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芳
一、美剧是美国跨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
涵化理论是传播效果研究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理论之一。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又称“涵化假设”“培养理论”,最早由美国宾州大学的格伯纳教授于1969年提出,其核心内容为“共鸣效果论”和“主流效果论”。格伯纳认为,大众媒介中的传播内容往往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它们躲藏在综艺娱乐和新闻报道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观、现实观。人们通过媒介实现与社会的互动,并且在互动中完成自身文化知识的再生产与意义的再建构。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实现跨国文化输出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当今世界,跨国文化传播日渐繁盛,文化交流与互动成为当今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普遍现象。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曾公开宣称:“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护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美剧作为最能体现美国文化特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大众文化作品,以生动的叙事和精良的制作弘扬美国的核心文化价值和思想行为模式。美剧已成为媒介全球化时代塑造美国国家形象、强化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推行文化霸权的重要载体和方式。
二、“美剧热”成为大学生群体一种典型的亚文化现象
《老友记》在中国的被追捧程度可称为现象级事件。由美国NBC电视台自1994年开始播出的经典剧目《老友记》是很多国人最早接触的一部美剧,在中国年轻一代人群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力。百度搜索数据统计显示,尽管《老友记》在2004年已经全部完结,但网络上对其搜索量依旧巨大,其在百度热门搜索词榜单上久居不下,以《老友记》为代表的美剧迅速成为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时尚话题之一。也正是基于此,自2000年开始,美剧迷们开始自发建立网站、成立字幕组,并组建美剧论坛;腾讯、搜狐、爱奇艺等商业视频网站看到其中巨大的商机,也纷纷大规模购买美剧版权,并免费向用户予以提供,并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更新。这无疑对“美剧热”的形成创造了所需的一切外部条件。作为美国文化产品输出重要形式之一的美剧,由于其对语言有较高要求,因此其在国内的主要受众为大学生群体和城市白领阶层,追捧美剧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亚文化现象之一。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可以熟练地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收看到最新的美剧资源,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对美剧的题材、类型、时间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进行检索观看。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在各类美剧网络社区上浏览、发帖,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交流和分享观影感受。在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内,大学生群体建立了区别于主流文化的视觉体验和话语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美剧热”已俨然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种典型亚文化现象。
三、追捧美剧文化催生大学生美剧迷群的出现
伴随着美剧在校园内的热播,追捧美剧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时尚话题之一。因为美剧在全球文化传播中处于强势输出地位,按照斯特劳哈尔(Straubhaar) 的观点,经济资本决定了人们与新科技接近的程度,使某些观众能取得优先消费全球化媒介的优势(数字鸿沟的结果),而这些新科技往往供应以美国为主的节目。并且由于观看美剧的人群具有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的特征,因此使美剧在中国的传播呈现出高雅化和小众化的趋势。消费美剧成为具有身份区隔意义的文化资本,正因如此,观看美剧成为大学生群体“身份表征”的方式之一。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美剧迷群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和媒介素养,这是最为显著的群体特征,同时,大学生对这一身份也十分认同。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高度的卷入度与认同感,其心理认同往往伴随行为上的高度认同,他们不仅成为长期稳定的美剧受众群体,对新播出的美剧及时观看、积极参与讨论。同时大学生对于美剧所表达的情感和传播的理念和价值也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正如利贝斯(Liebes)在《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所描述的那样,《达拉斯》对境外观众的影响要大于对美国本土的观众,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识,情感投入很大,所受影响要远远超过美国本土观众。在中国,观看美剧成为一种类似于亚文化的“小众娱乐方式”,而这种小众的文化却往往能得到群体内部更深的认同。由于大众媒体营造“拟态环境”的作用,美剧迷内部的认同塑造行为就被赋予了某种程度的社会权威,从而为这一迷群体赋权,结果往往是群体“自豪感”等内部认同的强化。在各种电视剧迷当中处于优势地位的美剧迷,不仅乐于展现自己美剧迷的各种特征,也更乐于展示自身对这一身份的归属和认同。
四、美剧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对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作为美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媒介形式,美剧在实现审美消遣功能之外,还肩负着传播美国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重任。在文化交流互动中,处于弱势一方的文化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进而发生结构性变化。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思维和取向,人们据之而作出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影响价值观的因素是多元的,文化产品及其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认为,蕴含在文化产品中的意识形态倾向,会在主体的交流互动中完成其意义的再建构,进而凝固成其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美剧通过高品质的视觉符号很容易就跨越文字符号的障碍,实现跨文化的价值传递。大学生们在欣赏这些赏心悦目的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为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所深深影响。
近年来,美剧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广为流行,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强势的文化渗透,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大学生沉浸在美剧文化中并由此建构了一个自有的文化空间,不仅会对角色的行为进行模仿,还会对美剧的内涵进行挖掘和延伸。蕴含在美剧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不可否认,大部分美剧都包含了主流社会共通的文化价值观,如为正义与和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等。但同时,很多美剧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冒险精神、科学主义、消费主义和娱乐致死的文化内涵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并通过其个体和群体的交流和讨论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影响。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评价事物意义、权衡得失轻重、决定褒贬取舍的标准。在美剧文化对大学生群体影响日渐深远的背景下,如何引导他们客观看待美剧价值,树立理性观剧意识,正确判别美剧所传达的价值观念,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是我们需要重点加强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纪少峰.论美國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3]黄淑贞.文化资本与身份认同——以美剧在中国的传播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3):45-50.
[4]刘大先.小众的流行:作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美剧[J].艺术广角,200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