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
2 100多年前,汉朝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也诞生了敦煌这颗戈壁绿洲明珠。宋代之前,敦煌一直是中国内陆开放的最前沿城市。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藏有中国数千年文明积累下的无数历史文献,敦煌是伟大丝绸之路上留存历史印记最为清晰、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自然遗产最为独特的第一枢纽城市。
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出土,是20世纪初中国四大文献的考古发现(即殷墟甲骨、敦煌写经、居延汉简、明清档案)之一。自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以来,先后出土了公元5-11世纪初的宗教经卷、社会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献,以及绢画和刺绣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包含的一系列《切韵》系韵书残卷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遗憾的是,在晚清的黑暗年代得不到保护,藏经洞文物发现后,大部分被西方列强劫掠,流散于国外的英、法、印、俄、日等十余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国内的三十多个博物馆、图书馆。
在以往的百余年里,国内外对敦煌文献的研究与辑录如火如荼地开展,罗振玉、王国维、常书鸿、姜亮夫、蒋礼鸿和郭在贻等一大批学者投身其中,为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对这些敦煌韵书残卷进行搜集、摹写、抄录和移录,为敦煌学、音韵学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为世人所倚重。其中关于《切韵》系韵书写本的类聚、辨伪、定名、缀合和汇校等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在敦煌文献整理颇有建树之际,从音韵学专业视角出发,对敦煌文献《切韵》系韵书残卷辑录工作进行总结,通过对《十韵汇编》《瀛涯敦煌韵辑》以及《唐五代韵书集存》这三部主要著作的对比研究,撰写百年来敦煌文献对唐五代《切韵》系韵书研究过程的完善作用,尝试进一步总结敦煌文献音韵学研究百年过程的述评。
一、《切韵》系韵书残卷的研究概况
《切韵》为隋代陆法言著,集魏晋、六朝韵书之大成,堪称韵书之典范,是中古音系的代表,在汉语语音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原书已佚失,现仅存陆法言的《切韵·序》。《切韵》系韵书是《广韵》的蓝本,《广韵》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因而《切韵》自然也就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曾说:“《切韵》的性质本来是一部兼综‘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音汇,它于当时的方音虽然无所不包,却没有一种方音能够跟它完全符合,所以从考证方音的观点看,它还远不及吕静《韵集》、夏侯咏《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那些‘各有乖互的方音韵书比较有价值:可惜自从隋初经过《切韵》‘最小公倍式的统一国音之后,这些方音韵书不幸全散佚了。”
宋代以后,《广韵》《集韵》流行,而《切韵》系韵书则流传日少。至20世纪初,人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古写本《唐韵》残卷一种和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各一种(均有残缺)。敦煌遗书发现以后,人们才陆续发现了《切韵》系韵书的写本(少数为刊本)多种。自清代陈澧以后,中外学者对其进行大量研究,中古的语音系统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近代西北探险发现了古写本和最早刻本书卷,目前,人们能看到的唐写本《切韵》残卷大约有四类:即唐写本《切韵》、五代《切韵》刻本,唐写本孙俪《唐韵》,唐写本的王仁昀《刊谬补缺切韵》。
