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醉
目前,全国鲜茧收购量增价涨,蚕农收入创下了历史新高。产业链下游的茧丝价格也保持上涨趋势,丝绸工业企业效益亦获得较大提升。但是,国内外的贸易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尤其出口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在增加。那么,在这个推动实施《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关键之时,我国茧丝绸行业还面临哪些具体问题?又如何才能确保全行业“行稳”并且“致远”地发展呢?
2 017年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积极推进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提质增效和产业升级。同时,在消费需求显著上涨的拉动下,全行业迎来了较好的发展局面。目前,全国鲜茧收购量增价涨,蚕农收入创下了历史新高。产业链下游的茧丝价格也保持上涨趋势,丝绸工业企业效益亦获得较大提升。但是,国内外的贸易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尤其出口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在增加。那么,在这个推动实施《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关键之时,我国茧丝绸行业还面临哪些具体问题?又如何才能确保全行业“行稳”并且“致远”地发展呢?
四川省盐边县隶属攀枝花市,毗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与云南省接壤。盐边县是四川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全省首批确定的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市)中唯一享受少数民族待遇的县。桑蚕业既是当地的传统产业也是该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这里的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一直都很高。
盐边县渔门镇犀牛村村民赵兴明,是村里为数不多仍然在坚持养蚕的农户之一。由于各家各户的桑田肥力不同,选择的蚕种不同以及养殖技术水平不同等因素,大致上来说一般一张蚕种能产鲜茧35公斤左右。2018年,赵兴明饲养的3张蚕种一期春茧共收获蚕茧92公斤,卖了近6300元钱。
在当地,但凡是2018年栽桑养蚕的农户,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对于蚕农来说,除了风调雨顺的气候,上涨的茧价才是让他们喜笑颜开的根本原因。据了解,目前当地蚕茧的收购价格是历年来最高的,化蛹茧达每公斤70元左右,毛脚茧也在每公斤60元左右。相对来说,2017年当地春茧的平均收购价格仅每公斤50元左右。
更可喜的是,就在茧价上涨的同时,由于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才、资金的进入,蚕茧的产量也获得了较大增长。
川东北某地农户陈建林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种粮食,养蚕是这个家庭最主要的经济收入。过去,由于缺乏饲育的技术、有效的田间管理以及科学的规划,陈建林一家每年养蚕的积极性虽然很高,投入的劳动力也不算少,但其收入相比其他蚕农要大打折扣。
2018年,该地科技部门对口帮扶陈建林所在的村子。在对他家致贫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之后,一个专门针对他家的蚕桑生产技术扶贫行动随即全面展开。
养蚕从本质上来说,和养猪、养鸡是趋同的。优质的饲料来源是确保蚕茧丰收的根本保障。在前期调查中,帮扶人员发现陈建林家共有桑树近500棵。但是,由于缺乏管理桑树长势非常欠佳,稀稀拉拉的桑叶明显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在技术指导下,陈建林利用2018年开春之际对桑树上足了底肥,为下一步养好蚕打下基础。
经过科学测算,陈建林家的近500株桑树春季可产桑叶近6000斤左右。按照1200斤桑叶可以饲喂一张蚕种计算,帮扶人员告诉他可以养春蚕种4张半。过去,陈建林担心桑叶不够,一般春季仅养2张春蚕种。虽然内心忐忑不安,但想到是科技帮扶人员给自己出的主意,陈建林还是硬着头皮买回了4张半蚕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春茧收获之际陈建林发现计划与实际情况出入不大,他家的桑叶基本上都被采摘喂蚕,桑树枝头仅剩少许嫩叶。同时,他收获春茧共计140多公斤,平均每张蚕种收茧32公斤。按照每公斤70元算,陈建林的这一季春茧毛收入也在万元左右。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蚕茧生产地区,一种全新的家蚕饲育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对于家蚕人工饲育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所谓家蚕人工饲育,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膨化颗粒人工饲料取代桑叶来进行家蚕的饲育。据了解,这种人工饲料的主要成分大致有桑叶粉、脱脂大豆粉、纤维素、玉米粉、成型剂以及防腐剂。再辅以蔗糖、酵母、抗生素、无机盐等加水搅拌后进行蒸煮,再待其冷却后切成薄片即可给家蚕食用。
据说,采用人工饲料养蚕整个蚕期只需添加七八次饲料,比传统桑叶养蚕节省人工至少80%。也就是说,人工饲料养蚕规避了传统桑育中最费工费力的采摘桑叶和饲喂桑叶的环节,一个劳动力最多能养8张蚕种。
目前,人工饲料养蚕主要还需要解决饲料成本高、养蚕产量低这两大瓶颈问题。每公斤高达20元以上的家蚕饲料,按目前全龄人工饲育茧的产量和蚕茧售价,显然是要亏本的。据了解,采用人工饲料养蚕其蚕茧产量仅传统桑叶养蚕的六成左右。
同时,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采用人工饲料养出来的蚕茧质量如何尚未见权威、可信的数据。现在,虽然一些地方蚕桑部门正在进行人工饲料养蚕模式的推广,但据实地调查走访群众发现,倘若不是蚕桑部门利用项目政策资金向蚕农免费提供饲料,似乎无一户蚕农愿意采用这种模式来养蚕。
不过,人工饲料养蚕这种模式一旦突破制约其发展的各种障碍,无疑可视为世界蚕业发展史上一场技术革命,必将彻底颠覆数千年以来传统栽桑养蚕的生产模式。
