后现代社会个人基于主体内在意志的“道德责任”三种形态的变迁[7]。还有学者认为,西方的责任产生于自由意志,责任首先应该指向个人和自我。人在面对责任时,外在表现为对自己凭借自由意志制定的法律的尊重,内在表现为对本心、灵魂的忏悔[8]。

微观上,主要以西方的哲学家为案例分析展开研究。蒋文学就柏拉图《理想国》中体现的责任思想做出了自己的解读,他认为柏拉图在论证公民履行其责任与城邦产生和繁荣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将个人责任视为城邦幸福和个人幸福得以实现的基础[9]。钱小雪在分析柏拉图和基督教罪责思想是奥古斯丁责任伦理源泉的基础上,论证了奥古斯丁的责任伦理思想,即自由意志是责任根基,秩序之爱是责任理想,而爱上帝、爱人如己、爱上帝其他受造物是其责任实践,并指出奥古斯丁责任伦理的先天等级和绝对信仰的局限性[10]。文洁玉则从责任范畴的提出、内涵和影响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康德的责任伦理思想,其中责任是尊重规律而产生行为的必要性,定言命令的内在规定性和实践理性的意志自律三方面是作者对康德责任范畴内容的重要界定[11]。

2.担当精神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

宏观上,学者从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中挖掘担当精神的文化基因。孟宝芬认为爱国、奉公、务实、尚勇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责任担当思想的精髓[12]。李尽晖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探寻道德责任的根基,提出儒家伦理五常要求人们“安伦尽分”,以义优先以及“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态度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都是道德責任的重要体现[13]。还有学者认为,儒家是一种具有强烈担当精神的文明,儒家思想包含着固守于人世之中引领百姓的担当精神,强调为万民、为百姓、为苍生、为天下,以天下生民为念才是儒家的真精神所在[14]。

微观上,已有关于孔子、孟子、韩非子等人关于责任思想的研究。旷剑敏和刘立夫对孟子的担当精神做了深入剖析,认为孟子的担当精神是以四端之心为逻辑起点,以善良本心为人存在的本体,并从强调“为己”“为他”和“为天”的道德担当,“以民为本”“在其位谋其政”“虽千万人,吾往矣”“守望相助”政治担当以及强调“知言”“正人心,息邪说,承三圣” “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文化担当三方面,阐明孟子的担当精神[15]。斗拉将韩非子的责任思想分为三个主体,即设位待贤、抱法弃仁、严明赏罚、变故易常的君子责任,遵守法律和履行岗位职责的臣子责任以及士的责任[16]。

3.担当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联系研究

目前关于担当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联系的研究成果较少。孟宝芬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自由和责任关系两个原理进行阐述。责任担当的主体是人,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以责任担当思想也正是从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国家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出发的。同时,自由与责任的联系是密切相关、相互制约的。自由的界线依据责任来规定,但个体可以不必担负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明确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个体清楚自己所要担负的责任[17]。

四、关于担当精神的重要性研究

关于担当精神的重要性研究即弄明白“为什么需要担当精神”,学者们从爱国行动,实现“中国梦”伟大使命,弘扬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内在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落实等方面展开论述。陶文昭首先从使命、形势和人们思想状况三个方面,分别说明了现阶段强调担当的缘由,一是因为历史责任极其重大,越是任重道远,越要强调担当;二是因为当前形势极其复杂,迫切需要我们具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履职尽责的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三是因为存在懈怠现象需要担当精神[18]。

爱国是一种担当。有学者认为,爱国是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与责任担当的统一,体现着对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成为检验每一个中国人良知和责任的重要尺度[19]。而实现“中国梦”也需要担当。姚桓和孙宁强调中国梦首先是一份责任担当,是全体国民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不懈努力,也是几千年生生不息文明古国在新世纪对于人类发展的殷切期盼[20]。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也需要担当。刘建军认为信仰能够使人生具有意义感和使命感,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和振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大责任[21]。

