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杭州会议”

2018-09-07 03:53薛家柱
杭州 2018年32期
关键词:疗养院寻根评论家

改革开放整整五年的时候,文艺界取得了长足进步。各个被禁锢的文艺领域被“解放”了,各种文艺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文学上,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文艺作品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那时,时尚小青年的自行车书包架上,少不了一架“四喇叭”录音机和一本《收获》或《十月》杂志。《上海滩》《渴望》等电视剧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

但是,广大作家又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下一步文学怎么走?接下来我们的作品应该怎么写、写什么?

那时,我还是杭州市作协、《西湖》文学杂志的负责人,不光自己在思考这方面问题,还有很多作家、评论家也常会来与我们交谈。

于是,我们常常举行各种文学笔会和理论研讨会,帮助大家进一步提高这方面的认识。

一直到了1984年年底,这方面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了,大家的争论和思想观念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

当时,因为巴金先生,我们和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关系比较密切。随着改革开放,上海涌现出不少优秀的作家和评论家,他们的观念新,思想也比较开放,在文学评论方面更领先于全国。

于是,我们就与当时上海作协负责人茹志鹃、赵长天和上海文联负责人徐俊西、李子云联系。茹志鹃是位优秀的小说家,李子云也是优秀评论家。他们主办一本《上海文学》杂志,主编是周介人,也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手下拥有陈思和、许子东、蔡翔、陈村、程德培、吴亮等大腕。

一联系,刚巧他们也有这样的想法。经过协商,就决定召开一个文学方面的理论研讨会。时间就定在这年的12月中下旬,地点在杭州的解放军部队陆军疗养院(128疗养院)。

与会人员共三十余人,大多为全国著名的作家、评论家。

北京方面的有:陈建功、阿城、郑万隆、李陀、鲁枢元、季红真等人;上海的有:茹志鹃、徐俊西、李子云、陈思和、许子东、蔡翔、黄子平、陈村、程德培、吴亮、曹冠龙等人;杭州的有:徐孝鱼、李杭育、李庆西、董校昌、薛家柱、钟高渊、沈治平、高松年、童萃斌等人。

会议在陆军疗养院的“将军楼”大会议室里举行。别看名曰“将军楼”,其实当时的设备还是很差的,没有空调,连暖气都没有。那几天的气候特别冷,还下了雪。开会时大家冻得手脚发冷,特别北京来的同志更是受不了。后来,不知从哪儿搞来一只火盆,生起火来才能烘烘手脚。因此开小会或座谈,大家干脆都躲在小房间里,关起门来谈个痛快,甚至半夜二三点钟还不肯休息。

会议的中心论题当然就是文学如何改革开放,具体命题也没什么规定,反正让大家畅所欲言、各抒所见,非常热烈。

会上议论得最多的,还是多数人认为,文学最终是要写人、写人性、写人情。高尔基的那句名言“文学即人学”成了最热门话题。所有人在大学里都己学过这方面的文学理论,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却一直把文学用来为政治服务、为意识形态服务。

在会上,获文学诺贝尔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也成热门话题,不少人说,写小说就要写成这样的作品。当时,正好《百年孤独》翻译并传入中国不久,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拉美文学,一下子成了文学界最时髦的名词,似乎不讲这些,就落后于潮流。啊,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所有写作的人,都惊叹文学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年轻作家们纷纷仿效起来。

那时,杭州作家李杭育的短篇小说《沙灶遗风》刚刚获得了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对杭州文学界影响很大。

李杭育从小生活在钱塘江边的九溪。杭大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富阳,有机会接触农村、农民,写出了《最后一个渔佬儿》等“葛川江系列”小说。上海文学界周介人、程德培、吴亮等人给以充分肯定,把李杭育和湖南作家韩少功的作品同称之为“寻根文学”。

从此“寻根文学”又成了文学的新流派。因为在这次会上,韩少功、李杭育都在,两人又健谈,每天同程德培、吴亮交谈到深夜不寐。因此,引起国内文学界误解,将“杭州会议”界定为“寻根文学”会议,甚至把这个“根”误认为写乡土、写农村,这其实是片面的。

李杭育也认为自己的创作在“另起炉灶”,要为“葛川江系列”张目,成为“寻根”的先声。程德培对李杭育说:“有的人并不是反对你的作品,而是没想好怎么说你。”

大家基本上形成一个共识:“寻根”就是另起炉灶,脱离意识形态语境,回到文学的自身,进而回归人类生活的本真。这样,“寻根”才有意义!这样才能纠正很多人对“寻根”的误解。

北京的李陀、阿城在会上对文学的本质,对高尔基的“文学即人学”也有很精辟的发言。大家认为:文学就是要认这样的“根”,才能回到文学的本源。会上,大家对阿城的《棋王》很有兴趣,议论得也很多。

以上就是这次“杭州会议”的大致情况。我做梦也想不到,1984年12月在陆军疗养院召开的文学研讨会,会被改革开放的新文学史定为“杭州会议”。

正如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那样,我们也在冬天烧起了“杭州会议”的一把火。从此,1985年文学评论更活跃了,作品也更繁荣了。

1985年11月,我们又在杭州五云山疗养院召开了第二次会议,不过这次称为“长江三角洲文学研讨会”,增加了江苏作家协会作为发起单位。因为,江苏在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家、评论家。

与会的基本上还是这些人,上海增加了王安忆、王小鹰、程乃珊等人;江苏作家有海笑、赵本夫、储福金、黄蓓佳等人;杭州作家增加了高光、谷斯范、钟本康、高锋等人。

“杭州会议”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文学作出了意想不到的贡献。

猜你喜欢
疗养院寻根评论家
唐冠玉:寻根筑梦秉初心 砥砺奋进献侨力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康复护理针对疗养院中老年人的应用及体会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中国文艺评论家·谢冕
加拿大一疗养院31名老人被饿死
评论家杨占平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