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晓峰,叶松林,冯飞,陈立,陈国成
(茂名市中医院 骨三科,广东 茂名 525000)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引起人们高度重视[1]。多数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伴有肌腱、骨关节、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外露症状。因此,在临床修复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创面关闭,还应全面考虑外观修复、功能恢复及感觉恢复等问题[2]。本研究以56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56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并知情同意。将5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8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8-60岁,平均(33.6±3.0)岁;致伤原因:3例热压伤,12例挤压伤,13例切割伤。实验组28例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33.7±3.4)岁;致伤原因:2例热压伤,12例挤压伤,14例切割伤。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实验组实施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术,对创面进行清理,认真清除变性、坏死的失活组织。针对合并骨折损伤的患者,以克氏针进行内固定。完成清创后,对患者创口大小进行观察,并设计皮瓣。按照患者具体情况,根据临近原则对皮瓣旋转点进行选择。确定皮瓣部位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以止血带束缚在上臂或指根处。按照创面最远端及旋转点的距离,对皮瓣进行选取,以指背正中线或手指侧正中线为轴心线,以创面近端0.8-1.0 cm为旋转点设计皮瓣,皮瓣两侧边缘不能超过指侧正中线。皮瓣范围在1.5 cm×3.0 cm。对皮瓣切除部位及大小进行确定后,将皮瓣切开,且按照预先规划将皮瓣近侧缘切开。切开患者伸肌腱腱周组织,远端解剖到蒂部,并保留2 mm皮桥。切开患者蒂部皮肤,将掌侧血管神经束充分暴露,并切开外缘,形成0.5-0.8 mm筋膜蒂。切开创面与旋转点间皮肤。将止血带松开,促使皮瓣得到良好血供。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适当旋转皮瓣,对创面进行常规修复。随后对残留的神经残端进行吻合处理,固定打包。对照组采用皮肤创面常规植皮术治疗。
观察本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手指屈伸功能及整体外观、耐磨程度、手指感觉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按照参考文献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3]:主要对患者感觉、关节活动度、外形、肌力、工作情况等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评分标准:优(80-100分)、良(60-79分)、差(40-59分)、劣(0-39分)。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s)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的对比(n,%)
实验组屈伸功能、耐磨程度、手指感觉恢复、外形美观均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治疗关键是尽可能对手指长度和外形进行保留[4]。当前,临床上多采用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包括腹部皮瓣修复、指动脉修复、指背神经修复、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等[5]。有研究认为,筋膜蒂皮瓣修复术治疗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显著,整体外观及耐磨性好[6]。
本研究所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术具有众多优势,在皮瓣设计上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且皮瓣设计的参考依据是患者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程度。在进行皮瓣切除时,连同皮下神经一起切除,便于促使患者一期修复。此外,在皮瓣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参考患者原有皮瓣轴线,保证背侧缘与掌侧缘的蒂宽距离为0.6 cm左右。在靠近创面的穿支部位对患者皮瓣旋转点进行选择,一方面能有效缩短患者皮瓣筋膜蒂长度,降低其出现静脉回流等现象的概率。另一方面,还能避免患者出现皮瓣移位逆行,降低其出现静脉回流受阻等现象的概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对照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89.3%、71.4%(P<0.05)。表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治疗,能取得较皮肤创面常规植皮术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屈伸功能、耐磨程度、手指感觉恢复、外形美观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康复时间长带来的经济负担,且能促使患者手指功能和外观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对比[n(%)]
综上所述,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