中国精神与担当。有学者在对精神生活的时代性问题省思中发现,正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因社会转型及其观念的转变、人的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个人独立性的生成而面临着人际疏离、文化漂泊和意义虚无的问题,需要追寻精神家园及其生命精神的意蕴[22]。徐蓉和宋城长也提出建构中国精神的第一重维度即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感、责任感[23]。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要求。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坚持的优秀品格。建党95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都归结于中国共产党的担当,中国共产党担当精神的现实体现为“四个全面”[24]。徐自军指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担当精神创造的历史功绩,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是担当精神书写的当代“传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担当精神蕴含的政治智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担当精神赋予的政治勇气。担当精神是新形势下共产党人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离不开担当精神[25]。

思想政治教育与担当精神。一是担当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赵爽提出担当精神是人才的核心品质之一,践行担当精神教育指以唤醒大学生担当意识,深化大学生担当认知,提升大学生担当能力和水平,促使大学生将践行担当精神内化为稳定心理特征、外化为日常自觉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当前大学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26]。二是担当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李忠军阐释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直接指向和作用的是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有中国精神”,担当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27]。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是承担文化责任。有学者认为,提高人的精神状态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承担文化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尊重、满足、丰富和提升人的需要而实现人的自我超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本身与文化天然的、本体意义上无法割舍的内在关联性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当着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28]。四是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需要强化责任意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每一项工作都有相应的责任,有责任就要有担当,敢担当就要负责任。

五、个别主体的担当思想和担当精神研究

个别主体的担当思想和担当精神的研究主要以党的重要领导人和习近平为研究对象,阐释其责任思想。

党的重要领导人的担当精神。陈婷对邓小平的担当精神做了分析,指出勇于担当是邓小平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善于担当是最突出的领导风范,即实事求是,善于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敏锐思维;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敢破敢立,不断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风范[29]。李殿仁论述了陈云担当精神的四个表现,一是勇于任事,担“事”不避;二是为党进言,担“险”不畏;三是敢于负责,担“责”不推;四是终身学习,担“学”不辍[30]。

习近平的责任擔当。有学者提出习近平“四大责任”思想,集中表现在对人类,开拓和平发展新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对民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的责任;对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发展理念,实现精准扶贫新突破的责任;对党,全面从严治党,开拓治国理政的新局面的责任[31]。还有学者认为使命是前提,责任是核心,担当是落脚点,权责一致是保证。习近平的为政之道其突出的精神特质就是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32]。孟宝芬则提出习近平的责任担当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全心全意地为民担当、攻坚克难的改革担当、矢志不渝的信念担当和互惠共赢的大国担当。其基本要求为不推诿、不拖延、不怕难、不犹豫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务实性和全民性特征[33]。

六、担当的基本要求

1.宏观上“怎么做到担当”

刘云山从五个方面提出敢于担当的要求,即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和政治本色,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和职责要求,其本质要求是坚持原则、认真负责要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做到自身硬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34]。汪洋和汪青松提出敢于担当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定的信念,果断的魄力和非凡的智慧[35]。林少波指出“担当”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品质与素质。有无担当精神,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尺,并从敢于担当、甘于担当、乐于担当、勤于担当、严于担当、善于担当和精于担当方面阐释如何做到担当[36]。还有学者提出担当精神的三个维度,首先“勇于担当”是一种态度,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其次“敢于担当”是一种胆识,需要勤于学习,实践磨练和团结协作。最后“善于担当”是一种本领,需要创新思维,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37]。徐月高则以新时期好干部为主体,从六个角度明确了好干部敢于担当的表现。即担“责”不推,担“事”不躲,担“学”不辍,担“难”不怯,担“险”不畏,担“忧”不惧[38]。

2.微觀层面,不同主体的责任担当

王文提出青年学者要想不负时代,就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深入研究当代中国实践问题,要为改革发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39]。程样国和肖如恩提出青年“四个养成”“四个力戒”的要求。即要养成高远之志,力戒骄傲之气;养成进取之心,力戒日暮之气;养成勤俭之德,力戒奢靡之气;养成沉稳之性,力戒浮躁之气[40]。刘丙元对青年如何担当文化责任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增强青年的文化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二是明确文化立场,强化青年的文化责任;三是提升青年的文化厚度,培养青年的文化反思精神;四是彰显文化特色,突出青年文化个性[41]。还有学者提出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继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以及科学把握当代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42]。

