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摘要]新时代,“慢就业”这一新型就业现象日益突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高校要从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宣传、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方面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创新。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创业工作;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11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近年来,高校扩招持续带来“更难就业季”,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慢就业”这一新型就业现象也日益突出。剖析“慢就业”现象折射出的缺失或不足,推进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对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意义重大。
1“慢就业”内涵及现状
自2015年“慢就业”一词出现,该现象逐步受到广泛关注。所谓慢就业,是指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既不打算立即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暂时游学、兼职或者创业考察等方式,慢慢探索人生之路的现象。[2]“慢就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计划、基于职业发展考虑的积极主动型,此部分毕业生对未来有明确的计划和安排,“慢”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兴趣、积累经验进而更好地就业或创业,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理性、不盲从、个性化的择业观,是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举措。另一类是消极被动型,这类毕业生大部分有就业意愿,但由于没有目标规划、就业预期过高或就业能力弱等原因不得已陷入“慢就业”窘境,更有甚者为了逃避社会、就业压力等成为“懒就业”的啃老一族,不利于实现充分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心态逐渐凸显,“慢就业”认可程度较高,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调查显示,近六成“95后”大学生认可“慢就业”,2017年应届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的比例约98%。[3-4]但“慢就业”需要高昂的经济、时间成本及家庭支持,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因此在帮助积极主动型“慢就业”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同时,更应关注消极被动型“慢就业”这一就业困难群体,引导其更充分就业。
2“慢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21多元思潮误导学生就业观
与毕业即就业的传统就业模式相比,我国“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受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间隔年”观念的影响;二是受家庭教育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比如一定要考公务员、有编制等;三是新时代“95后”毕业生自身个性的影响,他们崇尚自由、善于创新,不喜欢传统“朝九晚五”就业观的束缚。多元思潮导致部分学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盲目“慢就业”,甚至忽视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来可以利用的机会被白白浪费,造成单位“急招人”、毕业生“慢就业”“就业难”的尴尬场面,而第二年将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
22“慢就业”现象折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位
媒体调查显示,“慢就业”群体的常见说法之一是“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折射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缺位。一方面,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缺席导致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另一方面,高校職业生涯规划指导效果不佳致使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来完成,课时少、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虽然大部分学生已意识到其重要性,但对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且操作能力不强,容易导致职业生涯和就业期望值过高,成为“慢就业”一族。
23“慢就业”现象折射就业指导不足
“慢就业”特别是消极被动型一族,他们大部分有就业意愿但因就业能力不够、就业心理辅导缺乏等原因沦为“毕剩客”,折射出就业指导工作的诸多不足。一是其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当前高校虽已普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普遍存在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人员专业性不够等问题,且一些地方和高校缺乏对学生就业心理的指导课程,对学生在实习、找工作过程中因受挫折而产生的懈怠、情绪低落等消极心理未能及时疏导,导致这部分学生逐渐沦为“慢就业”人员。二是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主要针对面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指导服务过程脱节,且对往届未就业毕业生的跟踪服务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导致“慢就业”的出现。
24就业创业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动性不强
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占较大比例的学生是有就业意愿而无就业机会的农村大学生,特别是那些毕业于普通高校的、专业又不太适合就业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农村大学毕业生。[5]由此可见,从宏观上讲,部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同步,是导致“慢就业”现象的重要原因。而“慢就业”现象真正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缺失,[6]因此从微观上说,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方式是造成此现象的关键原因。试想,如果大学生所学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且在学习中注重社会实践,对所学专业适合的工作岗位、职业环境等了然于胸,也不会等到毕业仍然不知所措。
3“慢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
31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宣传
第一,消极被动型“慢就业”本身是一种消极的就业观,因此要加强就业观的教育和宣传,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的积极就业观。第二,“慢就业”是一种新型的择业观,但它需要经济、时间成本及家长的支持,并非适合每一位毕业生,因此要引导学生认清形势理性选择。若条件允许成为积极的“慢就业”一族,提前认清兴趣、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并创造职业价值未尝不可,反之则需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制定职业目标,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跟风。第三,摆正心态,学会沟通。部分学生受父母要求或传统就业观念影响,出现死磕“铁饭碗”的现象,成为“慢就业”一族。因此要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并学会与父母长辈沟通,树立良好的就业观。
32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创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也是许多“慢就业”一族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自主创业的机遇和条件空前优越,“95后”对创业持谨慎乐观态度。辩证来看,对于积极主动型“慢就业”一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更喜欢自由、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创客”成为毕业生“慢就业”状态后的一个重要选择,因此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打造创业平台十分必要。一方面,让积极主动型“慢就业”一族中有创业想法的人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也将部分就业能力弱的被动型“慢就业”一族向主动型引导,以创业带动就业。
3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具有实践性、连续性、系统性和个体性四个特点,而就业指导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应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把职业规划、专业学习、实践锻炼、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我能干什么,我想干什么”有明确的答案。第一,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前,并贯穿在整个专业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规划意识;第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內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实践性教革,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到专业对口不同类型的就业岗位实习锻炼,丰富社会经验,提前找到感兴趣的工作;第三,深入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增强指导能力;第四,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咨询服务机构或实验室,提供针对性指导;第五,建立健全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实施精准帮扶指导。
3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变革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就业创业工作反馈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联动性。因此,高校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既要在宏观上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互动交流,重视并做好市场需求调查,并据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需求导向型高质量人才,也要在微观上根据新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对此,可借鉴加拿大“能力中心的课程开发型”实践教学模式,围绕从事职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来设置学习课程,从而保证学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的较高实践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用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小向慢就业[J].中国就业,2015(9):16.
[3]卞梦健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已经成为新趋势[J].中国就业,2017(9):52-53.
[4]吴阿娟,董向慧近六成“95后”大学生认可“慢就业”[J].河南教育:高教,2017(5):9.
[5]樊泽民,陈怡琴那些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们[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23):16-19.
[6]李万友“慢就业”是给不足的社会实践补课[N].沈阳日报,2015-07-1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