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土地革命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从严治党的思想与实践

2018-09-06 15:48丁志洁
新丝路(下旬) 2018年5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

丁志洁

摘 要: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贯穿于我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皖西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方法以及用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的宝贵经验,为今天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当中提到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部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皖西革命根據地;从严治党

一、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1.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背景——皖西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

皖西地方党组织始建于1923年。1923年冬,在今安徽省寿县小甸镇成立了省内首个同时也是鄂豫皖边区最早的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中共寿县小甸集特支的建立,不仅为寿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而且也对安徽省内其他地区党团组织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此后,合肥、六安、霍邱等皖西地区党、团组织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起来。他们同外地党、团组织和旅外党、团员一起,乘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好形势,广泛开展工农群众工作,积极进行皖西党和团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为在皖西地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支援北伐战争、掀起大革命高潮打下了基础。

2.皖西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皖西党组织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坚决执行中央指示,认真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党的六大决议,在两个地区性的领导核心——六安特别区委和寿凤临时县委的领导下,以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为骨干,广泛深入地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1929年11月起,经过一系列的农民起义的胜利,到1930年4月,拥有40多万人口的皖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成为领导安徽革命运动的主阵地。

二、土地革命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从严治党的思想与实践

1.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纯洁党员队伍——大革命失败之初,皖西地区革命形势由低潮向高潮的转变

大革命失败之后,皖西籍革命党人积极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以各种身份为掩护,深入工农群众之中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他们通过组织家乡进步青年成立“学术研究会”以及到学校当教员等形式,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阐明党的政治主张,吸收工农分子和进步学生入党。甚至,一部分优秀共产党员还挤进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党部积极开展革命统一战线工作。同时,为了动员广大劳苦群众起来革命、声讨国民党右派罪行,皖西地区党组织紧密结合斗争形势,先后发表了《反“割民党”宣言》、《反“割民党”宣传大纲》、《C·P的政治主张》、《反军阀战斗的宣言》等文章。

随着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党内的农民成分不断增加。为了保持和提升无产阶级政党的纯洁性、战斗性,皖西地区党组织从党的思想建设着眼,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党员。通过在各地举办农民夜校、工人夜校、工农识字班和青年读书会等,组织广大党员学习各种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报刊。皖西党组织在进行党的思想建设中,注意开展对错误思想的斗争。1928年1月召开的六安、霍山、霍邱三县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决定整顿党的组织,实行党员重新登记。遵照原省临委关于对极少数“对党不忠实者”,“不同意中央八七紧急会议决定之新政策,及在行动上言论上有机会主义的倾向者”,“一月不为党作实际工作者”不需登记的指示,对少数同志分别作了批评教育或组织处理。

1928年3月到1929年6月,寿县地区先后召开了四次党的代表大会,分别对部分不同意党的武装斗争方针、犯有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的县委成员作出了批评教育、改选,乃至开除党籍的处理。

1927年8月到1929年4月,是皖西人民革命由低潮转向高潮的重要过渡期。在这期间,皖西党组织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加强党的建设,通过理论武装,抵制错误思想、净化党员队伍,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战斗性,为之后皖西六霍地区武装起义的连续爆发与胜利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必要准备。

六霍起义胜利之后,六安中心县委在1930年3月21日至25日,在六安县七邻湾关帝庙召开了所辖六县(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和红33师党的联席会议。大会作出了多项决议,规定了各方面的具体任务。其中,在党的组织建设这一块,大会指出:党今后在组织上的任务是——加强党的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意识;扩大党的无产阶级基础,吸收工农同志参加党的指导机关,实行干部工人化、党员军事化;切实训练工农干部,提高党员政治水平;加强组织生活,切实执行党的纪律,纠正党内右倾和“左”倾思想等,为推动整个皖西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摒弃“左”倾主张,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一、二次反围剿时期皖西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的积极探索

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李立三(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和宣传部长)的主持下召开,会议通过了由其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使以冒险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统治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机关,正式成为“中央路线”。而当时正处于陆续恢复与发展、革命形势日渐向好之际的皖西苏区,在立三“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下,盲目制定了六霍总暴动计划,作出了“凡有党员的地方都要举行起义”、“一支枪也要集中到红军去的”激进决策,给苏区党和红军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为了冲破立三“左”倾错误路线对苏区的干扰,1930年9月,在党的六届三中全会以后,皖西地区的党组织开始积极着手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恢复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先后作出了停止盲目举行起义、撤销六霍总暴动指挥部的决定,并取消了为执行李立三“左”倾主张而成立的“行动委员会”,决定建立中共皖西分特临时委员会、东方办事处和军分会,以统一和加强对皖西各县的领导。按照中央“加强红军,巩固红军”、“巩固根据地的发展”的指示,皖西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采取灵活的斗争策略,积极发展党的组织,使原有的根据地得以恢复、巩固和扩大。