七、开展责任担当教育

关于担当精神的培养路径以及责任担当的教育研究,目前大多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其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得出的结论却很相近。黄林萱提出,通过加强自我教育、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教育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力、增强实践锻炼提高个人社会参与能力、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以及营造良好氛围等教育途径,开展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43]。谢平认为,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应该首先明确担当的责任,将培养责任担当意识、激发担当情感、深化担当能力和引导担当行为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家庭展现以身作则的基础作用以及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意识和能力等路径开展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44]。朱奕璇针对目前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现状,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缺失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培育途径。首先塑造良好的自我责任感;其次重视家庭责任担当意识教育;再次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方位地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培育[45]。

八、结语

综上所述,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到担当精神,学界对担当精神的研究呈指数级增长。其研究成果虽然不少,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首先在担当精神的中外历史溯源研究方面。第一,虽然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担当精神的根基和资源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关于担当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大多是采取引用名人名言的方式去论证,而且并没有深入探求担当精神形成的历史原因。第二,关于西方的担当精神溯源和责任观研究,无论是整体变迁趋势还是个人责任观研究,其研究成果数量较少,且没有明晰西方责任观的特质与西方文化传统的关系。第三,关于中西文化滋养下所形成的担当精神不同的内容样态尚且缺少对比研究。其次,对担当精神的认识,目前仍停留在表面,主要表现为常识性生活上对责任承担的意义研究,还没有从哲学层面深入探析担当精神的内在机制和生成逻辑。最后,对担当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和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上,还需要多角度、多领域、多主体、全方位考察和探求担当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樊 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教育研究,2013(2):44-54.

[3]李忠军.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铸魂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5(6):9-16.

[4][26]赵 爽.提升大学生践行担当精神的教育高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4.

[5]李君利.中国传统担当精神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7.

[6]杜飞进.让担当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论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J].邓小平研究,2016(5):1-8.

[7]郑富兴.从习俗伦理责任到道德责任——西方责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变迁[J].伦理学研究,2011(1):47-52.

[8]田 华.论西方伦理学中的责任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6).

[9]蒋文学.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责任思想[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2-76.

[10]钱小雪.奥古斯丁责任伦理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7.

[11]文洁玉.康德伦理学中“责任”范畴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4.

[12][17][33]孟宝芬.习近平责任担当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启示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7.

[13]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14]曾海军.君子恶居下流——兼论儒家的担当精神[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

[15]旷剑敏,刘立夫.论孟子的担当精神[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2).

[16]斗 拉.韩非子责任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陶文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担当精神的重要论述[J].中共中央党报学报,2014,18(6):35-40.

[19]梁 柱.爱国:不可移易的圣洁感情与责任担当[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4).

[20]姚 桓,孙 宁.“中国梦”: 责任担当、精神能量与文化气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4).

[21]刘建军.信仰: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大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2(6):3-7.

[22]胡海波.精神生活、精神家园及其信仰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4(1):19-27.

[23]徐 蓉,宋城长.论建构中国精神的三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39-45.

[24]杨 飏,姚 红.论中国共产党担当精神的伦理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9).

[25]徐自军.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政治品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1):19-20.

[27]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96-102.

[28]卢景昆,罗洪铁.论思想政治8教育的文化责任[J].思想教育研究,2012(3).

[29]陈 婷.论邓小平的担当精神[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6.

[30]李殿仁.学习陈云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和敢于担当精神[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4):43-45.

[31]杨晓成,刘晓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脉络——基于习近平“四大责任”思想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29-34.

[32]洪巍城,韦冬雪.习近平责任思想论要[J].理论导刊,2017(1):84-88.

[34]刘云山.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N].学习时报,2014-3-10(1).

[35]汪 洋,汪青松.敢于担当与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J].求实,2014(12).

[36]林少波.担当[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37]徐根义.“担当”精神从何而来[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5):64.

[38]徐月高.论担当精神的时代内涵[J].红旗文稿,2014(22).

[39]王 文.青年学者要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J].红旗文稿,2016(3),25-26.

[40]程样国,肖如恩.中国梦:当代青年的历史担当[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41]刘丙元.论青年的文化自觉与青年文化担当[J].青年探索,2011(5).

[42]秦 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使命担当[N].人民日报,2016-9-12(15).

[43]黄林萱.大学生党员责任担当教育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44]谢 平.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4.

[45]朱奕璇.當代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责任精神思想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拿出精神
谁的责任
责任(四)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