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铸魂强根中振兴乡村文化

2018-09-06 10:34李玲
当代党员 2018年17期
关键词:铸魂乡民习俗

李玲

乡村文化振兴要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铸魂就要理清乡村文化脉络,准确把握乡村文化内在的文化逻辑,遵循乡村文化的发展规律,不断培植其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彰显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强根就要开阔眼界,打破城乡二元的文化边界,全面把握乡村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外在形态,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空间,打通城乡文化互动融合的渠道和路径。

就具体实施路径而言,铸魂强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乡村文化振兴,要以“形”为基础。乡村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有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无形”的文化内容,还体现为村寨、道路、桥梁等构成的有形的文化空间。在乡村,“无形”的文化内容依赖“有形”的文化空间而存在。因此,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就是对乡村有形的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和重建。再者,每个乡村都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内容而呈现出各自相异的形貌,如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这一点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则不免重蹈“千村一面”的覆辙。同时,在乡村的“形”的方面,无论房屋布局、用料选择还是建筑体式,村民才是真正的专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调动村民的积极参与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至关重要。只有基于乡村自身文化特征,恢复和重建乡村文化空间,乡村文化才会真正具备蓬勃生长的土壤。

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俗”为重点。所谓“俗”,是指在乡村传承千百年的文化习俗,是村民生产习俗、生活习俗、交往习俗、节日习俗等方面的总和。乡村文化,正是活态地存在于文化习俗之中。文化习俗外显为文化行为和价值规范,内含着乡村文化记忆和文化精神,是乡村文化实践的累积。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一方面,要致力于文化习俗的维系,让存在于文化习俗中的各种文化样式,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戏曲、传统手工艺、传统节日等形式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文化习俗发展的引导。习俗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在新时代,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植入乡村文化习俗,扬弃乡村文化习俗中的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俗。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让乡村回归自身的文化逻辑,让乡村优秀传统习俗持续传承。

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人”为核心。乡村之所以有灵气,能够承载乡愁,并不只是城市之外的建筑群落,而是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乡村的文化习俗由乡民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所构成,乡村的文化空间是乡民数代人不断建设的结果,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为每一个乡民具体日常的生活实践。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就是乡村文化的持有者、传承者和实践者。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重要前提就是激发生活在乡村的人们自身的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一是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不断深化对乡村历史演进、社会发展、文化内涵的认识。二是要尊重乡村文化人,不断增进乡民对乡村文化的自身认同和城市群体对乡村文化的热爱与关注。三是要加大城乡文化互动的力度,通过展示、演出等多种方式,推进乡村文化“进城”,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只有尊重乡村文化的主体——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乡村文化振兴才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乡村文化振兴,要以“活”为目标。鄉村文化振兴,其意义在于激发乡村的文化活力和内生动力。文化有活力,才能充分展示乡村之美,乡村才能留住年轻一代。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首先要通过教育与疏导,重塑乡村道德,激活乡村民俗,使其具备文化向心力;其次要加大投入,完善乡村文化设施,不断丰富乡村文化活动,拓展乡村文化空间,使其具备文化吸引力;再次要加大城乡互动,通过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的植入,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效益,使其具备文化生产力。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铸魂乡民习俗
立根铸魂 为央企扬帆护航
路遇乡亲
新疆“铸魂工程”亮点纷呈
努力在育人铸魂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