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式”,或作“栻”,原用于古代天文占候。《周礼·春官·大史》载:“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贾公彦疏:“云抱式者,据当时占文谓之式。以其见时候有法式,故谓载天文者为式。”[1]到了汉代,式和卜筮结合,使用更为广泛。如《史记·日者列传》云:“今夫卜者,必法天地,象四时……分策定卦,旋式正棋,然后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司马贞索隐:“式,即栻也。旋,转也。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之辰,故云旋式。”[2]又西汉末年王莽用栻推断吉凶,即由天文郎主行其事。《汉书·王莽传》云:“天文郎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颜师古注:“栻,所以占时日。天文郎,今之用栻者也。”[3]
从出土的秦汉时期式图、式盘来看,“式”有多种形制,推算方法繁简不一。“式”是古代糅合阴阳五行与天文历法,用于占验时日吉凶的一种工具,从中可反映出古人心目中的宇宙模式。古人通过“阴阳”、“五行”、“八方”、“十二辰”、“二十八宿”等基本要素将宇宙万物联系起来,使其成为统一的整体,各相关部分互相感应。基于同样的哲学思想,中医学与生俱来就具有“天人相应”观点,强调天、地、人相参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如“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4]130,“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4]141。“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整体观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机整体,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必然会影响人体,引发人体相应的反应。“天人相应”思想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中医基本理论,如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黄帝内经》中有不少篇章涉及天文、历法、气象等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时,可以参考秦汉墓葬出土的式盘,以及画于简牍的式图。
《灵枢·卫气行》云:“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4]132杨上善在《太素》卷十二《卫五十周》指出:“经云‘虚张为经’者错矣,南方七宿星为中也。”[5]其他注家大多就“虚张为经”加以注释。如马莳云:“绕天一周,有二十八宿,而一方计有七星,四方各七,则四七计有二十八星,其房昴为东西之纬,虚张为南北之经。”张介宾云:“房在卯中,昴在酉中,故为纬。虚在子中,张在午中,故为经。”[6]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出土了一个六壬栻盘(见图1),有天盘和地盘,天圆地方。天盘刻有二十八宿和十二月次,中间还刻有北斗七星形状。地盘从外至内有三层文字;外层是二十八宿,每边七宿;中层是十二地支,每边三个;内层是十天干,其中戊、己重复一次刻在四角,另外四角增加了“天豦”、“鬼月”、“土斗”、“人日”。[7]天盘无经纬线,不易判断,而地盘所刻十二地支和二十八宿都是按经纬阴阳方位排列的,其布局与《灵枢·卫气行》所载相近。其中,左右正中线处对应的地支是“卯”、“酉”,星宿是“方(房)”、“昴”,与《灵枢·卫气行》所载“卯酉为纬”、“房昴为纬”相合。上下正中线处地支是“子”、“午”,与《灵枢·卫气行》“子午为经”同,但星宿则是“虚”、“星”,与《灵枢·卫气行》“虚张为经”不同。从地盘上看当是“虚星为经”,与杨上善之文相合。
图1 六壬栻盘(上图是发掘简报之图10,下图为笔者绘制)
1993年湖北沙市周家台30号秦墓(墓葬年代推测是秦代末年)出土的竹简中,有一幅由26枚竹简(第156~181号简)拼合的线图(见图2)。[8]图主要由大小两个同心圆构成。在大圆的上、下、左、右的方向上,外侧标以方位——东、西、北、南,内侧标以五行——木、金、水、火。在大小圆之间被分割成二十八块扇面,每块扇面由内向外书有二十八时段名和星宿名。从此线图标示看,子午线对应的星宿是“虚”、“七星”,可再证杨说“虚星为经”之确当,经文有误。
图2 周家台30号泰墓26枚竹简拼合线图