另外,2018年6月底,在浙江嘉兴召开的全国茧丝绸行业大型重点骨干企业对话座谈会上,丝绸生产企业的负责人们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我国蚕种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意见是“现在蚕种问题大”,部分新品种的蚕茧产量虽然高,但纤度低,茧丝长偏短,生丝纤度偏差大。据了解,今年某地区推广的几个新蚕种,经过实际生产发现,其蚕茧对茧层出丝率和厚薄均匀度、上车率、烘茧费用、生丝净度、纤度等方面均带来负面影响。
新品种的培育、改良与产业链下游的纺织生产脱节,长久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天然纤维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育种专家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只看产量,忽视质量,甚至根本不考虑后期纺织企业能否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当年畜牧专家们对绵羊的改良,产量确有提高,但带来的后果是现在的羊绒比过去的羊毛还粗……蚕种是高质量丝绸的源头,因此我们对于蚕种的培育、推广更应该采用谨小慎微的态度。
从原材料环节来看,2017年,我国蚕茧结束了连续4年的下降趋势,产量达到64.3万吨,同比上升3.6%。蚕茧的平均收购价格较2016年也上涨了23.6%,蚕农卖茧收入291.9亿元,较上年增长27.8%,创下了历史新高。
在缫丝环节,干茧、生丝价格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干茧平均收购价为108元/公斤,较上年上涨9.1%,3A级生丝和5A级生丝的平均价格分别上涨12.2%和19%。同时,丝绸企业效益得到较大提升,个别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度也有明显减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缫丝加工企业亏损总额降幅达50.5%。
在贸易销售环节,真丝绸产品出口额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据海关的数据显示,2017年,真丝绸产品出口额达35.6亿美元,同比上升22.9%。同时,伴随着国内复古风的流行,2017年,真丝绸服装内销出现爆发式增长。据行业协会估算,全国丝绸产品内销的比重已经超过60%,我国丝绸产品以内销为主、外销为辅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对于目前形势较好的茧丝绸行业来说,提前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茧丝绸行业最大的危机和风险将会来自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处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给出的回答肯定不尽相同。不过,仅仅从供需关系来看,业内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认为问题可能会出现在供给侧。简单地说,就是未来桑树没人种了,蚕没人养了而导致的原材料供给不足的问题。
目前蚕茧、生丝等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虽然有来自需求方面增加的影响,但栽种桑树的面积和饲育桑蚕的农户数量都在减少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桑园面积1183.1万亩,较上年减少6.6万亩,尤其是东部地区桑园面积减少幅度竟然达到了8.8%。
毋庸置疑,蚕茧是茧丝绸行业的根本,一旦蚕茧供给出现问题,那么全行业都会出现“无米下锅”的危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到茧丝绸行业来说,降低原材料成本和补齐蚕茧生产的短板显然是首先需要面对的事情。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设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的要求。
这一举措倘若能够顺利实施,既能保证蚕茧的产量充足,又能对其质量进行掌控,从而提升我国丝绸产品的品质。
据了解,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目标是在2020年其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产量的10%以上,种桑养蚕机械普及率和蚕茧等级显著优于其他产地。茧丝绸的产业链很长,容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从而造成行业的不稳定。比如说,气候因素会影响蚕茧的产量、质量和价格;人民币汇率会影响茧丝绸产品的出口等等。
现在,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虽然还没有涉及到茧丝绸产品,但是继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后,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美国计划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10%的进口关税,波及到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可能性非常大。
虽然美国作为丝绸产品消费大国,一直都是我国丝绸传统出口市场之一,不过现在我国的丝绸产品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全球卖的布局,对美国的出口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据海关方面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对美国真丝绸商品114740万美元,占当年我国对美出口总值的31.09%。到了2017年,我国对美出口的真丝绸产品已降至39665万美元,占比仅11.02%。
