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浅析

2018-09-07 10:44陆晨爽
求知导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切入点文本情感

陆晨爽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切入点,不仅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起始点,也是教学思路的出发点,更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多样化文本世界的最佳视角。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文本解读的最佳切入点,为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深层次内涵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文本解读存在的误区

1.文本解读浅显化

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浅显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内容解读的浅显化。教师缺乏对文本深层内容的自我解读和深入思考,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例如:教师的文本解读仅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大意进行概括,梳理段落结构以及文本的线索等层次上,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阅读价值大打折扣。其二,情感解读的浅显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本大多选自名家名篇,具有强烈的作者情感色彩。一些教师仅仅依据文本中的一些词语或句子对文本进行情感解读,但却忽视了作者在创作该文本时的创作背景,因此无法对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2.文本解读单一化

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单一化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情感解读的单一化。此类误区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惯性教学思维所导致的,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教龄都比较长,对于不同作者所传达的主要感情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面对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教师往往容易形成惯性思维,以为这个作品同样表达了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多语文教师看到该作者时,便联想到作者反封建、倡民主的思想,却忽视了文本的真正内涵。其二,解读方式的单一化。此类误区主要体现为教师面对各种题材或体裁的文本,所采用的解读方式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按照学习生字词、划分段落结构、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等环节依次进行解读,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文本解读片面化

文本解读片面化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知识过于重视,只从知识层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此类现象更多地发生于文言文此类文本的解读中。例如:有些教师过于重视对《醉翁亭记》中文言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倒装句等进行解读,却忽视了对作者的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思想进行分析。

二、文本解读存在误区归因

1.缺乏对文本独立钻研的能力

有些教师由于教龄时间较长,产生了职业倦怠感,直接体现在备课时采取“拿来主义”,将教学参考书和现成的教案或课件直接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地读一遍。有些文本本身内容或逻辑性存在很多的错误,但有些教师视教科书为权威,坚信教科书是对的,缺乏对教科书的理性思考。

2.缺乏对学生已有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文本价值的准确认识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准确认识,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脱离学生实际情况,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

3.对文本的认识不到位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文本,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存在。而大多数的教师对文本的价值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更不用提从不同价值层面进行文本解读。教师应十分重视文本的价值,应从认知审美、思维情感等这些价值层面进行文本解读。

4.对文本解读切入点的误选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巧。面对不同题材或体裁的文本,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仅采取的解读方式是不同的,所选的文本解读切入点也是因文而异的。而有些教师对不同体裁或题材的文本解读所选择的切入点却是同一个,不会灵活变通。

三、文本解读切入点选择依据

由于现在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存在许多误区,所以语文教师要正确地选择与把握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选择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依据学情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定教,这也是文本解读切入点选择的原则之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教学对象及主体是学生,因此语文的文本解读与一般的文本解讀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所要教学的文本中筛选、过滤出适合教学和学生的内容进行文本解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选择更是离不开学情,要从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与实际情况出发,面向全体学生。

2.依据文本的体裁与题材

文本的题材或体裁不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意味着文本解读的切入点的选择也应是不同的。比如同样是叙事类的文本,叙事类的散文与小说的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应是完全不同的。散文更多的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因而叙事性散文的切入点就应从个性化的情感认知、言语表达等方面进行选择。而故事是小说的基本特点,因此小说的切入点应从故事的叙事视角、故事情节如何合理展开等方面进行选择[1]。

3.依据生活实际

依据生活实际选择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切入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有利于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创造性。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地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文本内容联系起来,就能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

四、文本解读切入点的选择

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切入点的选择有很多种,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入

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切入,具体包括从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疑难点等方面进行切入。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例如: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对什么样的问题感兴趣,我现在想了解的是什么,我对文本哪些地方会产生困惑等。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二)从文本题目、内容切入

文本解读的深浅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获得深层次的文本解读,教师可以从文本的题目、内容等方面切入。

1.从文本题目

标题作为文章的眼睛,不仅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吸引读者有兴趣继续读下去,而且能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果能围绕文本的题目设置一些问题进行切入,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教师在对《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解读时,可以从文本的题目切入,让学生观察这个题目的特点,并让其展开想象,从这三个词语中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而进入对文本的解读中。

2.从内容切入

语文教学文本的解读都要基于文本本身,具体可以从关键词句、主旨句、线索、结构、作者情感等方面进行文本解读。

(1)从关键词句切入:教师可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切入,引导学生读深读透文本[2]。例如:《一夜的工作》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本主旨句中的“劳苦”“简朴”两词学习课文,帮助学生轻轻松松走进文本。

(2)从文本线索切入:无论何种体裁或题材的文本,其内容一般都按照一定的行文思路及线索进行编写。对于文本的解读,如果从线索切入,可使文章的结构层次更加条理分明。例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教师可以从盼春—绘春—赞春的线索切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情感。

(3)从文本结构切入:任何文本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总分总、分总、总分等结构。从文本结构切入,有利于学生把握整个文本的脉络,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3]。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将原本只有一段的课文重新编排段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很快地理清了文本结构,为文本解读打下了基础。

(4)从文本情感切入:大多数文本都传达了作者的情感,从文本情感切入也是常见的一种文本解读选择的切入点。例如:对《长相思》一文进行解读时,教师可以引用表达相似情感的文本作品,例如:王安石《泊船瓜舟》和張籍《秋思》,从而让学生对《长相思》表达的情感进行解读,感悟词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从作者的生平事迹切入

有时候,教师可以以作者的生平事迹为切入点,通过增加学生对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了解,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例如:在执教《生命生命》时,教师先介绍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事迹:她曾在因病变而呼吸困难,在全身的关节已经损坏的情况下,坐着轮椅,在膝盖上架上小木板,用两个手指夹着笔写作。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命这个话题的深刻理解与感受。

(四)从写作背景切入

在对远离学生生活时代的这类文本进行解读时,教师可以从文本的写作背景切入,让学生在了解文本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4]。例如:《詹天佑》一文,讲的是清朝末年期间,詹天佑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对学生来说,清朝末年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远,因而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切入,适当补充当时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感受到詹天佑的爱国热情。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就是开展整个课堂教学的支点,选择恰当的文本解读切入点既是有效进行文本解读的条件之一,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纪学焕.初中散文的教学解读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贺梦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史 洁.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4]王建峰.语文文本解读的自我教育性格[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切入点文本情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找寻“切入点”,巧解“数学题”
台上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选好切入点新闻报道才有鲜活性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