《灵枢·九宫八风》篇首有一幅图,图上有九宫的名称、对应的八卦和八节,图下的文字又有配以数字和方位。有学者认为此图决非《灵枢》所固有,而是后人加上去的。[9]但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M1出土的太乙九宫占盘,其格局、文字与《灵枢·九宫八风》篇首图相近,有学者对此进行详细论述[10]。该墓葬是西汉汝阴侯夏侯婴墓,所以《灵枢·九宫八风》篇首图是完全有可能当时就存在。《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八《九宫八风》也有一幅图较《灵枢·九宫八风》篇首图多了天干地支、主气、内舍脏腑、外在部位等。现将太乙九宫占盘、《灵枢经》(《四部丛刊》本)、《黄帝内经太素》(仁和寺本)的九宫名称罗列如下(见表1)。
表1 太乙九宫占盘、《灵枢经》、《黄帝内经太素》的九宫名称
从九宫名称来看,《太素》仅东方“仓门”与太乙九宫占盘“苍门”不同,而《灵枢》与太乙九宫占盘则有三处不同。马继兴先生根据《内经》的发展源流及其直接继承关系将其归纳为四个传本系统:《素问》传本系统、《九卷》(即《针经》,也就是《灵枢》)的传本系统、《太素》传本系统、《甲乙经》传本系统。[11]从九宫名称来看,《太素》的更接近于出土式盘,可能是现存《太素》传本体系的本子要比《灵枢》传本体系的本子更古。
此外,《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八的九宫八风图中东方仓门宫的天干,在仁和寺本(见图3 )作“乙”[12],萧延平本(见图4)作“己”[13]。
古人常将十天干与五行进行搭配,例如《淮南子·天文训》载:“东方木也,……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日壬癸。”[14]虽然天干与五行搭配比较固定,但是天干与方位搭配则较为复杂。在六壬栻盘地盘最内圈(见图1)和周家台秦简式图小圆的里面(见图2)也都标有天干,现将三者的天干按照九宫方位单列出来(见表2)。
图3 《太素》仁和寺本九宮八风图
图4 《太素》萧延平本九宫八风图
表2 《淮南子·天文训》、六壬栻盘、周家台秦简式图中天干的九宫方位
出土式盘、式图与《淮南子·天文训》在四正的八个天干是一致的(八方中,东、南、西、北为四正,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隅)。《黄帝内经太素》九宫八风图的四正只有四个天干,仁和寺本东方和西方取阴干,南方和北方取阳干(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萧延平本的东方“已”系“乙”之讹字,可见仁和寺本较萧延平本更优。
十天干中“戊”、“己”的位置较为复杂。陈梦家先生指出“戊”、“己”在“式”的位置不同,或因天、地盘之别,或因不同的占式家数。[15]《淮南子·天文训》和周家台秦简式图位于中央,六壬栻盘和《黄帝内经太素》位于四隅。位于四隅的“戊”、“己”又有不同:六壬栻盘的东北和东南为“戊”,西南和西北为“己”;《黄帝内经太素》除了东北仅有“戊”一个天干,其余皆是“戊”、“己”两个天干。
与十天干不同,十二地支搭配的方位则比较统一。《淮南子·天文训》:“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14]295周家台秦简式图(见图2)的小圆之内的图“”即其图示。现将四者的地支按照方位单列出来(见表3)。
表3 六壬栻盘、秦简式图、《太素》仁和寺本和萧延平本的地支方位比较
《黄帝内经太素》两个版本的东北方位仅有“寅”,六壬栻盘和周家台秦简式图都是“丑寅”。《淮南子·天文训》中每一钩“└”都对应两个地支,“丑寅”为一钩“└”。上文已指出《黄帝内经太素》东北方位的天干也少了一个天干“己”,我们推测《黄帝内经太素》九宫八风图中东北方位的干支皆有脱文,“寅戊”当是“丑寅戊己”。
“式”最初是用于天文占候,之后在其他领域如军事、医学等也有所运用。从出土的式盘、式图来看,式有多种形制,推算方法繁简不一,有些逐渐被淘汰,有些则被保存和改造。《唐六典》卷十四大卜署载:“凡式占辨三式之同异。”注:“一曰雷公式;二曰太一式,并禁私家畜;三曰六壬式,士庶通用之。”[16]其中,雷公式没有传下来。到宋元时期,三式则为:遁甲式、太乙式和六壬式。关于这三种式盘的具体演式,已有相关文章作了介绍,兹不赘述[17]。 “式”所体现出的宇宙模式、时空观、天人感应同样适用于中医学,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少涉及“式”的内容。例如,本文第一例《灵枢·卫气行》所举的一段话即属六壬式,第二例《灵枢·九宫八风》属太乙式。又如,唐代王冰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九星悬朗”说:“九星谓天蓬、天芮[守]、天冲、天辅、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盖从标而为始,遁甲式法,今犹用焉。”[18]可见遁甲式并非从宋代才开始流传,《黄帝内经》中已有所涉及。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世医学文献中较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太素》是其现存最早的类编注释本。对于其中的一些疑难的文字和图标,我们不能因为其年代久远、文字古奥而放弃研究或强作解释,应充分利用地下出土的文献文物,进行比较、分析、补充、正误,使其中疑难问题得到较完整确切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