敦煌韵书的发现给中古近代汉语语音,尤其是唐五代音的研究以很大的推动,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学者大多根据传世文献进行纠正,在分析敦煌文献中蕴含的音韵资料的基础上,得出“近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演变”的结论,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敦煌文献音韵资料是研究中古近代汉语语音发展史的基础,这方面的研究成为20世纪汉语语音研究的一个主流,敦煌学也成为举世显学,相关的研究论著层出不穷。
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敦煌韵书三家辑录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20世纪不同时期的专著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比较,勾勒出中古唐五代时期语音的概貌,并探讨《切韵》到《广韵》的变化。
二、《十韵汇编》《瀛涯敦煌韻辑》《唐五代韵书集存》对比研究
(一)《十韵汇编》
《十韵汇编》是汇集唐五代各种切韵、《刊谬补缺切韵》、《唐韵》写本和刊本共9种(残),外加《广韵》一种(全书),对照排比的韵书总集。各种残本都有简称。王仁昀《刊谬补缺切韵》第一种,即敦煌本王韵,《十韵汇编》简称“王一”,是众多韵书中较为重要的韵书。编辑时,各种残本按时代早晚在每页从上往下排,《广韵》在最底下。此外还附《广韵·校勘记》,又多加了两种残本,所以定名《十韵汇编》。1935年成书,由北京大学印行书出来以后,十分流行,给音韵研究家带来极大的方便。他们一方面用这些残本校正《广韵》,一方面利用它推求《切韵》和稍先稍后各家韵书的原始情况。由于此书坏缺较甚,发现后又被法人伯希和所收,目前对此书的研
究还不十分充分。
(二)《瀛涯敦煌韵辑》
《瀛涯敦煌韵辑》作者姜亮夫(1902-1995),原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杭州大学终身教授,一生致力于著述与教学,成就卓著,著作等身。姜亮夫的学术以小学植根基,以史学致宏大,而尤湛深于楚辞学与敦煌学。《瀛涯敦煌韵辑》是姜亮夫对流失在海外的敦煌经卷中有关音韵材料的整理与研究,尤其是对早已散失的陆法言《切韵》的恢复与中古语音的研究有较大贡献。
1935年姜亮夫旅欧,他在巴黎、柏林、伦敦等地访求了数千种敦煌经卷带回国内。《瀛涯敦煌韵辑》自20世纪50年代出版之后,2002年重印。该书辑录的韵书残卷大都发现于敦煌,后来流落于巴黎、伦敦、柏林等地。全书共分三部:一为“字部”,为摹录藏于巴黎的敦煌韵书残卷27种。未见原件,引自其他书的附录6种。二为“论部”,收论文21篇,多为所摹录卷子的考释、论述。三为“谱部”,是全书的总摄,综合“字部”所收各卷及各有关材料制成数谱,以使总观比照各有关韵书的全貌。姜亮夫的摹录工作极为仔细。每卷皆有照片、蜡纸影样、抄录等三样本。回国后,他又加以细校、影录、比勘考论,为中古音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三)《唐五代韵书集存》
1983年,周祖谟编的《唐五代韵书集存》出版,尽可能用照相印,避免重抄容易错的毛病,可以说是继承并且改善《十韵汇编》的作品。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勘整理和音韵等方面,对其中收录的大量俗字材料,虽然有所涉及,但还有待于做进一步全面的整理和深入的研究。
《唐五代韵书集存》将现今所能见到的唐五代的韵书全本、残卷和残叶按其体式分为七类辑录起来,先进行了总述,然后在下编中分别考释其源流、体式、年代等,是辑录敦煌韵书的集大成之作,也是现今研究《切韵》系韵书最全面的资料,该书于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1994年台北学生书局出版了增订补本,2008年,中华书局据1983版重印。
三、结语
敦煌文献真实地记录了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人们研究当时的实际现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作为不同于传世的韵书、韵图的敦煌文献,用于专业研究,其独特之处在于:一是时代的确定性,能够反映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状况。二是地域的确定性,基本反映了7-10世纪敦煌的语音面貌。三是语料的真实性,反映的是当时音况,表现出了实际语料的变化,为人们研究中古音貌提供了样本。四是资料的可靠性,敦煌文献出土后没有经过长期的传世过程,保证了资料的详实可信。
本文汇聚《十韵汇编》《瀛涯敦煌韵辑》以及《唐五代韵书集存》三家敦煌韵书辑录的研究成果,内容是横向比较这三本著述的体例、内容、编排方法,纵向结合敦煌文献,比较音韵学中古音系统中的唐五代语音面貌,述评20世纪学者对敦煌学研究的过程,吸收正确意见,指出仍有待研究之处,以待后续完善。
(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