1931年2月25日,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共安徽省委作出了《皖西工作决议案》,明确指出,皖西党组织今后的总任务“要以苏维埃政权运动为中心,建立红军,巩固苏维埃,建立党,扩大群众的组织,解决土地问题”。在这一决议案的指示下,皖西临时分特委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认真加强党的建设,举办了区委成员、支部书记轮训班。各县举办了党员短期训练班,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党组织和红军队伍的战斗力,为顺利粉碎国民党蒋介石第一、二次反革命“围剿”奠定了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

3.坚持实事求是,抵制错误思想干扰——大“肃反”时期皖西苏维埃政权在曲折中发展

1931年4月17至18日,在时任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主持下,中共皖西临时分特委在金家寨举行了第三次扩大会议,传达了党的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将中共皖西临时分特委改组为中共皖西北特区委员会,管辖领导六安、霍山、霍邱、合肥、寿县等19个县。为了搞好皖西北根据地的宣传工作,特委成立了党报委员会,创办《火花》、《红旗》、《党的建设初步》等报刊,强调“自特委直到支部一定要整个的注意党内的教育工作,有计划有耐心的开办长期与流动训练班”,并“注意在日常工作在实际工作方法中来进行个人的教育工作”,“把宣传工作看成是经常的基本工作”。

正当中共皖西北特委调整思路、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之际,推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于1931年4月间到达皖西的张国焘,为了排除异己、获得皖西北苏区的最高领导权,对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党、政、军、群各部门展开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整顿”和“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残酷的“肃反”,大批在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受到清洗、镇压、杀害。张国焘在皖西革命根据地推行的肃反扩大化使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削弱了党政军的领导力量及战斗力,并直接导致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给发展中的皖西北苏区以及非苏区的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虽然自始至终张国焘都以“正确路線”的代表自居,但他推行的错误“肃反”仍然遭到了皖西北苏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坚决抵制。在张国焘对大批优秀干部和革命战士实行逮捕、屠杀的时候,皖西北的广大党员、干部、战士和群众依旧怀着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坚持对敌斗争,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战略转以后,皖西北苏区军民团结一致,实行东线转战,坚持斗争,在危难中保存革命力量,保卫红色土地。在皖西北保存下来的苏区,重新恢复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以及群众性的进步组织。在政治上,以郭述申为书记的皖西北道委坚持实事求是,停止执行张国焘那套“左”的政策,特别是没有在后来又一次的肃反中乱捕乱杀,使人心安定,同心同德地建设根据地,团结一致对敌,一次次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清乡”计划与划区“清缴”。

4.密切联系群众,重建党的基层组织——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皖西北地区党组织的发展

红二十五军战略转以后,皖西北党组织积极响应省委指示,密切联系群众,恢复和组建党基层的组织,成立中共皖西特委,加强党的领导,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使整个革命斗争纳入党的统一领导之下。1934年11月到1937年7月,皖西北地区的党组织领导军民协作,以不过三千多人的武装力量,坚持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的斗争。在斗争中造就了一批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顽强、富有经验的党政军骨干,锻炼出了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革命武装力量。

另一方面,肩负着开辟新苏区、支援老苏区这一重大使命的以寿县、合肥为中心的皖西北游击区党组织,在土地革命时期,以皖西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以同根据地接壤的纽带地区为活动中心,积极向淮南铁路沿线、淮河南北和长江北岸发展。在这一广大区域内广泛发动群众、扩大工农群众组织、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斗争纲领,带领群众进行反帝反蒋和推翻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皖西北游击区的党在险恶的环境中,不断进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屡遭破坏,但又一次次得到回复重建。皖西北地区党的领导机构随时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加以变更。皖西(合肥)、皖北(寿县)两个中心县委由分开到合并、再分开在合并,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保证了中央与皖西革命根据地之间联系的畅通。

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贯穿于我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皖西革命根据地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方法以及用优良作风凝聚党心民心的宝贵经验,为今天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当中提到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新部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课题组成员:

吴玉才、梁昌永、朱多良、刘芸、夏淼、周挺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
将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
老虎苍蝇都要打 把打黑同反腐结合起来
全面从严治党的利器
全面从严治党的贵州实践
全面从严治党专题研究
漫话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脉络
“全面从严治党”的由来
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