也就是说,我国丝绸产品对于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经明显降低。据业内专家预测,2018年下半年国际丝绸的刚需仍将不断增加,我国丝绸产品出口仍然有望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同时,从2017年以来我国丝绸产品内销市场情况明显好于前些年。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50家丝绸样本企业内销额度为45.7亿元,同比上升7.1%;2018年1、2月份,同比上涨12.2%。毋庸置疑,供需关系是决定我国丝绸产品市场的根本因素。在业内比较流行的说法是20年前看欧美,5年前看印度,现在看内销。
2018年以来,尽管丝绸面料、服装等产品的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市场销售情况并未受到影响。据行业协会的消息,预计出货量比2017年增长幅度将在10%以上。
毋庸置疑,目前茧丝绸行业良好的局面主要得益于我国内销的发力,同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丝绸产品内销还将长期处于一个稳步上升的阶段。兼具个性化、实用性以及时尚元素的丝绸产品不断占领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丝绸行业供给侧改革以及产业升级的集中体现。
目前,国内丝绸产品的消费不断升级,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无疑都将成为我国茧丝绸行业稳定发展的底气之所在。
影响丝绸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但追根溯源首先就要从蚕茧的质量谈起。众所周知,蚕种、饲养、管理、烘炕、贮藏等诸多环节中的某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对蚕茧的质量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优质蚕种既能提高蚕农的收入,又能够提高生丝的品质。今年,缫丝企业对有关部门推广的新品种意见很大。据业内专家介绍蚕种的问题比较复杂,每一个品种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但实际上,在蚕种培育中过分注重和依赖强健性、多丝量品种的选育饲养,未兼顾考虑丝等级和纤度指标优良品种的选育饲养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茧丝绸产品向高品质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今后新品种繁育推广工作上我们更应该采取更加科学、谨慎的态度。
在饲养方面,虽然农场式工厂化养蚕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蚕茧质量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然而,这种模式需要的标准化、省力化、多批次滚动养蚕实用新技术,以及自动采桑伐条、上蔟营茧、熟茧采摘等设备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在虽然各地对工厂化养蚕模式有一些扶持政策,但是在资金投入方面仍然面临杯水车薪的窘境。
同时,在鲜茧收购主体多元化的当下,加上蚕茧供不应求,各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肆意抢购的现象。很多所谓的“茧贩子”甚至一些小丝厂,没有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对鲜茧进行烘炕,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完全掌握鲜茧的烘炕技术。低温长时间烘炕、高温急速烘炕以及没有处理好排气问题等情况屡见不鲜,从而导致蚕茧烘得过嫩或者过老,最终引起蚕茧质量的下降。
因为分辨伪劣不易,真丝绸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让消费者担忧、阻碍其消费欲望的一个大问题。据了解,真丝绸面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大致可以分为14个大类43个小类。比如说,素绉缎、双绉、电力纺、桑波缎等等。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习惯于凭借手感来判断一件丝绸纺织品的质量优劣。手感没有想象中的柔软爽滑,或许就会被消费者认定为假丝绸或者是劣质丝绸产品。
实际上,真丝绸家族这几十位成员它们每一个品种在手感上都存在着差异。B/T 18132—2016《丝绸服装》是衡量一件丝绸服装质量优劣的国家标准。其检测的范围涵盖了缝制、熨烫、纤维含量、甲醛含量、pH值、尺寸变化率等方方面面。但是,其中并没有对手感的评价标准。因此,丝绸面料的手感好并不等于它的质量好。实际上,只要将面料在打风机上多处理一下,或是后处理时多加点柔顺剂等,面料的手感都会变得更柔软爽滑。
2017年下半年,湖南和上海的相关部门分别对市场上销售的丝绸产品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检。湖南抽检了20组样品,不合格15组;上海抽查50批次产品,不合格4批次。不合格产品均存在纤维含量、色牢度等一些问题。
窥斑见豹,这些情况都说明了我国市场上的丝绸纺织品质量问题尚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目前茧、丝以及面料价格上涨之际,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取更大利益而产生的质量问题必然会出现上升的趋势。
产品质量是茧丝绸企业的生命,是企业赖以生存制胜的法宝。广大茧丝绸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来规范化生产,通过提高质量来赢得更多市场,获取更大的效益才是确保企业甚至是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
未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各种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茧丝绸行业又将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茧丝绸行业只有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尽快突破行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发展瓶颈,才能保证全行业取得“行稳”并且还能“致远”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