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纪念品为何长了“同一张脸”

2018-09-06 13:39李秀荣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蜀绣苏绣同质化

李秀荣

本应为旅游目的地独一无二的纪念名片,却以“同一张脸”出现在全国各地旅游景點,“同质化”“低端化”甚至“地摊化”,成为我国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尴尬标签。新华社记者近期在多地景区采访时发现,木梳、披肩、帽子、手串等成为多数景区的标配型“地方特产”,更有甚者,一块一模一样的丝帕,在杭州叫“杭绣”,去了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成了“蜀绣”,在河南又称“汴绣”。

旅游纪念品高度同质化,确实是个普遍问题,甚至有人编段子调侃,“到景区买旅游纪念品还不如去义乌,那里应有尽有”,“义乌人民出去旅游一定没啥意思吧,毕竟纪念品都是从你们那儿拿货的”。

旅游纪念品本应是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富有当地的文化历史内涵,有些纪念品甚至只能在当地才能生产。然而,当成百上千个景区都在贩卖长了“同一张脸”的旅游纪念品时,谁还会认为值得购买、值得为“到此一游”留念?据说有人在四川旅游,竟买到了写有“少林寺纪念”的“特产”,如此忽悠手法实在是太低级了。

不同景区销售相同纪念品,从表面看,缘于那些纪念品缺乏创意。实质上,却是因为景区纪念品以“钱”为本,而非以景区为本、以游客为本。

为追逐经济利益,他们纷纷通过工厂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旅游纪念品,比如被称为“×绣”的手帕,就可以被冠上“杭绣”“苏绣”“蜀绣”“汴绣”;他们拼命节省成本而粗制滥造,生产出的旅游纪念品质量低劣,价格却畸高,反正购买旅游纪念品只是“一锤子买卖”,很少有回头客的。

为追逐经济利益,一些景区甚至“山寨”其他景区的纪念品,当作本地旅游纪念品予以大量生产和销售,加之有关部门对旅游纪念品版权保护不力,对盗版打击不够,更加导致诸多景区所售纪念品大同小异,即使不同景区相隔数千公里,但出售的景区纪念品却“不谋而合”。

有了强烈的利益驱动,景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文化与历史内涵等,又会有多少景区顾及?

旅游纪念品长“同一张脸”,不仅会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且不利于推广各个景区的独特旅游价值。尤其是同质化、低端化、地摊化的旅游纪念品会大大拉低国人的旅游购物消费。据统计,旅游购物在欧美国家占旅游业收入的50%到60%,在亚洲发达国家占40%以上,而在我国目前只占28%,国内外游客对旅游商品的满意度可见一斑。

如何让旅游纪念品走出同质化怪圈?各景区要舍得投入人力财力,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搞旅游商品研发,打造离开本景区就买不到的特色纪念品。各地相关部门应针对地区文化挖掘、研发文创产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文化、版权保护等部门应注重旅游纪念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会影响旅游纪念品研发的积极性,也会拖累文创市场的发展。

猜你喜欢
蜀绣苏绣同质化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十指春风,落针苏绣如画
浅谈我国苏绣工艺的特点与传承
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从鉴赏到实践:刺绣的文化底蕴与“生活世界”传承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蜀绣传承人郝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