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瑾:花溪河畔 绘心于瓷

2018-09-06 05:57孟率宇彭芳蓉
藏天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陶艺陶瓷贵州

文/孟率宇 彭芳蓉

人物名片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贵州民族大学的“陶艺坊”坐落在校园一角,巨大的陶瓷烧制设备和形态各异的作品,营造出静谧而沉稳的气场,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说话不急不慢,却在轻描淡写中流露出坚毅的曾瑾。

“我认为自己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工作者,也应该兼顾文化传播者的使命。”作为在2012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78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曾瑾始终保持着“在路上”的状态,这个称号对她而言,不是艺术之路的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起点。

2016年,曾瑾被贵州民族大学全职引进后,在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诱惑”下,潜心创作,努力培育更多的陶瓷艺术创作者。

一脉相承的陶艺守望人

曾瑾一家与陶瓷紧密相连。祖父曾宪和从湖北来到江西,在景德镇创立“祥和瓷庄”,做生意的同时也成了一名陶瓷艺术的推广者和守望人;父亲曾庆远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第一批毕业生,成绩优异,虽然出于种种原因不能继续陶瓷艺术,但坚持绘画、摄影艺术创作,家中收藏了大量陶艺、美术和摄影类书籍。

儿时的曾瑾与兄长在父亲创作时,常常围在身边,陶艺的基因在三代人的血液中流淌。

1988年,在景德镇艺术瓷厂工作的曾瑾,获得了在江西省陶瓷研究所(玉风窑)学习、创作的机会,得以在中国陶艺泰斗秦锡麟、戴荣华等大师的身边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摸索和研究中,曾瑾把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柔美融入作品,辅以大气包容的个性,借助泥与火的锻造,开创了独具曾瑾特色的釉上、釉下、半刀泥及多种综合装饰手法。

1999年,在江西省出台的政策鼓励下,曾瑾停薪留职创办自己的工作室。白手起家,非常艰难,曾瑾用来购置基本物件的2000元,还是孩子的压岁钱,添置完基本物件后,她连购买制瓷坯料的钱都没有。工匠师傅们给了她支持和信任,所有坯料和釉料先拿去用,“成本钱以后再说”。

顶着巨大压力的曾瑾咬牙而上,常常伴着创意的激情和灵感彻夜工作。当早晨的阳光洒进工作室,她便将整夜的心血之作一件一件地摆上架子,然后倒在沙发上眯一会儿,又开始了新一天的拼搏。

精心烧制的第一窑作品现身全国展销会,但在名家云集的展销会上,曾瑾的作品只好摆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她忐忑地看着展销会上人来人往。不经意间,信步走过的天津工美采购团的专业人士被曾瑾陶艺所蕴含的独特陶瓷语言吸引,将12件作品一次性全部买走,并留下联系电话,欢迎曾瑾继续为天津工美创作。拿到第一笔款,曾瑾禁不住热泪盈眶:付出和努力终于得到认可。

◎ 待

◎絮曲

◎ 地久天长

“拿到钱的第一时间,我就赶紧把工匠师傅们的坯料和釉料钱付了,把孩子的压岁钱归还孩子。”至今,曾瑾回忆起曾经的艰难困苦,对那些在自己人生低谷帮衬过自己的工匠师傅们,仍心存感激。

东方气韵的大师之路

为了培养青年瓷艺人才,2007年,曾瑾创办景德镇瓷都画院并任首届院长,二十几名中青年优秀人才跟她一起共同创业。如今,这些青年才俊有好几位已成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曾瑾的作品,手法独特,不拘一格。

瓷屏《清清之恋》曾获由收藏家喜爱的艺术大师和精英评选的金奖,该作品用色清新典雅,碧绿的莲叶之间,穿插花瓣错落有致的紫色斗彩,配以半刀泥的手法;釉质覆盖之下,整个画面简洁明快、清新脱俗;采用满视野的构图法,渲染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春之旋律》运用中国传统元素青花、半刀泥、斗彩、蜡染印象手法,将中国旗袍元素融为一体,两位身穿现代青花旗袍的少女婀娜多姿,仿佛在瓷面跃动。

从2003年到2012年,曾瑾的多件作品如《春曲》《清韵》《絮语》《恋之曲》《恋歌》《花絮》《清之恋》《荷韵》《浪漫时节》等,斩获国内诸多大奖,一些作品还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2017年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曾瑾牵头创作《同心圆梦》珍藏大瓷盘。该作品直径49厘米,采用景德镇两大传统工艺——粉彩和青花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盛世中华全景: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绵延雄伟的万里长城,壮丽美观的长江大桥,国花牡丹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紫荆花交相辉映,寓意牡紫连心,象征全国各族人民与港澳台同胞紧密相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勠力同心。香港特区政府永久收藏该作品,并致信曾瑾表示感谢。

◎ 四条屏 清清之恋

曾瑾设计的作品《一路吉祥》,将丝绸元素巧妙地与陶瓷文化相结合,完美融合了青花和粉彩两大瓷艺,入选“国之瑰宝”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精品,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一带一路”国家;展现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曾瑾还受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邀请,为北京冬奥会制作了《雪瑞迎春》艺术瓷瓶。出版《东方秀——曾瑾陶瓷艺术》个人专著,总结陶瓷制作技艺心得,颇受业内人士推崇。

以美续缘的写意人生

2010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弘扬陶瓷艺术,在政府办公室下设事业单位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并力邀曾瑾出任艺术副总监。2015年7月,为加强景德镇技工学校的师资力量,受江西省人事厅指派,曾瑾调入该校工作,半年后该校成功晋升为高级技校。2015年12月,曾瑾被贵州民族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开始与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结缘。

◎蝶恋

◎ 陶艺瓷盘 恋之曲

2017年7月,在贵州民族大学陶艺坊,曾瑾与几位陶艺教师带领学生烧制了该坊的第一窑作品。这些经过1000多度高温烧制的作品凝聚了师生们的心血,加深了曾瑾与贵州的缘分。

“我平时很喜欢自己开车出来采风,路上遇到当地的精美陶瓷就会收来放车上,可以说,车子就是我一个流动的家。”前些年,曾瑾数次自驾来贵州旅游,被秀美山川、多彩文化和纯朴民风所吸引,她也多次来贵州民族大学访学,求贤若渴的贵州民族大学真诚邀请她加入贵州民族大学的教师队伍。曾瑾作出了人生的又一重大选择——入黔,在贵州民族大学执教。

贵州省的人事、教育部门为曾瑾全职引进一路绿灯;贵州民大专门成立陶瓷艺术研究院和曾瑾大师工作室,并为其配备相应的工作条件,挑选优秀学生师从曾瑾。无论是在赣水之滨还是在花溪河畔,曾瑾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积累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对学生,她更多的是授人以渔,从制陶技艺的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等各个步骤,手把手地带领学生全程参与,青年学子技艺渐长。

多彩贵州神奇而绚丽的民族民间文化,吸引曾瑾无数次行走贵州乡间。她与平塘牙舟陶、织金砂陶、赤水红陶、绥阳白陶、贞丰黑陶、余庆绿陶、雷山灰陶、威宁白碗陶等本土陶艺结识,想法油然而生:这些陶艺虽然多数处于养在深闺的待开发状态,但只要经过提炼升华,就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

走在大学的校园,怀揣着将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元素注入陶艺、以陶瓷为表达载体、让世界更多了解并热爱贵州多彩文化的理想,曾瑾在默默地耕耘着。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女陶艺家分会增补会员时,曾瑾力荐贵州民大的青年教师入会,努力为贵州陶艺储备人才。

陶艺界评价曾瑾的作品,“有一种道法自然、浑然天成的中国画写意境界”,而她的艺术人生,恰如瑾字之名:美玉于怀,谦逊为人。

记者访谈

记者:你自驾车子去过全国很多地方,最终常驻贵州,是希望在这里找到什么?

曾瑾:选择来到贵州,一是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二是我认为进行陶瓷创作还是需要不停地吸纳新的元素,激活我的每一个创作细胞。没有文化的积累,就不会有新的腾飞。我希望积累若干年后,人们能在我的作品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更多丰富的题材体现多彩贵州的魅力。非常庆幸的是,我从事了一个永远不需要退休的专业,即便老了,我仍可以讲讲陶瓷的工艺原理、陶瓷文化,继续把陶瓷文化传播下去。

记者:你在江西已经有很成熟的事业,来到贵州希望有哪些方面的拓展呢?

曾瑾:我们一家三口现在都落户在贵州,我希望能为贵州的陶瓷行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我来贵州,不是江西的人才流失,而是通过这种连接,把贵州文化带到江西,把江西的陶瓷文化和工艺带到贵州。我觉得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美术工作者,也应该兼顾文化传播者的使命。

记者:在陶艺教育上,你坚持的理念是什么?

曾瑾:现代陶瓷艺术的传承,不能仅限于技艺的教授。传统的师傅带徒弟,通常手艺特别好,但理论水准却不够,而院校的学生往往又是理论水平充足,但技能水平又欠缺。在学院做陶瓷研究的学生有 扎实的文化功底,对陶瓷的历史和文化有全面且深厚的了解,他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理论和传统手艺结合在一起,我希望他们两者兼具,成为学者型和技能型的全方位人才。

记者:你的作品让人感觉很有新意和个人特色,这种创新是从哪方面开始入手的?

曾瑾: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很多人说我的作品有新意,其实我的工艺手法都是传统的,只是把几种传统工艺揉捏在一起,进行结合,形成自己的作品风格,加上自己对生活和审美的视觉,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我把陶瓷的几种技法结合穿插运用,以综合装饰的形式来体现。所以说,没有继承传统技巧,是无法创造出新的风格的。

◎春之旋律

猜你喜欢
陶艺陶瓷贵州
贵州,有多美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疯狂”的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
当代陶艺